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06期

社论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要闻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

李希在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锻造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铁军

两会专题

凝心聚力向前进——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论国是

李希同志与代表委员同议政

新时代  新指南

共绘伟大事业新图景——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上两会

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作为政治监督重点

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

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培塑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专题采访

一步不停歇  半步不退让——代表委员建言正风反腐再加力

大力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代表委员谈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正风深一度

以优良作风攻坚克难

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门”

以优良作风助力高质量发展劈波斩浪

学术研究

深刻理解坚持自我革命精神的三个维度

一得之见

把基层监督做深做实

正风反腐在身边

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之间的泉州之变

一座万亿GDP城市的政企共生实践

中华好家风巡礼

爱莲江头  百年清风——寻访周敦颐爱莲文化中的家风家训

吏瘦民肥天下兴——从江苏泰兴黄桥何氏家范看为官者的为民情怀

知行话题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评论

以扎实行动持续擦亮“金色名片”


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钟瑛

1

  倾听最一线声音,了解第一手情况。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下团组,与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共话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围绕教育、医疗、社区治理、社会工作等一系列关乎民生冷暖的大事小情,和大家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真切厚重的民生情怀,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鲜明导向,让亿万人民倍感温暖、备受鼓舞。

  以高质量发展夯实惠民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跃升,更是制度创新、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在这一进程中,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监督、凝聚共识,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课题。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意在以发展强民生促安全,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惠民,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以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释放民生潜力。提振消费被列为2025年目标任务之首,通过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更大力度地采取以旧换新的消费刺激政策,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让群众“敢消费”“能消费”。

  以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行动成为今年两会热点。DeepSeek等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引发关注,开源共享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普遍应用,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政策层面通过支持算力、算法研发,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发展民营经济与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共同富裕新动能。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2%以上,其健康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党中央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强调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可以说,中国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为全球市场注入信心。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既需要政策引导下的资源倾斜,也依赖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最终体现为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分配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具体成果。而实现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需要构建效率与公平动态平衡的机制。当前,我国正通过城乡融合、数字赋能、产业升级等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重的共享路径。

  以制度完善保障公平正义

  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公平分配,离不开制度体系的完善和监督效能的提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按照党中央要求,把握大势、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例如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倾斜,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推动农民增收。同时,完善资本市场税收制度,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形成“政策支持—企业成长—回报反哺”的良性循环。

  大力推动法治化与数字化监督相融合,有助于彰显数字时代的公平正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修改监察法,进一步推进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修改监督法,保障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制度机制,增强监督实效……过去的一年,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科技赋能监督的成效不断凸显,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监督平台,实时监测惠民政策落实与资金流向,助力确保每一分惠民资金“精准滴灌”,让党中央更放心,让人民群众更安心。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专责机关,通过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公平正义保驾护航,成为推动治理效能转化为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监委和各级监察机关忠实履职尽责,持续用力做好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工作。全国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76.8万件、处分62.8万人,移送检察机关2万人,让群众真切感到正风反腐加力度、清风正气在身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严肃查处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基层“蝇贪蚁腐”,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制度完善与监督效能的双重保障,既需通过法律和政策刚性约束权力,也需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治理透明度,柔性激发社会活力,确保惠民政策落地不走样,避免“一刀切”监管挫伤创新积极性,体现法治与技术的双重赋能。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以共建共享凝聚社会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社区考察,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社区治理谈到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例如北京市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通过“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引入协商机制解决加装电梯、停车位规划等难题,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这一实践表明,基层治理创新能够将“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力与“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力有机结合,将“政府主导”转化为“群众共治”,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以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以系统思维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治理体系。这既包括完善法治保障,也需要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桥梁纽带功能。例如工会、行业协会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帮助劳动者适应产业转型需求,减少“数字鸿沟”对弱势群体的冲击,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行业自律作用。

  以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引导社会形成共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深层价值。从长江江豚重现到北京蓝天常态化,生态治理成果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从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到倡导全社会形成“奋斗创造幸福”的共识,文化认同为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既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的调控,也需激发市场“无形之手”的活力。以人民主体激活共享动能,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建,构建起“群众参与、社会协同、成果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共建共享不仅是资源分配问题,更是价值认同问题。唯有凝聚全社会“共同体意识”,才能将个体奋斗转化为集体进步的持久动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民生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这些实践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理念,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脚。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在破立并举中书写惠民新篇章,“破”的是阻碍公平的体制机制壁垒,“立”的是惠及全民的发展成果。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共建共享相结合,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每一位群众都真切感受到时代的温度、共享发展的荣光。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经济提质、制度革新、监督护航、社会协同的多维路径,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幸福现实图景。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这项14亿人民的共同事业,必将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永恒印记。(作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