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黄桥人可何,家族兴盛甲江左。进士举人十几个,贡生秀才三百多。为何代代出人才,家范十条把好舵。地方百姓皆效尤,黄桥民风树楷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泰兴黄桥的古街深巷中,时常有这样一首童谣被悠悠传唱。童谣中的何氏家族,于南宋初年迁入泰兴黄桥,世代以耕读传家,以仁德处世,人才辈出。仅明清两朝,何氏就走出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其中入仕为官者多为狷介廉洁之士。数百年来,“江左甲族”“吏瘦民肥”“头顶何字值千金”的赞誉广为流传。
泰兴何氏家族为何能长盛不衰?探其本源,与何氏优良家风不无关系,得益于《何氏家范》的教化熏陶。何氏自安居泰兴,便有“耕读兼备‘为循理、保家之良规’”的家传庭训。《何氏家范》又名《何氏家范条件十则》,由何氏七世祖何济所制定。何济的祖父为人端庄温厚,对违逆、触犯他的人从不计较。其父行善重义,当向他借贷的人长时间无力偿还,他就把借条烧掉;若有人因生活困难或急需用钱而变卖祖产,他总是给双倍价钱。在淳正家风影响下,何济自幼好学,常常摘抄诗书中劝人为善、有益道德修养的句段授人;遇到乡邻“丧事不举”或“婚礼不备”,经济发生困难,他都乐于相助,散德乡里。明永乐年间,朝廷下诏各郡邑富裕人家迁往京师一带。一些人不愿背井离乡,甚至贿赂地方官员为其说情。何济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怎能逃避呢?”随后,便命其次子携家室从命。正统年间,泰兴受灾,百姓流离失所,何济捐出家中所余1200石粮食,又动员子侄捐出800石。英宗皇帝赐玺书,称他为人“尚义”“允蹈忠厚”。受到朝廷奖谕后,何济愈加忧惧谨慎,他认为对一个家族而言,“不以道义规于子孙,则非为自偾,而亦无以裕诸后矣”,因而制定了这部对后世影响广泛的《何氏家范》。
在位于泰兴黄桥珠巷街的何氏宗祠内,《何氏家范》被制作成十块匾额,悬挂于议事厅。家范涉及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共十条千余字,如对父母“尽其心,力所当为,如饮食、衣服之类,虽是孝之疏节,宜极力营办”,对兄弟“有无相济,疾病相扶,患难相恤”“轻财让产”,对宗族乡邻“赈贫周乏,抚孤恤寡”“毋以尊凌卑,毋以强凌弱,毋以群暴寡”,治学以“勤苦为本”,不能“目不知书”“放纵偷安”,持家则“崇尚俭朴”,不能“好珍宝奇怪之物,习狎小人嫖饮赌博”……言之谆谆,情之切切,于细微处见深意,将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具体化、明确化,成为何氏族人为官做人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泰兴黄桥何氏宗祠议事厅
这座被誉为“江北第一祠”的何氏宗祠,是在何济后人何棐的故居基础上加以扩建的。何棐为明弘治年间进士,曾任福建浦城县令、陕西道监察御史、明太仆寺少卿等职。初任浦城县令后,他建立社仓、订立乡规民约、兴办学校,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经考绩,何棐于正德二年奉调进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俗称巡按,“代天子巡狩”,虽官位不高,但出外巡查时权力很大。当时,掌握朝廷重权的宦官刘瑾让人暗示何棐去刘府拜谒,何棐坚持不往,凛然说道:“国家以贤能选拔人才,我不敢以他道而求之。” 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何棐始终清廉耿直、忠义果敢,将何氏家范的精神贯穿于从政为民的过程,深受百姓爱戴。何氏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建立宗祠时专门制作了“豸绣流芳”匾。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宗祠还是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1940年,陈毅、粟裕等人多次在这里研究作战方案,黄桥烧饼等支前物资由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前沿阵地,为黄桥战役的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何氏宗祠中还悬挂着尚义永垂、爱民如子、弱冠至孝等数十块牌匾,其中一块金色的“吏瘦民肥”匾格外醒目。这块匾的背后,蕴藏着何棐之孙何镤的一段动人故事。明万历年间,何镤出任江西德兴县知县。德兴在历史上便是富饶之城,但何镤过得却十分清苦,即使是一丝一缕的费用,也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征收田赋时,总是让百姓自兑自封,丝毫不妄取,如有多取,则把当事人叫来退还给他。何镤还善于审案,即便是案情复杂,也会在认真分析调查后,很快作出正确判决。在何镤的励精图治下,那些曾经想方设法从百姓身上捞取好处的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为非作歹。一时间,德兴县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安居乐业。感念于何镤的功绩,当地百姓自发为他建了生祠,还传唱起“何侯为令,吏瘦民肥”的民谣。“吏瘦民肥”四个字,是德兴百姓对何镤爱民情怀的褒扬讴颂,也使何氏家范在为官从政方面的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充盈。
承继良好家风,何氏后世子孙大多知书达理、勤勉自律、乐善好施。在家范问世后,何氏涌现出何岷、何棠、何璇、何銐、何南金等众多口碑载道的清官廉吏。此外,家族的贤内助们也深受何氏家风文化熏染,她们循规为人、依范行事。何济的夫人贞淑慈惠、勤俭持家,她大力支持丈夫捐粮赈灾,被誉为“乡中之冠”。何棐的继母陈氏视何棐如亲生,对他爱而有教、严而有慈,培养出一代铮铮御史,被尊称为“太安人”。据统计,仅大灾之年,因支持丈夫捐粮救灾而受到封赠的贤内助,在何氏家族中就有19位之多。
泰兴黄桥致富桥,原名知府桥,为纪念广平府知府何棠而命名。 黄玮/摄
“何氏”童谣句句传唱,“家范十条”字字诵读。循声觅迹,当我们踏在黄桥古镇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仿佛依稀听到古老岁月中先贤的声声教诲。光阴荏苒,何氏家范跨越数百年时光、超越一族一姓而历久弥新。近年来,泰兴市纪委监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开办家风课堂、开展二次创作、强化文旅融合等方式,持续挖掘何氏家范中的廉洁元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何氏家范彰显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和持廉守正、爱民如子的为民情怀,为党员干部立身养德提供了精神滋养;以何济、何棐、何镤等为代表的何氏入仕族人体恤民情、关心民瘼、解决民难,为党员干部答好“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必答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反观“贪内助”助长腐败的违纪违法案例,何氏贤内助们为党员干部配偶如何当好廉洁从政好帮手树立了典范。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勤务员,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以“吏瘦民肥”为镜,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