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为什么说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持久战?如何坚定如磐恒心、打赢这场持久战?本期邀请专家学者从战略定力、形势任务、纵深推进等角度谈认识和思考。
【战略定力】反腐败斗争的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深刻指出,认识反腐败斗争,一定要有历史眼光、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党的使命任务。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化了对反腐败斗争基本规律的认识,又深刻分析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对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历史必然,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
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显著成效。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面对党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突出问题,我们党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查处一大批腐败分子,消除党内严重政治隐患,维护了党的形象,巩固了红色江山,赢得了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同奋斗的历史主动。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和认可,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来之不易,我们应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态势。
深刻认识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的复杂形势。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党内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可能始终存在,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并且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还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
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进行自我革命,以彻底的自我革命推动深刻的社会革命。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10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在一系列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中,推动了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保证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面对前进道路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挑战,这决定了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 胡晓青)
【形势任务】深刻把握当前反腐败斗争仍然严峻复杂的形势
科学把握形势是打赢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基础,也是制定反腐败政策方针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鲜明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这深刻反映出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具有十分清醒而准确的判断,体现出我们党具有的居安思危和忧患意识品格。
遏增量和减存量的任务依然艰巨。新时代以来,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绝对的高压态势,然而在存量尚未完全清除的情况下,各类腐败分子受利益所惑,不收手、不收敛的现象依旧不绝,有的甚至在明知高危的情况下仍然知纪违纪、知法犯法,特别是在金融、国企、能源、医药等重点领域腐败增量持续发生。数据显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4年公开发布的违纪违法中管干部达58名,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87.7万件。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特征来看,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成为典型趋势,腐败问题与作风问题共生成为普遍规律,涉案金额也在不断攀升。不仅如此,跨境腐败也成为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些方面都充分印证了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判断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迭代升级。仍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不仅体现在查办案件数量层面,还体现在腐败行为的类型和结构不断变化,给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现、取证、定性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具体表现来看,腐败主体更具隐匿性,腐败分子往往以“代理人”“关系人”等名义进行腐败交易;腐败手段更加复杂化,“期权变现”“影子公司”“合法性交易”“政商旋转门”等手段层出不穷;腐败载体更加多元化,“股权债券”“虚拟货币”“境外资产”等腐败所得屡见不鲜。这些新问题的出现表明,随着反腐败力度的持续加大,腐败分子绞尽脑汁以更加隐蔽复杂的方式来掩盖腐败行为。近年来,针对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纪检监察机关不断深化对腐败新特点新规律的认识,揭开腐败隐身衣,精准发现隐藏背后的贪腐本质。
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许多腐败问题都与权力配置不科学、行使不规范、监督不到位有关。当前,“七个有之”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围猎”者和“被围猎”者的不当得利远高于所付成本,一些制度规范还留有给权力设租寻租的空间,拉关系、走后门等错误思想观念仍有市场。新时代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多措并举,不断提高腐败成本、减少腐败机会、消除腐败动机,向着根本解决腐败问题的目标不断前进。(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廉政研究中心主任 宋伟)
【纵深推进】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仍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就永远在路上;只有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才能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压倒性胜利,以党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标本兼治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一体推进“三不腐”既有治标的方法和举措,也有治本的策略和部署,共同指向的 都是通过系统施治、同向发力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继续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基本方针,就是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保持高压态势,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能;要健全制度体系,加强不能腐的制度约束;要文化教育并重,营造不想腐的廉洁生态环境,推动各项措施在体制机制上立体推进,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
深化改革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改革创新是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动力所在,是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重要法宝。将防治腐败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同步推进,通过改革切断利益输送链条、消除各类权力寻租风险,可以有效防止腐败滋生。事实证明,改革越彻底,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就越不容易存在。以我国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例,改革前不少市场主体申办企业时,在环保、消防、场地查验等环节甚至需要找关系、送礼,改革后实行“秒批”“不见面审批”等新举措,较为彻底铲除这个领域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本次全会列为反腐重点的金融、国企、能源、消防、烟草、医药、高校、体育、开发区、工程建设和招投标等领域,也存在不少腐败方面的“顽瘴痼疾”,根源是大量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盘根错节,也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铲除。
建章立制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严格依规依纪依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是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重要路径。建章立制既能整治已有的各类土壤和条件,也可防患未然。我们统筹推进反腐败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一体建设,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加强规范,健全规范党政机关和官员行使权力的程序性法规,及时修改监察法,尤其是本次全会提出的制定党委(党组)对下级“一把手”开展监督谈话工作办法,起草反跨境腐败法以及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等部署,无不体现了依规依纪依法正风肃纪的战略考量。(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廉洁研究院院长 姚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