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23期

社论

以坚定自信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规范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待遇等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

王岐山在北京、山西、浙江调研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完善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

要文

全面从严治党 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特稿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意义

纪委要全面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

特别报道

朱德:党的纪检工作重要奠基者

专题一 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从《条例》看党内监督的政治性

写入《条例》的创新实践(一)

年终岁尾,“例行”工作有新规

为何建立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用制度绑住乱伸的“权力之手”

怎样发挥党内谈话制度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对党负责,善做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工作部门如何履行好职能监督职责?发挥职能作用 增强监督实效

学有所悟

政治警觉性须臾不可放松

监督就要有具体的招数

专题二 文化自信释放持久力量

学习体会

传承弘扬责任文化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党要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系列述评

坚定文化自信 全面从严治党

传承优秀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重视家风家教 筑牢拒腐防线

地方实践

“浙”里吹来清廉风

论坛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特别关注  巡视整改:推动改革 促进发展

力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驶入“快车道”

推动央企党建实起来

治理“贴着海关发财”见成效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速发力

全国化解信访积案近七万件

撤销53家烟草驻京办

向“雁过拔毛”式腐败亮剑

系列短评之一:聚焦本质抓整改

系列短评之二:以上率下讲担当

系列短评之三:标本兼治促发展

系列短评之四:人心向背看落点

燕阁观察

四载淬炼 铁规更铁

从“百名红通”头号嫌犯杨秀珠归案看制度优势

清风时评

文化自信,正风反腐的重要支撑

“恨贪”变“很贪”缘于初心不再

意见箱旁安装摄像头为哪般

“总算账”好过“算总账”

“四风”监督哨

公车接送上下班 纪律处分不手软

广角

图片新闻

数说纪检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风范

一泓清泉润真情

心中有信仰 肩上有担当

文化传承

古语今悟 ●“书如人生”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家训品读曾国藩家训:知“畏慎” 以进德

 
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晚清重臣阎敬铭的家风故事
田夏 永纪宣 蒋萌
首页
1

  开栏的话:

  楹联又称门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楹联以其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广泛而深刻地浸润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刻在居家大门或楹柱上的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言简意深,饱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内涵,对淳正家风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本刊开设“楹联中的家风”专栏,挖掘名人先贤、清官廉吏、仁人志士以及居民村落中留存下来的家规家训和乡俗民约楹联,讲述楹联背后的家风传承故事,敬请关注。

 

  在山西运城永济市虞乡镇楼上村,有一座不事雕琢、自然质朴的庭院,是晚清重臣阎敬铭及其后人的居所。来到这里,如果没人介绍,单从表面上看,很少有人会把这座宅院与宰相故居联系起来,因为无论从规模大小还是豪华程度,这座宅院都与同为清朝宰相的陈廷敬的故居相去甚远。

  与简洁朴素的建筑风格相应和,宅院正院门楼上题刻着由阎敬铭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这副楹联,包含着不怕吃亏、甘于俭朴的人生态度,包含着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功名利禄所困的旷达情怀,既是阎敬铭一生治学、为官、做人的深刻体会,也蕴涵着其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100多年来,阎氏子孙坚持和传承这些家训,勤奋努力、不怕吃苦、不斤斤计较,在各自岗位、各自领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讲究吃穿的人怎能成事

  阎敬铭,字丹初,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是清末著名的能臣、廉吏、理财家,被世人称为“救时宰相”。阎敬铭一生崇尚简朴,无论是生活还是公务,都秉持着勤俭、廉洁的态度。

  做地方官时,不管到哪里任职,阎敬铭都要在衙署大堂后面放一架纺机。他在堂前会见下属、处理公务,他的夫人就在后面纺线织布,纺机的吱呀声时断时续地传到堂前。为此有人暗中嘲笑他,他不仅不以为意,反而总在会见下属时,指着自己的棉袍骄傲地说:“此中之絮,内人所手弹也。”

  阎敬铭衣着简朴,其实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牢记百姓疾苦。受朝廷委派到山西视察赈灾事务时,他听说当地百姓贫困,穿不起好布,只能用一种叫褡裢布的粗布做衣服。阎敬铭便请夫人用褡裢布给自己做了袍褂。下属官员得知后,都收敛了很多,不敢在生活上过于豪奢。但也有些官员想要投其所好,专门买褡裢布做衣裳,一时间竟导致褡裢布价格猛涨。一位姓白的新任知县想要提醒阎敬铭,就穿着绸缎衣服去见他说:“卑职刚来,所得的俸禄不多,买不起褡裢布,只能穿着旧衣服来了。”阎敬铭听出了弦外之音,没有为维护自己的面子对这名知县发火,而是及时制止了这股因褡裢布而起的媚上之风,使百姓免受布价上涨之苦。

