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03期

社论

坚定打赢反腐败这场攻坚战的必胜信心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刻认识“两个历史主动”的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科学判断

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特稿

省委书记谈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监督高质量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跑”

立足职能职责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保障

聚焦科技领域“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纪检监察力量

汇聚合力助推高标准科创园区建设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找准切入点护航向“新”而行

以良好营商环境育“新”提“质”

有力有效服务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兰台论策

写好保障改革落实的监督答卷

保障改革落实的监督怎么干

协同联动推动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学术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一得之见

推动纪检监察监督和巡察监督贯通协调

廉洁文化

年俗里的廉味

正风反腐在身边

江苏苏州如何提振消费冲刺万亿

选准发力领域——由小补贴去撬动大市场

对准消费需求——由新供给去提振新消费

摸准职责定位——由打通协同去赋能全链条

扶准创新有为——由转变监督理念去卸包袱促担当

万亿消费的苏州经验

正风深一度

以常态长效治理持续强化铁规矩硬杠杠
——图解2024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月报数据

从近期数据通报看——
当前需着力纠治的作风顽疾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截留挪用行为进行认定处理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收受高档烟酒行为

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前与离职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认定

名城话廉

贵阳  知行合一塑造城市精神

明德风苑

李雪健  做一颗通往中国梦大道上坚硬的铺路小石子

知行话题

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二)

评论

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说到做到

贵阳 知行合一塑造城市精神 

毛果  龚俊

1

  贵山耸秀,碧水穿城,山水之间,蕴藏着贵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甲秀楼、文昌阁等文物遗迹勾勒出这座城市的人文脉络。贵阳,古以“未出土时先有节”的竹命名,今以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塑造城市精神,在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厚重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形成了自然和人文融合共生的廉洁文化。

  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贵阳历史的变迁。

  悟道兴学 清廉筑城

  贵阳简称“筑”,历史上曾被称为“贵竹”。古时贵阳盛产竹,先民世代与竹为伴,栖息于竹居、用餐有竹筒、过河靠竹筏竹索桥,竹子“本固”“性直”“节贞”的品格塑造出贵阳独特的精神风貌。王阳明贬谪修文龙场驿后,乡民朴实善良、尊师重道,为他建木屋、修小轩、葺竹亭。这些建筑被王阳明命名为“龙冈书院”“何陋轩”“君子亭”,并作《君子亭记》,称赞“竹有君子之道四焉”。王阳明以物言志,升华了贵阳风物对于广大乡民的道德重塑和品格养成。

  修文,从“心”开始的地方,位于贵阳市北面。在这里,以“龙场悟道”历史遗址区“阳明洞”为核心而建成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引得探幽访圣、领悟阳明心学的观众络绎不绝。王阳明初到龙场驿时,曾居住在玩易窝溶洞,日日苦思研读,忽一夜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后迁居龙冈山东洞,卷帙漫堆、清泉傍厨,称其为阳明小洞天,在此修身讲学。在黔三年,王阳明创建龙冈书院,传播思想、教化乡民,在教学中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的理念,又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于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面向诸生始论“知行合一”。其心学体系以强大的道德自律私欲之蔽,唤醒良知,以期实现家庭孝悌和睦、官吏廉洁持守、社会向上向善、国家政治昌明。

  甲秀楼,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在南明河中的鳌矶石上,早已成为贵阳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明万历二十六年,时任贵州巡抚的江东之心系百姓,垒石筑堤治理南明河水患,又在长堤之中砌石台,倡建甲秀楼以培兴文教。他的初衷是希望贵州“科甲挺秀”,鼓励学子们勤奋学习、建功立业,改变当时贵州人才稀少的局面。甲秀楼建成后,人文蔚起,向学之风日盛。明清之际书写了“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

  在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历经沧桑的桐书屋,讲述着周渔璜的故事。康熙年间,周渔璜刻苦攻读,跻身士林。他为官清廉、恪尽职守,奉命主试浙江时,优选贤能,唯才是举,不惧权贵。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检阅江淮军兵,他严肃操守,注重实绩,敢于揭露克扣冒领军饷的劣行。为官多年,周渔璜始终心系故乡,弥留之际,嘱托家人用自己的积蓄修建桐书屋,让后生学有其所。

  廉政爱民、以平反冤假错案著称的高廷瑶,中国新式教育倡导者、贵州民主先驱李端,诗文俱佳、才压群英的文状元赵以炯……他们克己奉公、清廉为官、造福桑梓,在贵阳大地上广为传颂

  位于贵阳市修文县的中国阳明文化园。 李忠玉/摄

  红色热土 满城清风

  贵阳是一片红色热土,革命时期留下的红色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赋予贵阳发展和前进的精神动力。

