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1年第14期

社论

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新时代 新指南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京盛大举行

中央纪委常委会举行集体学习

核心述评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深度学习 始终坚持推进自我革命 永葆百年大党的青春活力 / 李毅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 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延伸阅读 用好信仰信念信心这个最好的防腐剂

         做忠诚担当无私无畏的纪检监察干部

新起点 再启航

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监督保障

以恒久之力守好人民的心

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正风肃纪反腐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为新征程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坚决有力服务保障“两个革命”

天津:在强化政治监督上有新担当

云南:把砥砺初心落脚到坚决维护群众利益上

山东:深化运用“三不”一体推进方针方略

成都:以好作风护航新征程

功勋风采

王书茂 蓝海映照党旗红

林丹 丹心向党 赤心为民

周永开 “草鞋书记”的不变情怀

蓝天野 为党的文艺事业发好光和热

学习党史·走进展览

百年奋斗铸就的精神殿堂

翰墨劲毫书百年辉煌

丹青镌刻颂百年峥嵘

名城话廉·嘉兴论坛

发扬伟大建党精神 更好履行职责使命

扛起新征程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光荣使命

深刻领悟新的赶考之路提出的新要求

努力取得更多的制度性成果和更大的治理成效

以“四个过硬”铸就纪检监察铁军

评论

在新征程中更好履行正风肃纪反腐职责使命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
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卞靖
首页
1

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美好梦想的实现,这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郑重承诺的兑现,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更是吹响了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壮号角!这一伟大壮举,必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不但标志着我们党制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同时彰显了我们党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党的发展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小康”一词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在马列著作中找不到,在国外各个思想流派著作中也找不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产概念。其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诗经》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与《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相对应的概念。千百年来,众多思想家均将“小康”视为社会理想状态的代名词,体现了对宽裕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但历史上这个目标一直未能实现。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努力奋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在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立足基本国情,放眼世界发展大势,将民族复兴愿望与民生幸福追求融为一体,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概念。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两阶段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过百年奋斗我们建成了更加全面、更高质量、更趋均衡、更为幸福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发展一脉相承,又全方位、多领域、系统性地拓展、丰富、深化和升华了小康社会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建成了更加全面、更高质量、更趋均衡、更为幸福的小康社会。

经过百年奋斗,我们实现了更加全面的小康。我们的小康社会,是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使“五位一体”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小康;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使“四个全面”各个方面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协调推进的小康;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小康。这是更加全面系统、更为公平正义、更具可持续性的小康。

经过百年奋斗,我们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小康。我们的小康社会,是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小康。在这个奋斗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以高铁、5G、核电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成长态势良好、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持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为强调结构优化的小康。

经过百年奋斗,我们实现了更趋均衡的小康。我们的小康社会,是兼顾效率和公平,且更加注重公平的小康。基于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现实情况,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不但把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同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显著缩小。同时,在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保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战略,丰富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这是不以牺牲农村和部分地区为代价的小康,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经过百年奋斗,我们实现了更为幸福的小康。我们的小康社会,是继上世纪末实现温饱有余的初步小康后,实现的更高水平更为幸福的小康。2020年底,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并正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同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接近10亿人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这是经得起人民群众评价和历史检验的小康。

广东省鹤山市的学生们簇拥在巨幅党旗下庆祝建党100周年。

 

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密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实践中,我们党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人民根本利益、适合本国基本国情、具有强大活力和生命力、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但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更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蕴含的中国密码引发世界广泛关注。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政治保证。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能不能实现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兼顾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是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够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才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进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千年梦想和百年夙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确保经济社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体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有效发挥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等制度优势,从而能够不畏艰险,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把难事办成,把大事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战胜风险挑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我们党历来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观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凸显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注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注重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每一个人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将实践活动调动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增进共识的共同行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历史实践证明,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是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最根本、最深层的决定性因素。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多年来各种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科学判断下,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继续开创未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路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力谱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丽篇章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既是我们长期努力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我们起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新起点。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力争再用大约30年时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明确发展主线、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跨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新历史进程。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与之前相比,我们在该阶段拥有更加雄厚和强大的物质基础、科技实力和产业支撑等,同时也面临着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更多更高的发展诉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必须明确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发展环境和发展主线,必须作出体现阶段性发展要求的战略部署,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锲而不舍地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思想是实践的引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思想和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最终成败。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理论和实践指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关键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做好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路径选择。只有依托国内经济的畅通循环,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向好的确定性,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通阻碍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发展的主动权;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效益、提升安全水平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时势所需,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提升质量效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