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的甲骨文字形是,属于会意字。它的上半部分(戈),“戈”是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青铜兵器,古人所谓的“金戈”,就是这个东西;下半部分是(廾),为左右两手的象形。“戒”的字形是双手持戈,所以其本义为“警戒”,正如《说文解字》所说:“戒,警也。”
在古代“戒”也通“界”,因为加强戒备的重点在边界地区。魏源《登太行绝顶》诗曰:“上党天下脊,河山制两戒”,意思是上党(山西东南部一个古地名)如天下屋脊,河山是它的两处边界。为了防止敌人越界,就要在边界地区加强武装警戒,这个“戒”字真是构思巧妙,反映了古人的大智慧。
不仅领土有边界,人心也有边界。如果人心的边界不加强戒备,人心就会沦陷;人心一旦沦陷,就会寡廉鲜耻、目无法纪,最终使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西游记》里面的唐僧师徒到天竺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离开师父办事的时候,会用金箍棒给唐僧画一个圈,不让他出来;而孙悟空一旦犯了戒条,唐僧就会念动咒语,对其进行惩罚;二师兄凡心未泯,所以唐三藏赐名“八戒”,加以约束。《西游记》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时时处处都需要有“戒”。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出现了军队、城池、监狱,还诞生了无形的戒条与法律——这些都是“戒”的表现形式。从某种角度上说,文明就是对放纵的约束。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经典,都会有自己的戒条。
以中华文明为例,我们试举若干戒条,看一看祖先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礼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论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正是这些古老的戒条,为中华民族夯实了文明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社会的进步不会停止,随着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戒条”更是无处不在,例如国家有法律,党内有规章,家庭有家训,单位有守则,社会合作有合同,等等,人类的自由越发展,就越要限定在“边界”之内。
国家之间不越界,天下才会太平。人际交往不越界,社会才会和谐。对个人来说,言行举止不越界,生活才会心安理得。心中有“戒”,人生才有“境界”。总之,这些都可以用中国古老《易经》的一句话来概括:“文明以止,人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