  走进贵阳市云岩区文笔街,有一处古朴厚重的老式阁楼,写满了历史的沧桑。这是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所在地,留下了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红色印记。这座庭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来被称为高家花园,是贵阳高氏聚居的住宅。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共党员、高家后人高言志为掩护中共地下组织及进步人士开展革命活动,将高家花园作为地下党及革命人士秘密居住、工作之地,成为当时中共贵州省工委集会和部署工作的秘密机关所在地。这一时期,省工委在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等同志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基层组织,配合和支持红军在贵州的转战,使全省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35年7月,省工委遭受破坏,省工委书记林青等同志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无论是面对敌人许诺的高官厚禄,还是面对酷刑和死亡威胁,林青坚贞不屈,怒斥敌人,高呼“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关于党的秘密,林青始终没有说出半个字。年仅24岁的他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用信仰与热血点燃一名共产党员战斗的青春。

  贵阳息烽县,山峦起伏、地势险要,矗立着一座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统在息烽设立的一座秘密监狱。自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这里关押了罗世文、车耀先、杨虎城、黄显声、许晓轩、马寅初、张露萍、“小萝卜头”宋振中等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1200多人,他们在“魔窟”中悄悄展开战斗,其中600多名革命者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不朽篇章。

  1940年,罗世文、车耀先被送到息烽集中营关押,同一间囚室中,还有原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许晓轩、中共地下党员韩子栋。有丰富地下斗争经验的罗世文、车耀先等利用敌人“狱政革新”的见面机会,四处联络难友。于是,以罗世文为支部书记,车耀先、许晓轩、韩子栋为核心成员的“中共狱中秘密支部”在这个特殊的战斗环境里诞生了,成为领导党员、团结难友坚持狱中斗争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在息烽集中营设立的八年间没有出现一个变节者。

  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的专制压迫下,还是在铁窗黑牢的煎熬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一盏明灯,朗照人心、催人奋进。张露萍,国民党军统局内中共地下特别支部书记,1940年3月被捕关押于息烽集中营。1945年7月14日,她和六位战友从容登上刑车,血染息烽快活岭。张露萍等七位烈士对党绝对忠诚的光辉革命品质,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如今,阳朗村庄严肃穆的张露萍七烈士纪念碑,承载着人们对英烈的敬仰和纪念。

  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 陈伟红/摄

  铁纪护城 文化养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贵州考察调研,要求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贵州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作为省会城市的贵阳,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带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省会”为主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点,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主路径,做到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使得经济总体向好,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民生保障扎实有力。

  以铁纪守护清风筑城。贵阳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强化政治监督,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方面开展专项监督,深入各部门各单位、项目点位开展监督检查并督促问题整改。一以贯之狠抓作风建设,精准纠治“四风”问题,坚决惩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以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反腐败,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领域腐败,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伞破网”。以组织推进党纪学习教育为抓手,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铁军队伍,锻造清正廉洁的“钢铁长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贵阳市纪委监委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打造“筑清风”廉洁文化品牌,在廉洁文化建设内容、阵地、载体上全面发力,营造崇廉尚洁、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一个个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一则则世代相传的家风家训,一幕幕革命志士的感人故事,走进了课堂、走上了讲堂,描绘在“清廉人物”系列漫画里、传唱在“六广花灯”等民间艺术中。贵阳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清廉筑城号”地铁专列、公交专线和一大批广泛分布在公园广场、小区院落、文化馆、纪念馆的廉洁文化示范点,共同培育和涵养这座城市的时代新风。

  时光流转,步履不停。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赋予贵阳勇立潮头扬帆激浪的力量源泉。阔步新征程,贵阳正以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时代担当,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阳实践,书写高质量发展的贵阳答卷。(作者单位: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贵阳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观众在息烽集中营旧址聆听先辈故事。 王雁/摄

  【链接】红军挑夫杨顺清的“两次长征”

  在贵阳清镇市小坡村杨顺清事迹陈列室里,展示着这位红军战士一生经历“两次长征”的事迹。

  杨顺清从17岁开始背井离乡四处谋生,最终在修文做起长工。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途经修文时,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随即踏上人生中第一次长征。组织安排他做通讯员,他以瘦弱身躯背上沉重的通讯器材,护送文件、勇敢作战,走过万里长征。抗战时期,已经当上骑兵班班长的杨顺清在一次执行彭德怀安排的送信任务返回途中突遇敌人,牙被打掉,脸部塌陷,腿部中弹,成为二级伤残军人,被迫离开战场到后方延安保育院工作。陶铸同志唯一的女儿陶斯亮,就是保育员杨顺清照看的。

  1945年起中共中央陆续撤离延安,1946年8月,为了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残疾军人杨顺清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长征:独自一人把5岁的陶斯亮从延安护送至辽吉省委所在地白城子。护送路上,飞机轰炸、毛驴被抢、沿路乞讨、夜宿乱坟岗、孩子两次生病……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历尽千辛万苦,走了整整一年,经7个省还绕道朝鲜,于1947年夏把陶斯亮安全送达白城子。谁能想到,贵州山区中一位目不识丁的贫苦群众,在组织的培养、同志的重托中,靠着坚定信念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伍   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