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社论

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要闻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中央纪委常委会举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正风反腐

新时代 新指南

核心阅读 既要政治过硬 也要本领高强

深度学习 年轻干部要锻造硬核能力克服本领恐慌

学知躬行 打造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延伸阅读 持之以恒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

特别关注江西:强化法治思维 实现纪法贯通

践律深悟 加强规范化法治化建设 以高质量监督促高质量发展

系列报道 强化制度规定的硬约束

         贯通运用纪法两把尺子

         淬火铸剑锻造过硬铁军

记者点评 从政治高度推进规范化法治化建设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重庆:做实做好“后半篇文章”

践行论要 以“后半篇文章”高质量促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

调研报道 案件查办之后

         整改就得一抓到底

         看是为了推动干

采访札记 把“后半篇文章”做出高质量

书记说纪

这样的监督,我们欢迎!

学培撷英

如何有效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学术研究

在伟大斗争中不断提升化危为机能力

正风反腐在身边

作风正 洱海清

找回我们儿时的洱海

透析洱海治理之难

以铁纪守护洱海清波

正风深一度

他们为何服务群众不担当不作为

群众扫码评议倒逼作风转变

体验式察访擦亮服务窗口

广角

一组

专稿

合规走遍天下 违规寸步难行

名城话廉

上海:清风拂浦江 红色映申城

把党的光荣传统发扬好继承好

明德风苑

梁晓声:守护精神故乡 阻击拜金成为主义

评论

牢牢坚守实事求是这条生命线

他们为何服务群众不担当不作为
本刊记者 赵振宇 刘来宾
首页
1

“奇葩证明”少了、办事流程快了、政务APP功能越来越多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查处纠正漠视群众利益诉求、为民办事庸懒散拖等突出问题,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力维护了群众利益,赢得无数点赞。今年1至10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消极应付、冷硬横推、效率低下,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651起,处理3842人。然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陈年痼疾的根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今,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浑浑噩噩,在联系服务群众中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为何难以根除?有哪些新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又该如何对症下药?

态度冷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无动于衷、消极应付

过去,一提起到政府部门办事,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工作人员不耐烦的语气和难看的脸色,恶劣的服务态度令人寒心。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态度大为改观,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此类问题仍然顽固存在,且花样更多、隐藏更深,令群众憋气窝火。

首先是“凉”,外在表现是对待群众态度冷淡,内在表现是对群众的事情漠不关心。前者相信不少人都有过体验——明明办事者众多却只开一个窗口,明明还没到下班时间却提前收工,明明应该热情周到却敷衍塞责、爱答不理。某地领导干部将电话号码公示在公告栏上,群众打电话反映问题时,不是被告知“不是本人”,就是说“打错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后,不少群众发现自己身边也存在“丁义珍式窗口”,尴尬的高度让人站也不是、蹲也不是,只能期盼早办完早走人。与外在的凉相比,内在的凉更让人寒彻肌骨。一些部门和单位知道群众生活有哪些困难,就是不去想办法解决;听到了群众的呼声,就是不愿意正面回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有的地方对群众合理建议和诉求不理不睬,而是一味热衷于刷标语、喊口号,让群众透心凉。

再者是“硬”,对群众缺乏感情、态度生硬。有的干部对办事群众没有耐心,多问几句就脸色大变;有的对本职工作不熟悉,一问三不知还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有的工作不注意方式方法,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不去悉心疏导,反而“硬碰硬”,群众说一句、他 十句。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教育局副局长谭智在接待群众时,便和群众“正面开杠”,称群众“听不懂话”,并让人调查发言群众是哪个小区的,言语间给人一种“打击报复”的意味,让人不由得要问:这“硬气”到底从何而来?

