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24期

社论

锲而不舍把纠正“四风”往深里抓

重要论述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深刻认识新时代 科学把握新时代

专题  学习新党章 践行新要求

学习新党章 践行新要求

● 专家观点 ●

统一全党意志奋进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和魂

● 体悟思考 ●

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

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命脉所在

标本兼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合格”二字重千钧

特别关注一  新气象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停歇

新气象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停歇

湖北: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重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福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往深里挖细处掘

北京:巡视巡察利剑愈显锋芒

湖南:用事实击碎反腐节奏放缓的幻想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谈举措、见行动

特别关注二  化改革蓝图为生动实践

化改革蓝图为生动实践

● 改革进行时 ●

江西:务实高效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山东济宁:抓早抓细做好各项工作

● 对话“施工队长” ●

扎实有序推进改革

时间再紧也不能降低施工质量

● 连线“能工巧匠” ●

确保谈心谈话有实效

以高标准保障高质量

● 先试地区这样做 ●

山西太原: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学原文悟原理

● 重要提法探究 ●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小测试

答案 

● 答问解惑 ●

“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什么内在联系?

如何理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为何写入“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部分?

党的建设为什么把着力点放在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释放什么信号?

● 一词之变 ●

“从严治党”深化为“全面从严治党”

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从同“违法犯罪”行为到同“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从“必须受到追究”到“必须问责”

征文选登

“新论断”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须更注重公平性

燕阁观察

向作风顽疾开刀

第14个国际反腐败日新观察

清风时评

抓落实既要雷厉风行又要久久为功

警惕“痕迹形式主义”

别让影响力跑偏脱轨

让纪律教育唤醒敬畏之心

基层正风反腐

唐山严惩“村霸”维护群众利益的调查

除“污泥浊水” 育“青山绿水” 

“四风”监督哨

一年招待181次 班子集体受处分

贪财收礼17万 接待必抽中华烟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地方简讯

关键词解

文化传承

● 总书记用典摘读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古语今悟 ●“读书之心”小议

● 说文解字 ●“恒”:长久如日月

● 家训品读 ● 蔡新示族人:笃操持 不矜张

 
“新论断”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须更注重公平性
首页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十九大报告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规范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长期沿用,直至十九大报告作出新的论断。“新论断”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

  十九大报告以“八个明确”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其中之一便是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预示着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公平性,其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所彰显的经济社会平等追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之一,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矛盾”对中国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

  与“旧矛盾”注重经济增长相比,新论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替代经济增长,尤其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衡量尺度,更是瞄准了经济学的时代性困境,即单纯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环境、社会冲突等危机。

  萧伯纳说:“经济是使人幸福的一门艺术。”但财富悖论发现,一国的经济增长未必能够带来生活满意度的改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居民幸福感和收入背离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今天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我们也正在经历着群众的快乐与幸福感不再随收入增长而增长的现实。“新论断意味着,必须从人民的幸福感来回归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如此,现代经济增长既带来史无前例的财富增长,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诸如环境危机、各种经济增长的异化,以及社会不平等。社会学家将社会不平等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贫困现象,而在物质主义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下,经济增长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例如越是发达的地区,城乡差别越大;权钱交易、不正当经营以及依靠垄断地位所获得的高收入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攀升,甚至产生“掠穷”所带来的“仇富”现象加剧。

  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增长给社会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有研究认为,社会不平等也是那些实现市场经济却无法崛起的落后国家的共同特征。实践证明,平等和公平虽然不是必然有助于效率,但是不平等和不公平一定会破坏效率,而且导致国家凝聚力的丧失,进而威胁社会的长治久安。

  “新论断”剑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是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等性与公平性,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根源不是因为工人的贫困,而是因为贫困背后的不平等,所以社会主义的实质是追求平等,并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是失败了”。因此,“共同富裕”是改革成败的重要评价标准。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曾经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和人群中,物质、文化的供给已经比较丰富。因此,关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不符合实际。我国当前的诸多问题并不是财富增长太慢、生产力低下带来的,而是“不平衡不充分”所致。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矛盾转化新论断精准把握住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质,是科学、理性而又务实的时代判断,其中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等深刻内涵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必将指引着中国人民奔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盘和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