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8年第24期

社论

为新时代改革开放行稳致远提供坚强保障

要闻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国家监委召开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

成功探源

导语 

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不断加强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

伟大变革

导语

从沧桑巨变看辉煌成就

人民美好生活见证党矢志不渝奋斗目标

坚强保障

导语 

40年,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为改革开放护航

不忘初心,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始终保持团结统一的秘诀

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破解自我监督的“哥德巴赫猜想”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纪念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暨《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创刊30周年

系列述评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决履行好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职责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锲而不舍推进作风建设

以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在把握规律中深化标本兼治

文物述说

《准则》诞生背后的故事

陈云的两份手迹

扬帆大潮

导语 

以深化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在改革创新中锻造巡视利剑

改革拭亮派驻监督的“探头”

以改革为先导为动力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

坚定不移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在深化“三转”中牢牢扛起监督责任

与时俱进加强新时代法规制度建设

评论: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

迈向复兴

导语 

跑出我们这一棒的好成绩

“关键一招”与“关键在党”

听音频 学党规

 

人民美好生活见证党矢志不渝奋斗目标
首页
1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初心,让人民富裕起来、过上美好生活,是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所在。

  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城市、乡村、家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今日的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建立覆盖13亿多人的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创造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的脱贫奇迹,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书写下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篇章,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幅提升。这其中,“衣食住行”是最直观而又精彩的一页。

  

  改革开放40年之

  “穿”越40年的衣橱芳华

  服饰,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是生活变迁、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重要见证。40年服饰的变化,承载着国人难忘的回忆,也是一幅描摹在人们身上的生动历史画卷。

  在今年热播的年代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中,小酒馆赵会计领到补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五块钱给自家“连裤衩都没穿过”的八个儿子各做了一个裤衩。这种家家户户顾嘴省穿的局促现实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人均购买棉布12.75尺、呢绒0.19米、绸缎0.25米、布制服装0.68件,毛线及毛衣裤0.29斤。“惨淡”的数据背后,是迫于物资紧缺、穿衣要布票的“无奈”。蔽体御寒都非易事,服装的色彩与款式自然更属奢望,“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于是成为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百姓衣着的真实写照。

  “社会上着衣的最高标准”,这是作家马未都对七十年代末开始席卷中国十亿人成衣市场的“的确良”的评价。这种并不舒适、“天凉时它的确凉,天热时它的确热”的化纤布料,之所以能让无数人从牙缝里抠出钱去置办,不仅在于它挺括不皱、结实耐穿,更在于那抹鲜亮的印花颜色,给予了沉浸在灰暗色系十几年里的中国人明媚的“色彩”,人们深藏许久的“爱美之心”在着装上开始释放出来。

 

    图为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大学生穿着式样单一、颜色单调的服装;下图为2018年的大学生穿着个性时尚、丰富多彩的服饰。

 

 

     2018年10月31日,服装模特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展示时装作品。

 

  美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无法关住。从老师拿着剪刀把男生“流里流气”的喇叭裤剪掉小半截,到喇叭裤风靡全国成为时尚前卫的代名词;从被定义为“出格”,到坦然地穿着“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斩裙”比美,“喇叭裤”“红裙子”,不仅承载着八十年代年轻人对新颖事物的向往、对外在美的追求,还折射出人们日渐解放的思想、开放的心灵。在数十年国人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被动摇的同时,旧有的思想束缚与桎梏也被打破,一个真正多彩的时代开始到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服装专卖店陆续兴起,尤其是在互联网电商时代下,人们对服装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无论是倾向甜美的日韩风,还是钟情冷淡的北欧风,无论是热衷购买国内外大牌服饰,还是喜欢搜寻小众设计师作品,人们不仅通过风格的选择、色彩的搭配来美化自身,也借此表达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品位。上世纪九十年代满大街清一色的“文化衫”“健美裤”等较为趋同的“跟风潮流”,被追求不“撞衫”的个性化穿着所替代,透过人们穿衣理念的更新,不仅能看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跨步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能看到当今审美取向的日益多元、社会的高度开放与包容。

  在时尚融合的当代,“唐装”走俏全球、旗袍风靡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融入世界服装潮流,中国服饰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伴随着中国国力提升的步伐,在全世界愈加受到瞩目和尊重。与此同时,拒绝皮草、重拾棉麻、捐赠旧衣,新的潮流则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出节约、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这也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精神进步的重要体现。