还有一种是“横”,讲特殊、搞特权、耍官威。有些党员干部总觉得自己位高权重,官气十足、目空一切,对待群众简单粗暴、颐指气使。比如,浙江省温州市永兴街道沙园村党总支书记王国强对开据安置房相关证明的群众态度恶劣,不仅明码标价,“打证明可以,先出两千块”,同时还威胁群众“如果你给我惹火了,我不会放过你”。本应是服务群众的公仆,却俨然一副高高在上的“老爷样”,不仅坏了自己的名声,也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徐光伟/绘

效率低  门好进、脸好看,事情却要拖着办

随着正风肃纪的持续深入,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法乱纪的“后门”得到有效封堵,然而,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正门”却没有完全打开。以前是“不拿好处不办事”,现在是“不拿好处,也不办事”。表面上看,门好进、脸好看了,实际上办事效率低下问题愈发突出、倍受诟病。

一些干部奉行“推”字诀,遇到事情推诿扯皮,“踢皮球”“打太极”,让群众跑来跑去就是解决不了问题。有的是“明着推”,特别是一些掌握行政审批权的干部,对职责范围内之事不闻不问,变着法子找借口绕道走;有的是“暗着推”,拿规章制度当“挡箭牌”,或者利用职责不清的漏洞浑水摸鱼,面对工作人人缩头。比如,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冻裂,县水务局、乡镇、村里都有责任,看似分工明确,实则无人问津,最终坑苦了群众。

也有干部常念“拖”字经,明明可以迅速办结的事情总是一拖再拖。有的办事人员甚至明确告诉群众,交钱就可以加急办理,否则就只能按部就班。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房管所冯某在负责办证工作5年间,拖延办理群众房产证59份,最长拖延时间达5年。有的地方部门先后10多次接到“12345”政务服务热线转办群众反映问题,却迟迟未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种种“慢作为”令群众怨声载道。

还有干部善玩“绕”把戏,一次可以办结的事项,偏要群众跑数趟;网上可以办理的业务,偏要群众到现场;可以简化的流程,偏要坚持原样,让群众四处找人盖章。华南某地就出现了某男子为取过世父亲留下的存款,在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居委会跑了7个多月的极端个案。诸如“你妈是你妈”之类的“奇葩证明”虽然经过整治有所减少,但远未根除,“工作人员动动嘴,办事群众跑断腿”的现象依然存在。

此外,更有一些干部故意把群众的事情“卡”着不办。如南方一些民营企业就把有关政府部门的“卡”形象地比作“三重门”:一曰“卷帘门”,主要是指对企业设定各种限制条款,“拉下来让你吃闭门羹”;二曰“玻璃门”,主要指新政策、新规定、新办法都有了,但是兑现难、落实难,让企业看得见却够不着;三曰“旋转门”,说的是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不到位,让企业在争取项目过程中稀里糊涂就被转出了门外。种种吐槽,听起来像段子,背后却尽是辛酸。

表面光  搞形象工程花架子,重“显绩”不重“潜绩”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实在在的,联系服务群众也来不得半点虚假。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党员干部喜欢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看似热情服务群众,实则为了个人升迁“赚业绩”,群众不仅得不到实惠,反而还要为这些行为“买单”。

记者在基层采访调研中,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只将房屋面向公路的一侧刷白,另一侧不管不顾,因为领导看不见;主干道干净整洁,背街小巷脏乱差,因为领导不常去;扶贫项目不容易扶进偏僻乡村,因为领导到不了……这种只为吸引领导眼球、不考虑群众满意度的“注意力政绩”,与前些年流行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本质上并无不同,不仅违背民意,而且劳民伤财。

重“显绩”不重“潜绩”,近几年一个新动向值得注意,那就是各种新技术、新服务纷纷上马,汇报起来“亮点”多多,实际上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好处。不少服务热线、公开网站、政务APP因为疏于管理维护,长期处于“僵尸化”或“半瘫痪”状态,举报信箱、便民服务栏目不及时回应,形同虚设。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局长信箱7年共收到2037条留言,令人咋舌的是,所有留言的回复竟如出一辙——将反映情况的原文逐一复制粘贴!投诉问题无一收到有效回复,局长信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漂浮的作风,在服务企业方面,则多表现为言而无信,重招商轻服务。“谁做承诺谁去管,谁的事情谁去办”,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新官不理旧账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几乎连年发生——前任领导好大喜功,为快速招商引资不惜夸下海口。等到新官上任,谈好的条件变了、答应的优惠没了、做好的规划废了,对于企业无异于灭顶之灾。有的企业与政府沟通数十次,都未能解决问题,进退两难。

徐光伟/绘

症结多  主客观多种因素导致庸懒散屡禁不绝

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不担当、不作为,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总开关”松动了,宗旨和责任意识淡漠、精神萎靡、斗志弱化等接踵而至。纵观被处理的干部,大多是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碰到难题一味“往外推、往后拖、往上交、往下压”。没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哪还会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行?

