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4年第22期
扎紧扎牢反浪费的制度笼子
钟法
首页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作风建设作为切入口和着力点,制定出台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之以恒推动转作风、纠“四风”,不断强化对不良作风的刚性约束,形成了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机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就是作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但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党政机关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广大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针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楼堂馆所的豪华”等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坚决整治。特别是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以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为抓手,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表明了以过硬作风取信于民的坚强决心,指出了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关键所在,体现了靠制度抓问题、管根本、谋长远的战略思考,同时也为整个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同志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直接指导中央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建设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1+20”制度建设框架,即制定1部综合性基础性党内法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和修订20项配套制度,涵盖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差旅、因公出国、会议活动、办公用房、预算管理、领导干部待遇等各方面。在制定过程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又新增加一些制度,一并纳入到“1+20”制度体系内,使制度框架涵盖范围更广、布局更合理,配套制度也更加细化、更加具体,衔接得也更加紧密。

  一年多来,在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反浪费制度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已经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个管总的制度,以及《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省部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的通知》等24项配套制度,包括最核心的“三公”方面的有关制度。可以说,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反浪费制度体系框架目标初步实现,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这些制度出台后,各部门各地区狠抓制度执行,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宣传解读,在全社会营造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受到党内外的广泛好评。

  这次反浪费制度建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坚持从严从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制度建设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总书记明确提出“舒适度”观点,强调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紧一点舒适度就有问题了,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舒适度就好一点;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这次反浪费制度建设,坚决贯彻从严从紧原则,针对以往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刚性不足、失之于软”问题,明确划出红线、标明雷区,切实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比如,这次制度条文表述尽量少用“一般”、“原则上”,多用“一律”、“不得”、“严禁”,仅《条例》全文明确提出“不得”和“严禁”的要求就有67个方面,涉及100多个禁止性行为。这些硬性规定对于防止形成制度盲区和误区,切实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是系统工程,如果搞单兵突进,就难以形成整体效能,也很难落到实处。这次反浪费制度建设,十分重视制度的整体设计。针对以往反浪费制度“碎片化”甚至交叉“打架”问题,明确将《条例》作为牵头管总制度,着眼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重点明确反浪费工作的方向性、原则性和目标性问题,着力推进反浪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且,“条例”这种形式在党内法规体系中位阶较高,仅次于党章和准则,权威性和约束力大,在反浪费制度体系中能够发挥统领作用。其他配套制度紧紧聚焦专项问题,提出更加具体、细化的措施,与《条例》一起构成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群”。

  三是突出改革创新。制度作为历史范畴是有生命周期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随着时间推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发布的50多个反浪费文件制度,多数存在老化滞后、跟不上形势问题,严重影响了制度执行,有的部门、地方还出现“集体违规”现象。这次反浪费制度建设,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完善制度与深化改革并重,通过制度创新、标本兼治,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公款浪费中的“老大难”问题。比如,针对国内差旅和因公出国经费标准滞后问题,明确建立开支标准调整机制,首次制定分地区分国家的经费开支标准。针对公车私用问题,破除以往“头痛治头、脚痛医脚”思路,明确社会化市场化的公车改革思路,建立新型公务用车制度,探索从根本上杜绝“车轮上的铺张”的制度设计。比如,这次制度建设突出强调信息公开原则,能公开发布的尽量公开发布,让制度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真正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这些创新举措,有利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好地增强反浪费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四是注重务实管用。制度的质量影响着制度的生命力。要制定出有效管用的制度,必须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真正让制度“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这次反浪费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大规模大范围调研,既听取实务人员意见,又听取专家学者意见;既调研国内基层情况,又研究国外经验,比较全面客观地掌握了情况。在制定具体措施时,坚持了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量化原则,抓住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深入研究、专题攻关,拿出有效管用措施,而且坚持能具体就具体、能细化就细化、能明确就明确,做到可定义、可量化、可检查、可考核。比如,公务接待方面,对陪餐人数作出明确规定,接待对象10人以内的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的三分之一。二是坚持可行性原则,充分论证各项措施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对提倡性、号召性、宣示性条款,可写可不写的尽可能不写;对时机尚不成熟、不具备操作条件的,就先不作规定,真正保证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

  反浪费制度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完善反浪费制度体系,为持续转作风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抓好已出台制度的执行,适时开展制度实施后评估,对制度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评价,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和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方面的积弊顽疾,归根结底要靠制度来祛除。实践证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建章立制、严格按章办事,是从源头上刹住铺张浪费之风的标本兼治之策。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继续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和实践中积累的反浪费工作经验固化为制度,切实把反浪费的制度笼子扎得紧而又紧、密而又密、牢而又牢,巩固扩大来之不易的成果,为推动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的持续好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央办公厅法规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