  “穿”越40年的印记,可以说,服饰的变迁直接映衬着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消费等方面的变化。当人们感慨一件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的生活早已成为过去,自然也明白今天的这份幸福来自何处。(王诗雨)

 

   1981年4月,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东首粮油食品店门前,市民们一大早就在数着手里的粮油票,排着长队,等待购买当月凭票限购的粮油。

 

2018年1月,江苏省淮安市一家超市内,琳琅满目的商品正等待顾客挑选。

 

  改革开放40年之

  两根箸间话国情

 

  民以食为天。在过去,中国人见面问候,开口就是“吃了没有”,现在听来,似乎觉得有一些俗气,而那时却是最实在、最真诚的问候。中国人饱尝饥饿之苦,历经数千年之久,吃饱是人的第一需要,自然也就成了人们对彼此的第一关心。

  “孩子哭了一整天哪/闹着要吃饼干……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去年,李健一首《父亲写的散文诗》唱哭了无数人,也把记忆带回到那个充斥着“短缺”“限量”“排队”等词的物质匮乏年代。父亲偶尔托人寻来的“半碗猪油渣”、生病时向妈妈撒娇吃到的“橘子罐头”,都是珍藏于许多人心中的童年记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个困扰几千年之久的“吃饱饭”难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对于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就仿佛魔棒,短短40年,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跨越到超6亿吨,恩格尔系数缩减约一半、首破30%,从有啥吃啥到想啥吃啥再到缺啥吃啥,我们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还让碗里的“菜肴”变得越来越丰富、精美。

  “燃烧我的卡路里!”今夏一首神曲的走红,反映着许多人营养过剩这个幸福的烦恼。转变在悄然发生,人们从追求大鱼大肉转而追求更趋合理健康的饮食结构,开始关心什么叫作“绿色”“有机”,怎样吃得天然安全,餐桌上的瓜果蔬菜越来越多,少油少盐少味精成为标配,以前因粮食不够而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又重新成为“新宠”……人们对食物“挑剔”、选择的背后,基于更加健康的饮食理念、源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2018年11月,浙江省杭州市一小区内,退休老人相约一起聚餐。

 

  事物的发展轨迹往往不是线性的,并非美的一直美、丑的一直丑。如奢靡浪费,就最容易与餐桌的丰富相结合。对刚富起来的部分国人,胡吃海喝、铺张浪费曾一度盛行。而随着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光盘行动”兴起,按量点菜、餐后打包成为习以为常的“规定动作”,节约在饮食领域开始引领新的文明风尚,为社会风气注入汩汩清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餐饮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给人们的生活又带来了升级化的改变。大众点评等评价网站的兴起,让人们互相交流推荐美食、餐厅,消费逐步透明化,口碑成为客流的重要前提;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市场的快速崛起,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生鲜电商又携资本杀入市场,短短三十分钟之内就能送货上门,足不出户便可吃到全球美食。当美食与互联网相融合,成为一个增长迅速的巨大产业。

  与食物的逐步丰富、精致相伴随的,还有中国人日益增长的饮食文化自豪感。很多人还记得,当年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时,门前排了长长的队,能带孩子吃一顿汉堡包、炸鸡翅成为父母许诺孩子的生日礼物。短短40年,昔日的洋快餐却为了适应中国市场,开始供应油条、皮蛋瘦肉粥以及各色米饭;与此同时,中国餐馆开遍世界,热门美剧里主人公最爱吃的是“宫保鸡丁”;作为城市美食名片的沙县小吃在纽约开门3小时就售罄;《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节目在国内外备受追捧,这背后,既反映着中国影响力的提高,也体现着中华美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情怀,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这正是,一粒米里看世界,两根箸间话国情。(王诗雨)

 

  

  改革开放40年之

  百姓安居俱欢颜

  房子,对中国人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个“家”字,上面就是宝盖头,表明家,首先就得有一个遮风避雨的住所。从古至今,住有所居都是民生之要,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

  上世纪90年代上映的电影《没事偷着乐》中,张大民一家两代六口人挤在两间狭小的平房里。一大早,大院的居民排队抢着上厕所;为了结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盖屋里长着大树的小房……电影的场景虽然是少数现象,却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居住条件的窘迫。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一家三代同居一室的情况在城市比较普遍;在农村,土坯房、外砖内坯的瓦房居多,茅草房也有不少,不仅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居住环境也不容乐观,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是很多人有过的体验。

