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次盛会,“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正待谋划,亿万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奋力进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们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同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倾心交流、共商国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新”而行、向上突围,指明了努力方向,极大地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机结合,“有量无质”和“有质无量”的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资源要素瓶颈约束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减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已难以为继。只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纵观世界发展史,大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当前,我国在传统领域的比较优势面临前有阻拦、后有追兵的竞争格局。只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才能塑造新优势新动能,掌握未来竞争制高点。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重大挑战,统筹发展与安全成为大国主要关切,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有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其中一项主要指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只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机遇,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更新旧动能,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保持经济合理增长。
全面看待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条件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稳步推进,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政治保障。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其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我国通过多个五年规划,不断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把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推进。此外,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时代新篇,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不断提升的科技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经过这些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在科技投入方面,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为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产出方面,我国科技创新在众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工业体系完整,制造业门类齐全,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全部工业门类。这意味着在中国投资建厂,都能容易找到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产业。特别是中国传统产业规模巨大,分布广泛,既可为新技术尤其是前沿技术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也能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比如,围绕锂离子蓄电池,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方圆100多公里范围内,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电解液、隔膜、电芯,再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电站应用,上中下游集群共生、联动发展,这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不断培育起新的竞争力。
海量数据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数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每日的生产生活消费活动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消费电子、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直接催生社交媒体、移动出行、数字医疗等产业爆发式增长。我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机器设备台(套)数存量也是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数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有力支撑了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些场景形成的海量数据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供给。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需求空间。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品、技术、设备和服务必须有市场需求,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从量的方面看,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8.3万亿元,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潜力仍在不断释放;2024年网上零售额超过15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从质的方面来看,我国消费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度较高,有利于为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路线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以数字经济领域为例,我国居民对数字支付、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接受度较高,这为相关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因素。我国人力资源丰富,2022年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提高到635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拥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超过2亿,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此外,我国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人才队伍。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因地制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蕴含着一以贯之的战略清醒,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论。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准战略方向,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改善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原创技术供给,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部署,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型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二是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特定领域,追求极致,创新动力足。如果每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自己专注的领域都能有所突破,汇集起来就是大突破。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大力发展耐心资本、长期资本、风险投资,保护和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其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中的作用。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应用到生产线上,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满足人民吃、穿、用、住、行等基本需求,是基础产业。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或夕阳产业,没有落后产业,只有落后技术。传统产业必须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老树发新枝”。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谁能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谁就能占据竞争制高点。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新苗育大树”。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催生的前瞻性产业,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今天的未来产业可能是明天的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打造新增长引擎。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各异,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建设彰显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实践中,既“等不得”,以免错失机遇,也“急不得”,避免大干快上,更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发达地区大学和科研机构密集、人才数量多、科技实力雄厚,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统筹发展未来、新兴和传统产业。其他地区要依托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整合科技资源,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放在应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使之脱胎换骨,焕发新活力。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关键靠科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要健全有利于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作出适应性调整。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关键词: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造就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要深化教育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重点领域,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需求空间。拥有规模庞大的市场,是大国经济优势所在。要按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要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激发有潜力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把我国超大规模需求和应用场景丰富的市场优势,转化为牵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