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03期

社论

坚定打赢反腐败这场攻坚战的必胜信心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刻认识“两个历史主动”的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科学判断

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特稿

省委书记谈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监督高质量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跑”

立足职能职责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保障

聚焦科技领域“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纪检监察力量

汇聚合力助推高标准科创园区建设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找准切入点护航向“新”而行

以良好营商环境育“新”提“质”

有力有效服务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兰台论策

写好保障改革落实的监督答卷

保障改革落实的监督怎么干

协同联动推动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学术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一得之见

推动纪检监察监督和巡察监督贯通协调

廉洁文化

年俗里的廉味

正风反腐在身边

江苏苏州如何提振消费冲刺万亿

选准发力领域——由小补贴去撬动大市场

对准消费需求——由新供给去提振新消费

摸准职责定位——由打通协同去赋能全链条

扶准创新有为——由转变监督理念去卸包袱促担当

万亿消费的苏州经验

正风深一度

以常态长效治理持续强化铁规矩硬杠杠
——图解2024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月报数据

从近期数据通报看——
当前需着力纠治的作风顽疾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截留挪用行为进行认定处理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收受高档烟酒行为

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前与离职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认定

名城话廉

贵阳  知行合一塑造城市精神

明德风苑

李雪健  做一颗通往中国梦大道上坚硬的铺路小石子

知行话题

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二)

评论

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说到做到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沈湘平

1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底蕴是隐而不显的深层依托,是决定外在气质的内在规定。文化底蕴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气质,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深层决定因素。理解和厚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的内容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的内容要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我们党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下同利”等,为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传统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协和万邦”等,为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了传统文化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也可以高度凝练为“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的中华智慧。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本色。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文化,革命精神是其最鲜活的灵魂。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开拓、拓展的精神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在多元多样的思想文化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从根本之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贯穿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精神谱系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性的精神力量所在。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因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营养。现代化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之相应,在文化底蕴上也存在共通之处,比如现代化所共同追求的理性精神、职业伦理、社会文明程度等。中国式现代化自觉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主动学习借鉴,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因子作为文化底蕴的当然因素,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通过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具备广博、深厚的品格,积淀了大格局大气象的文化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的价值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从文化底蕴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与支柱,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既彰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每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景。换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开拓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和动力之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的价值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主体全面发展的价值规范。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价值遵循。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世界各国多样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和自下而上的价值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图景。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引领人类进步的潮流。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底蕴并模范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根据。

  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自觉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价值遵循,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最根本的价值规定。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内容。突出现代化的人民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快速发展奇迹的秘诀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的存在形态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等不同存在形态,而文化底蕴所说的文化主指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自身包括理性自觉的思想文化和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心理结构。

  理性自觉的思想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对既往现代化特别是西方式现代化的理性反思,也基于对现代化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理性把握,是强国建设的理性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是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自觉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精华体现为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兼具了现代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我们党通过“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思想引领、道德保证、精神动力的强大作用。

  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心理结构。《周易·系辞》说“道”具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特点,指明了一种与自觉思想文化相对的文化存在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在人们衣食住行用、待人接物、婚丧嫁娶、风俗习惯、日常用语之中以不自觉的方式存在,但发挥着恒常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因子逐渐积淀下来,逐渐形成一种本能的文化心理结构,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方法、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沉、广泛、稳定而持久的支撑力量。与其他形态相比,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更直接、鲜活的实践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的人格化存在。例如,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能牺牲的精神特质,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部分的“韧性、耐心、定力”等,都是中国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就在人民群众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之中。任何一种理性自觉的思想文化,只有变成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本能时,才能更好发挥其底蕴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的实质和关键

  文化即人化和化人,在多样性中与他者相异而存在。对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就有了所谓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即文化自我。文化底蕴则是这一文化自我区别于他者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这种区别是差异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核心则在于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的实质和关键就在于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本就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但是,近代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使得中国在精神上陷入被动,一度出现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危机。我们党使中国人在精神上从被动走向主动,实现了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体性自觉,进而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主体性,又通过“两个结合”巩固了这一文化主体性。因此,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是努力为中华民族构建和巩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主体性的过程。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成就不逊色于其他有形的成就,也是我们创造“两大奇迹”的深层依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就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也不再是外源性、倒逼型的现代化,而是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自我的现代化。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就不仅是自我的现代化,而且是自信的现代化、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有了文化主体性,我们党就能以文化领导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有了文化主体性,在中华文化的引领、凝聚和塑造下,全国各族人民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与他者相异中获得清晰的自我认同,而且日益辐射、影响他者,从而在众多现代化模式中凸显出鲜明的“中国式”及其“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既是实然的也是应然的,正如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既是特点也是实践要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必须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注重发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力量,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得到最大程度彰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深厚的精神保障。(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