  1980年,住房制度改革拉开序幕,199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住房建设和消费逐渐向商品化、社会化方向迈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住房需求得到极大释放,有力推动了住房市场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市,普通公寓、高档住宅、洋房别墅等各类型房子不断涌现;在农村,富裕起来的村民拆掉老房子,建起结实漂亮的新民居,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一栋栋小楼也在村寨中拔地而起。截至2017年,全国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较改革开放初期均增长5倍以上。在追求宽敞的同时,人们对住房地段、周边环境、物业服务等配套设施愈发关注。房子越住越大、环境越来越好,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成为了现实。

 

   2018年10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高树兵、李玉莲老两口为新居贴喜字。

 

  于个人,住房是家,是依靠和保障。于国家,住房是民生之要,更是社会和谐之根基。生活在当下,仍有不少人为住房而操心、忧虑。改革不是什么都市场化,住房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住房制度坚持两条腿走路,将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

  “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居住在天津市红桥棚户区的林翠姐弟搬进明亮的周转房后如此感叹。2007年,国务院明确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提速。五年间,有6000多万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1900多万住房困难的群众住进了公租房。脱贫攻坚也将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指标,向最贫困地区、最困难群体精准发力。“原来篱笆墙,现在危改房,修好搬进去,心里亮堂堂”,人民群众用一首首顺口溜,表达着对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由衷赞颂。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赢得全场长时间热烈掌声。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各地连续出台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严把审核关、限制不符合条件者购房,增加公租房和廉租房数量,推出“两限房”“自住房”,提高对租户的政策保护力度,等等。所有这些政策和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持房子“居住”的基本属性,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历代忧国忧民者的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这个千百年的梦想,定会在我们这个时代实现。(黄武)

 

    从低矮的茅草屋到标志性的大牌坊,“大包干”带头人见证了小岗村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之

  说走就走 路不再长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年轻人结婚时必备的“三大件”,当时谁家里要是有一辆凤凰或者永久牌自行车,出门必定会赢来羡慕的眼光。近道自行车,远行靠“绿皮”,人山人海的站台、水泄不通的车厢、一言难尽的厕所……曾经“一票难求”的长途出行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头之痛”。

  变化似乎就是一瞬间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公交车、出租车、地铁让通勤越发便捷,逐渐替代自行车作为主要代步工具;而以前只出现在电影里的私家小汽车代步的“高级”生活方式,也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标配;再加之高铁穿梭往来,民航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不断升级迭代。2017年,全国旅客运输量比1978年增长了约6倍,旅途却变得更加高效、舒适。

 

   199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男子骑自行车载着家人。

 

    当下,驾驶私家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已成为百姓的生活日常。图为2017年2月,蓝天映衬下的北京市东二环一派车水马龙景象。

 

    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厂房内正式下线。

 

  如果说日益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给了人们多元化的选择,便捷的交通服务则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交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技术、产品和模式,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出行体验:出远门不用到车站排队买票,在家里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开车靠导航,道路信息随时更新,精准又智能;乘坐公共交通,手机APP能作为公交卡随刷随上……人们出行的各领域、各环节,正被新技术渗透、影响,智慧出行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

  近两年来,共享单车让曾经一度“落寞”的自行车又迎来了“新生”。这个看似回到原点的出行方式,背后体现的是绿色出行理念的深入人心。不仅是共享单车,越来越多的人又重新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拼车、新能源汽车等也逐渐受到人们认可。不断提升的环保意识,与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犹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出行习惯,也塑造出一个更加文明的大国形象。

  说完了城市,再来看看农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农村出行老大难,是很多人共同的记忆。当改革的号角吹响,“要致富,先修路”成为党和人民的共识。路,不仅仅被视为交通的承载,更被视为脱贫攻坚的先手棋、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被加快建设。村村通,甚至组组通在很多地方已经实现,田间山上的人行小路,也由政府牵头适当补贴、农民投劳自建,修成了水泥路。台阶步步、公路条条,蜿蜒在山间林涛,直达各户门前,让农民“出门有路,抬脚上车”的梦想成为现实。如今,一条条公路不仅打通了城市与农村的链接,也有效带动了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和群众打开致富大门、走上康庄大道。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高速公路、高铁里程世界第一,修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球十大港口独占7席……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仅在量的积累上实现巨大突破,在技术上也完成了质的飞跃,并且开始大踏步走出国门,获得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的高铁已经“出口”到了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等等许多国家,“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桥、中国隧”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新名片,中国交通技术在推动中国发展同时也改变着世界。

  真可谓,百姓富足行八方,相通共进天地宽。(黄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