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06期

社论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要闻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

李希在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锻造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铁军

两会专题

凝心聚力向前进——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论国是

李希同志与代表委员同议政

新时代  新指南

共绘伟大事业新图景——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上两会

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作为政治监督重点

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

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培塑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专题采访

一步不停歇  半步不退让——代表委员建言正风反腐再加力

大力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代表委员谈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正风深一度

以优良作风攻坚克难

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天门”

以优良作风助力高质量发展劈波斩浪

学术研究

深刻理解坚持自我革命精神的三个维度

一得之见

把基层监督做深做实

正风反腐在身边

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之间的泉州之变

一座万亿GDP城市的政企共生实践

中华好家风巡礼

爱莲江头  百年清风——寻访周敦颐爱莲文化中的家风家训

吏瘦民肥天下兴——从江苏泰兴黄桥何氏家范看为官者的为民情怀

知行话题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评论

以扎实行动持续擦亮“金色名片”


吏瘦民肥天下兴 

——从江苏泰兴黄桥何氏家范看为官者的为民情怀 

本刊记者  曹雅丽

1

  “泰兴黄桥人可何,家族兴盛甲江左。进士举人十几个,贡生秀才三百多。为何代代出人才,家范十条把好舵。地方百姓皆效尤,黄桥民风树楷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泰兴黄桥的古街深巷中,时常有这样一首童谣被悠悠传唱。童谣中的何氏家族,于南宋初年迁入泰兴黄桥,世代以耕读传家,以仁德处世,人才辈出。仅明清两朝,何氏就走出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其中入仕为官者多为狷介廉洁之士。数百年来,“江左甲族”“吏瘦民肥”“头顶何字值千金”的赞誉广为流传。

  泰兴何氏家族为何能长盛不衰?探其本源,与何氏优良家风不无关系,得益于《何氏家范》的教化熏陶。何氏自安居泰兴,便有“耕读兼备‘为循理、保家之良规’”的家传庭训。《何氏家范》又名《何氏家范条件十则》,由何氏七世祖何济所制定。何济的祖父为人端庄温厚,对违逆、触犯他的人从不计较。其父行善重义,当向他借贷的人长时间无力偿还,他就把借条烧掉;若有人因生活困难或急需用钱而变卖祖产,他总是给双倍价钱。在淳正家风影响下,何济自幼好学,常常摘抄诗书中劝人为善、有益道德修养的句段授人;遇到乡邻“丧事不举”或“婚礼不备”,经济发生困难,他都乐于相助,散德乡里。明永乐年间,朝廷下诏各郡邑富裕人家迁往京师一带。一些人不愿背井离乡,甚至贿赂地方官员为其说情。何济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怎能逃避呢?”随后,便命其次子携家室从命。正统年间,泰兴受灾,百姓流离失所,何济捐出家中所余1200石粮食,又动员子侄捐出800石。英宗皇帝赐玺书,称他为人“尚义”“允蹈忠厚”。受到朝廷奖谕后,何济愈加忧惧谨慎,他认为对一个家族而言,“不以道义规于子孙,则非为自偾,而亦无以裕诸后矣”,因而制定了这部对后世影响广泛的《何氏家范》。

  在位于泰兴黄桥珠巷街的何氏宗祠内,《何氏家范》被制作成十块匾额,悬挂于议事厅。家范涉及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共十条千余字,如对父母“尽其心,力所当为,如饮食、衣服之类,虽是孝之疏节,宜极力营办”,对兄弟“有无相济,疾病相扶,患难相恤”“轻财让产”,对宗族乡邻“赈贫周乏,抚孤恤寡”“毋以尊凌卑,毋以强凌弱,毋以群暴寡”,治学以“勤苦为本”,不能“目不知书”“放纵偷安”,持家则“崇尚俭朴”,不能“好珍宝奇怪之物,习狎小人嫖饮赌博”……言之谆谆,情之切切,于细微处见深意,将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具体化、明确化,成为何氏族人为官做人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泰兴黄桥何氏宗祠议事厅

  这座被誉为“江北第一祠”的何氏宗祠,是在何济后人何的故居基础上加以扩建的。何为明弘治年间进士,曾任福建浦城县令、陕西道监察御史、明太仆寺少卿等职。初任浦城县令后,他建立社仓、订立乡规民约、兴办学校,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经考绩,何于正德二年奉调进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俗称巡按,“代天子巡狩”,虽官位不高,但出外巡查时权力很大。当时,掌握朝廷重权的宦官刘瑾让人暗示何去刘府拜谒,何坚持不往,凛然说道:“国家以贤能选拔人才,我不敢以他道而求之。” 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何始终清廉耿直、忠义果敢,将何氏家范的精神贯穿于从政为民的过程,深受百姓爱戴。何氏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建立宗祠时专门制作了“豸绣流芳”匾。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宗祠还是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1940年,陈毅、粟裕等人多次在这里研究作战方案,黄桥烧饼等支前物资由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前沿阵地,为黄桥战役的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何氏宗祠中还悬挂着尚义永垂、爱民如子、弱冠至孝等数十块牌匾,其中一块金色的“吏瘦民肥”匾格外醒目。这块匾的背后,蕴藏着何之孙何镤的一段动人故事。明万历年间,何镤出任江西德兴县知县。德兴在历史上便是富饶之城,但何镤过得却十分清苦,即使是一丝一缕的费用,也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征收田赋时,总是让百姓自兑自封,丝毫不妄取,如有多取,则把当事人叫来退还给他。何镤还善于审案,即便是案情复杂,也会在认真分析调查后,很快作出正确判决。在何镤的励精图治下,那些曾经想方设法从百姓身上捞取好处的官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为非作歹。一时间,德兴县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安居乐业。感念于何镤的功绩,当地百姓自发为他建了生祠,还传唱起“何侯为令,吏瘦民肥”的民谣。“吏瘦民肥”四个字,是德兴百姓对何镤爱民情怀的褒扬讴颂,也使何氏家范在为官从政方面的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充盈。

  承继良好家风,何氏后世子孙大多知书达理、勤勉自律、乐善好施。在家范问世后,何氏涌现出何岷、何棠、何璇、何、何南金等众多口碑载道的清官廉吏。此外,家族的贤内助们也深受何氏家风文化熏染,她们循规为人、依范行事。何济的夫人贞淑慈惠、勤俭持家,她大力支持丈夫捐粮赈灾,被誉为“乡中之冠”。何的继母陈氏视何如亲生,对他爱而有教、严而有慈,培养出一代铮铮御史,被尊称为“太安人”。据统计,仅大灾之年,因支持丈夫捐粮救灾而受到封赠的贤内助,在何氏家族中就有19位之多。

  泰兴黄桥致富桥,原名知府桥,为纪念广平府知府何棠而命名。  黄玮/摄

  “何氏”童谣句句传唱,“家范十条”字字诵读。循声觅迹,当我们踏在黄桥古镇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仿佛依稀听到古老岁月中先贤的声声教诲。光阴荏苒,何氏家范跨越数百年时光、超越一族一姓而历久弥新。近年来,泰兴市纪委监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通过开办家风课堂、开展二次创作、强化文旅融合等方式,持续挖掘何氏家范中的廉洁元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何氏家范彰显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和持廉守正、爱民如子的为民情怀,为党员干部立身养德提供了精神滋养;以何济、何、何镤等为代表的何氏入仕族人体恤民情、关心民瘼、解决民难,为党员干部答好“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必答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反观“贪内助”助长腐败的违纪违法案例,何氏贤内助们为党员干部配偶如何当好廉洁从政好帮手树立了典范。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勤务员,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以“吏瘦民肥”为镜,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