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的牌坊。这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1995年4月考察军门社区时留下的一副对联,生动诉说着这里从昔日墙壁上都褙着报纸的木屋区,到如今坊巷园林式社区的蝶变。
在社区工作站的办公室里,身材娇小、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的社区党委书记林丹,一如既往地在为居民排忧解难。满墙的奖状、证书、奖杯见证了她的多年付出和创新探索,其中最耀眼的是一枚熠熠生辉的“七一勋章”。一个最基层的社区工作者,为什么会被授予党内最高荣誉?深入林丹扎根近50年的社区,记者找到了答案。
林丹(中)在军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就餐老人交谈。
“把居民的难事、烦心事当成自己的事”
1972年,23岁的知青林丹回城,在等待工作分配时,军门社区居委会的老主任邀请她前去帮忙,从此与社区工作结下不解之缘。“老主任就是一名党员,在群众中口碑很好。她说我整天笑眯眯的,这性格很适合做社区工作。”林丹回忆,在老主任的感召下,她努力向党组织靠拢,每天走街串巷,倾听家长里短,记下居民们最关心的事,想方设法帮助解决,终于在1985年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对于居民们家中的难事、烦心事,林丹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为化解群众矛盾、解决群众难题,她不知经历了多少辗转难眠的夜晚,虽然苦,虽然累,但毫无怨言。
年过八旬的独居吴老太一次摔倒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林丹将一日三餐送到老人床边,还特意学了按摩技艺,帮助老人康复。3年后,吴老太过世,火化遗体需要家属签字,林丹毫不犹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有居民好心提醒:“你的母亲还健在,这样做不吉利。”林丹回答得很干脆:“她在我心里也是母亲,我就是她的女儿!”林丹先后为社区内8位五保户、孤寡老人照顾生活起居,让他们体面地走完人生。
设身处地为困难居民着想,从不落下一家一人,社区里还流传着许多“以真心换人心”的佳话:失足青年刑满释放后无家可归,林丹将其领回家,像对自己儿女般真心相待;贫困户家庭为子女上学发愁,她用每月不多的工资资助,并发动辖区单位与特困户结对……
社区工作站落成后,林丹的办公室本来被安排在二楼,她却坚决要求挪到一楼。“这样老百姓来找我,一眼就能看见我。听见大厅里有什么动静了,我也可以第一时间出去调解。”她总想着离社区群众近些、再近些。
“社区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居民有需求、社区就要有服务。”林丹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近50年来,她把社区当作家来经营,把居民当作家人对待,串千家门、知千家忧、解千家难。军门社区的群众都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小巷总理’的身影。”
“最关键的是建立起有战斗力的社区党组织”
1991年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到军门社区调研,关切地询问:“居委会是否有党支部?”林丹回答:“没有。”习近平叮嘱了一句:“今后居委会要成立党支部。”林丹把这话记在心头。那一年的下半年,军门社区在全市居委会中率先成立党支部,林丹成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最关键的是建立起有战斗力的社区党组织。”对做好社区服务,林丹有自己的见解。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到岗的第一天,都要了解党的历史、倾听党的故事。林丹第一件事就是找他们谈话:“想不想入党?”“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在军门社区,无论工作人员还是居民,入党积极性都很高涨。目前,社区党委下辖15个党支部,有党员300余名。
“一位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盏灯。”林丹不仅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帮助暖化社区居民,更在带领党委班子不断解决群众困难的工作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2012年3月起,军门社区配合市政府进行第一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刚开始,不少居民情绪激动,不肯配合,有人甚至在网上发表恶毒言论:“林丹,你会被雷劈死!为什么要做景观整治?爱做先进?”对此,林丹一笑而过,带领居委会的党员们毫不气馁、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景观改造第三期工程涉及林丹家门口片区。施工一开始,她就主动让施工队先从自己家开始拆违。在林丹的感染和带动下,社区党员们纷纷响应,并主动站出来做好周边群众思想工作。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军门社区,提出了“三个如何”的要求,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从此,林丹带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共同致力于回答好“三个如何”的时代命题。
从助学、助医、助困“吉祥三宝”,到“党员义务十大员”,再到“13335军门社区工作法”,林丹总在自我突破、推陈出新,用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开辟再就业一条街,通过辖区单位腾岗、送岗,帮助失业人员就业;提出党员帮群众、群众再帮有困难的群众,“近邻党建”模式使互帮互助蔚然成风;把每月10日定为“居民恳谈日”,倾听居民诉求,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共同解决难题……林丹把党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工作中我不甘落后,想做的事,都是想怎么能干到最好,所以就一直不断探索。”林丹说,她晚上会在床头放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看电视、看报纸和学习材料时,发现可以学习借鉴的就记录下来,因地制宜加以创新。
爱琢磨工作、心里装着人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林丹带领党员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学生“4点钟学校”、军门社区少儿托管中心等社区服务功能站,解决了孤寡老人照料、双职工家庭孩子接送、儿童就近课外辅导等一大批城市生活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每天都来,除了有免费的戏看,还能在这吃饭、看病、参加活动。多亏了咱们的‘小巷总理’,让老年人生活既充实又快乐。”居民王奶奶的话得到周围老人的一致认同。
“我愿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当好百姓的‘服务员’”
社区忙的都是“婆婆妈妈”的事,忙到现在,林丹自己也成了70多岁的“老婆婆”。经常有亲朋好友问:“你在社区一干就是几十年,家里雇保姆,自己又去当居民的‘保姆’,到底有什么吸引着你?”林丹回答:“是信念、是宗旨,是居民的信任推动着我。”
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除夕夜,林丹顾不上和家人吃团圆饭,匆匆赶到社区值班。从那天起,参加疫情防控会议、布置工作、防控宣传、“守住”小区出入口、代买生活用品……林丹每天早出晚归,连轴不休是常态,好几次犯低血糖,头冒冷汗,只吃块巧克力应付。
“‘真心为民、敢拼会赢’是林丹书记喊出的口号。”在林丹身边耳濡目染的军门社区党委副书记谢榕由衷感慨,“她70多岁的年纪,却有着17岁的激情,身上的那股韧劲、拼劲,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林丹始终牵挂着社区,却从来没有心疼过自己。腿脚不方便,但她每天仍穿行于社区的大街小巷;常年与群众打交道,她长期用嗓过度,落下了声音沙哑的“职业病”,曾接受2次声带手术,包里常备各种润喉片;办公室墙上有一个用于输液的钉子,身体不舒服时,她坚持一只手打着吊针,另一只手忙工作。2020年11月,因做喉咙息肉手术失败,林丹一度住进ICU,医生建议她至少休养一个月。然而出院后第三天,她就克服病痛,又投入到社区工作中。
林丹常说:“社区干部不是官,就是服务员,你如果把自己当作官就糟糕了。”这些年来,她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社区工作站,把大门开好,因为这是服务群众的“脸面”;晚上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要把所有房间巡视一遍,确保所有的灯都关了;办公用品小到一支笔、一张纸,她都很“抠门”,规定工作站的空调上午10点以后才能开。
在社区工作,没有轰轰烈烈,但把一件一件小事做好也殊为不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130多项荣誉称号和群众的有口皆碑,成为林丹事业上最大的收获,更让她觉得自己的路走对了。尽管早已荣誉等身,获得“七一勋章”仍让林丹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励与鼓舞:“我只是做了一个社区工作者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我这么高的褒奖。只要大家需要我,我愿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当好百姓的‘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