规避“风险”的心态,也有一定“市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有的干部错误地认为“勤快媳妇打碗多”,干得越多犯错误的机会越大,于是在具体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任务来了只管推脱,变着花样逃避责任;有的干部怕被问责,对联系服务群众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对关键性事务和深层次矛盾避而不谈,一切工作向后看,找法条、找依据、找既往经验,一旦法无明文规定就拖着不办;还有的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对政商交往边界把握不准,担心有瓜田李下嫌疑,对企业敬而远之、退避三舍,致使企业得不到正当的支持和服务。

除了主观上的认识偏差,客观方面也有一些因素导致问题丛生,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考核的偏颇。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联系服务群众没有科学严谨的考核体系——有的考核指标不合理,领导评价一字千钧、群众意见忽略不计,导致干部对群众毫无敬畏之心,自然不能尽心竭力地服务;有的地方考核办法不细,只要做到“门好进、脸好看”,就算是按规定履行了职责,考核就能通过,而群众的事办没办好并不在考虑之列;有的是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干得好的得不到激励,干得差的得不到惩戒,久而久之必然引导干部滑向庸懒散的泥沼。

对相关问题的监督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歪风邪气。一是监督难聚焦。新动向、新表现不断出现,容易让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失焦,导致发现不及时、监督不到位、纠治不深入。二是执纪尺度难把握。此类问题隐蔽性、变异性较强,给调查、取证、定性带来较大难度,有的纪检监察机关执纪标准不一致,忽左忽右,畸轻畸重,影响了执纪的严肃和权威。三是追责问责难精准。有的追责、问责不分,直接责任、领导责任不分,甚至搞“轮流坐庄”式问责,问责效果不好。

种种症结综合作用,导致“新衙门作风”屡禁难止,违背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挥霍了群众对党的信任,损害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因此,必须拿出“永远在路上”的韧劲,以过硬措施扎扎实实从根源着力整治。

下对药  内服外用,祛除不担当不作为滋生病灶

解决联系服务群众不担当不作为问题,首要任务是“通思想”。思想通了才能一通百通。要通过更加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让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胸怀为民之心、当好人民公仆。譬如换位思考,让党员干部当一天办事的老百姓,切实体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难题和困境,督促他们回到岗位后把“假如我是他”变成一种思维自觉,更好地开展服务。再如深入群众,让党员干部和老百姓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云南省怒江州为解决贫困群众不愿易地搬迁难题,派出干部背着干粮和睡袋深入群众家中同吃同住,了解群众抵触搬迁的苦衷,设身处地帮助他们想办法、解难题、谋划美好生活,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引导党员干部更好服务群众,还要善于增加评比选项“做加法”。注重发挥考核评比指挥棒、推进器作用,加大群众评价的权重,让群众意见能够影响干部的绩效和升迁,倒逼干部深刻认识“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湖北省仙桃市就通过扫二维码等方式,请群众对有关单位和办事人员的服务作风进行评议,并计划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十优”“十差”,真正考出群众满意度和干部精气神。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对于压实责任、解决问题意义重大。做好问责的关键在于“求精准”,一方面要瞄准目标,对不思进取的“庸官”、推诿扯皮的“躲官”、办事拖沓的“懒官”和装聋作哑的“木官”敢于较真、叫板,让直接责任人悔、让负有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者痛;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对真抓实干者加大奖励支持力度,对勇于创新者怀抱宽容之心,树立起鲜明的旗帜和导向,汇聚起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解决作风问题离不开监督保障。要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办法,对问题准确界定、严格监督、狠狠痛打。针对发现难的问题,要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协同性、有效性。例如武汉等地借力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参与作风建设监督;再如重庆纪检监察机关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窗口服务单位开展纪律作风督查,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针对认定难的问题,应适时出台纪律释义、政策答复,编辑案例释读,以案明纪,以案释规。针对查处难的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查处力度,将懒政怠政等行为上升到违规违纪来处理,抬得起板子落得下手,真正打痛长记性。同时,要对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和干部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增强执纪问责刺痛感和教育警示震慑力,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抵歪风、树正气,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考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