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主持】
去年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亟须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越是攻坚克难,越要作风优良。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本期清风茶话邀请三位地方纪委监委的同志,结合一线监督执纪执法工作实际,围绕为攻坚克难提供坚强作风保障谈谈认识和感受。
——“正风深一度”栏目责任编辑
【同题共答1】
当前,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加速突破,已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针对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融资渠道难与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叠加、政策落地存在一定梗阻等实际困难,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能职责,聚焦减税降费、金融支持、营商环境等重点,深入纠治损害营商环境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为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合肥市纪委监委聚焦围绕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制定年度政治监督任务清单,找准政治监督切入点,将促进科技型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日常监督重点,推动发改、科技等部门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纵深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连续6年迭代实施810项改革措施,先后两批推动76项改革举措在全省先行先试。坚决查纠破坏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将其纳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重要内容。针对查办案件中发现的产业奖补政策违规兑现问题,督促全市开展排查整治,追缴资金,完善制度,推动政策资金精准扶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围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建立招商引资工作容错纠错工作机制,正确处理从严监督和鼓励改革创新的关系,既坚决防止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不顾大局等问题,也大胆鼓励各地各部门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促进建立科技招商体系,对科技项目进行研判、资金测算、融资对接,加快推动科技招商项目落地。推动成立科技招商基金,解决招引项目与已落地企业的融资难题。聚焦科技型企业首贷、信用贷等需求方向,督促相关部门首创以企业研发费用为授信依据,为营收规模小、抵押资产少的科技型企业预授信。支持科技企业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动评定分离等政府采购方式创新、首采首购等政策举措落实。
作为全国首批立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省会城市,坚持从源头上为民营经济发展助力,努力将监督融入治理,制定出台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八个不得”行为规范,推动修订《〈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0条、激发创业热情16条等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024年,累计兑现市本级政策资金137.4亿元,惠及企业超1.9万户次。
——安徽省合肥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 王义
【同题共答2】
传统产业是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的基本依托,必须有力有序推动改造升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困难挑战,包头市聚焦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振兴,将作风建设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针对一些单位“慢、粗、虚”“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等问题强化监督执纪,以“强作风”护航高质量发展。
直击作风顽瘴痼疾,破解改革发展梗阻。坚持把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文件、会议数量分别同比下降23.4%、16.9%,精简台账报表44.3%,让干部卸下包袱、放手干事。针对表现突出的作风问题,监督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树立有解思维、提高工作标准、争创一流业绩”专题活动,系统梳理43个问题表现,督促党员领导干部以“解剖一个问题”来“解决根本问题”,鼓足迎难而上的精气神。
系统构建监督体系,筑牢作风建设防线。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监督重点、监督力量向建设“两个稀土基地”、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全市重点任务落实聚焦集中,强化“纪巡”“室组”“组组”“组地”协同监督,深入查找堵点、淤点、难点,切实推动问题解决。全面畅通纪检监察“信访网电”信访主渠道,并通过在重点部门单位设立作风建设监测点、聘任社会监督员等形式,形成“定点监测+动态监督”全方位立体监督矩阵。
从严执纪保持震慑,持续净化发展环境。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跟进监督力度,严肃查处政策不落实、职责缺位、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等突出问题,充分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2024年,市纪委监委从严查处损害破坏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立案133件137人、处分115人、追缴1215万余元,形成有力震慑。开展“一案一通报、一案一剖析、一案一警示、一案一提升”以案促改促治行动,推动相关部门、行业、单位举一反三,堵塞漏洞、补齐短板,强化责任落实,为包头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提供有力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 郑永旭
【同题共答3】
越是攻坚克难,越要保障基本民生,特别是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纪委监委紧盯民生保障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不敢为甚至乱作为等不正之风,精准开方,靶向发力,以监督作为有力杠杆,撬动干部作风转变,切实推动民生保障工作落地生根。
以清单化政治监督促进干部作风“实起来”。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过程中,一些基层单位和党员干部仍然存在“用文件落实文件”的问题,致使一些民生兜底保障等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不够扎实。作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我们以清单化监督为抓手,推动基层党员干部扛牢责任、认真履职,以“硬约束”督促“真履职”。
以常态化惩治腐败促进干部作风“严起来”。民生领域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背后是作风问题,盘剥克扣、挪用贪占等腐败问题,也无不与党员干部作风问题互为因果、同源共流。紧盯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刀,一方面,开展“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坚决查处漠视群众利益的党员干部,对其中的3起典型案件在全区通报曝光,推动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勇于担当作为;另一方面,对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零容忍”,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同时以案为鉴,加大警示教育力度,把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在基层释放出来、传递下去。
以制度化激励机制促进干部作风“快起来”。针对当前有的党员干部顾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实行容错免责预先备案制度,印发容错纠错纪法知识手册,明确予以容错的10种情形和不予容错的5种情形,先后容错免责和澄清正名47人并通报典型事例,有效释放“党委(党组)理直气壮鼓励担当作为,纪委监委旗帜鲜明开展容错纠错”的强烈信号,全区干部干事创业更有底气、更有干劲。
——辽宁省沈阳市纪委常委,大东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 陈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