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国两会,民生都是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再次彰显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重的价值追求。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方面取得了持续的重要进展。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温度、民生温度。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就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方面作出细化安排,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价值理念的政策兑现。但也要看到,当前民生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如社会预期偏弱、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等,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要更加着力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就业、医疗、住房、育儿等难题。在就业方面,不能单纯把就业问题归结为就业岗位不足,而要挖掘新的就业空间。以养老服务为例,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4000万,但因缺少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很多高龄或失能老人要么过着没有质量的生活,要么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如何让更多年轻人进入社会服务领域,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并保障让其获得体面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就需要政府加大公共投入并有效撬动社会投入,同时强化政策引导,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在医疗方面,需要着力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让医疗卫生资源与人力配置真正下沉基层,让人民群众在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中获得看病方便、医疗费用下降的实惠。在住房方面,需要着重考虑满足新市民与流动人口的住房刚需,加快城中村与老旧小区及有需要的居民住宅的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并健全规范有序的住宅租赁政策。在育儿方面,需要适应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与流动趋势,重新规划布局托幼事业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快发展儿童福利事业,确保儿童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并助力人口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要在改善社会预期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改善社会预期,有预期才能让人民群众有信心与安全感,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在民生发展方面,提供清晰、稳定的预期至关重要,而化解人民群众生活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制度肩负着重大责任。例如,养老金制度需要加快全国统筹步伐,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让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有可靠的预期。医疗保障要深化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将居民医保个人筹资方式从按照人头实行等额定额缴费制调整为根据参保人或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定比例缴费制,同时提高统筹层次,以清晰稳定的缴费预期、强大的统筹保障能力解除人民群众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养老服务要尊重老年人意愿,聚焦失能、半失能老人与高龄空巢老人,立足社区、兜住底线,满足真正有需要者的需要。儿童养育应顺应人口流动、流向规律,加大发展普惠育儿服务力度,建立儿童津贴制度,多管齐下满足育儿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最质朴的话语,道出最深刻的道理。面向未来,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以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作为基本保障,做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和提供清晰稳定预期双管齐下,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不断地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