  阎敬铭的勤俭,不仅仅是对自己和家人,对待国政也是如此。作为户部尚书,也就是财政大臣,阎敬铭一直坚持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甚至为了给朝廷省钱而顶撞慈禧太后,并因此被免职。《南亭笔记》卷六还记载了阎敬铭主持户部时,勤俭节约的一件小事。军机处退朝后,户部尚书阎敬铭到直庐(官员值班室)办事,发现茶房居然在值班室放了两种点心供官员食用。阎敬铭以为太过浪费,就下令裁撤了。对这一做法,同事、下属多有不满,故意向其抱怨肚子饿,他听后默不作声,只是从袖子里取出自带的麻花、烧饼旁若无人地吃起来。此后,再也没人抱怨。

  之所以诸事坚持勤俭,是因为在他看来,“必廉乃能勤,必俭乃能廉。吾以此相士,百不失一。”意思是说,勤俭生廉,廉洁才能成事,他以此规律对照过许多官员,百人无一例外。咸丰八年(1858年),有人向其推荐了位“能人”。阎敬铭请他吃饭,发现此人不仅穿着过分讲究,还嫌饭菜简朴不肯下筷。阎敬铭观此情景叹息道,像这样讲究吃穿的人,怎能与之共事?怎能成事?坚决辞退这位“能人”。其后,这位所谓的“能人”果然终其一生无所建树。

  街巷不为子侄宽

  从地方小吏到中枢要员再到触怒慈禧被免职,阎敬铭的宦途可谓历经沉浮。这一过程中,阎敬铭对为人处世、谋事为官有了深刻的体悟。而这些体悟,也反映在他对子女及族人的教育中。

  光绪十年至光绪十一年(1884—1885年),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授东阁大学士期间,即使公事极端繁忙,年近古稀的阎敬铭仍不忘教诲其子。这两年间,仅训诫、嘱托其子阎乃林、阎乃竹的家信,就达二十余件之多。光绪十年二月十三,阎敬铭写信叮嘱子女要坚持勤俭为本、吃苦耐劳、切勿占人便宜,“谨之又谨、俭之又俭,做人要吃苦,交人要吃亏。此四语必切记力行”……字里行间,满是对子女的谆谆告诫。二月二十二,就阎乃竹的婚事,阎敬铭再次写信强调节俭,“三月可到婚期,自在十一日,一概不收礼物。诸凡俭省,切勿张罗夸耀,至要、至要”。一生清廉的阎敬铭,在家信中也常常告诫其子要防微杜渐。光绪十一年二月初五,阎敬铭在信中要求子女,“总之,各官署概少来往,官乡朝邑,解州礼物一切不收为要”。

  对族人,阎敬铭的要求也很严格,即使为官外地,一旦听说族人的不足之事,便会写信训诫。有一年,已经是军机大臣的阎敬铭听说有一个侄儿在赵渡镇横行乡里,欺凌百姓。他知道如果只是写信斥责这个侄子,恐怕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他给这个侄儿写了一封信,让他转告乡亲们把赵渡镇巷道两边住户的墙都往后移,拓宽巷道,缘由却没有写。这个侄子得意扬扬地把信给乡邻们看,乡邻们觉得很奇怪:拆屋建房对百姓来说是大事,阎大人怎么会无端地要求百姓拆墙修路?他们恳请这位阎家子弟去京城找阎大人问明原因。等到侄儿因此到京城拜见他时,阎敬铭指着侄儿的鼻子训斥道:“我看赵渡镇的街巷不够宽,都不够你横行霸道了!所以我让他们拆房子给你让道,方便你横行!”侄子这才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连连认错。这件事传到乡里,百姓们都夸阎敬铭是一个不纵容族亲的好官。

  吃亏吃苦,淡泊守志

  在阎敬铭的言传身教下,阎氏家风在其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阎敬铭有三个儿子。长子以举人入仕,官声清廉;次子不仕,务农守业;三子阎乃竹考中进士,官至山西河东道道员,是维新变法的有力支持者。

  阎乃竹深受父亲“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这一家训的影响,出仕为官不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为目的,而是时刻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阎乃竹曾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出访欧洲,并因表现突出而受到嘉奖。戊戌变法中,阎乃竹是维新派的重要骨干,与康有为关系密切,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是换帖兄弟。他创办了“关西学会”,参加了“保国会”,一心挽救颓败的清政府。变法失败后,他对朝廷也彻底失望,毅然挂冠回家,在王官峪隐居起来。阎乃竹还把父亲所作的《不气歌》刻在了家中照壁上——“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在其中,我们既可以读出阎敬铭父子坦荡的胸怀,也可以读出他们有意为国出力却难以抵抗黑暗时局的无奈之心。

  阎敬铭所立的“处物要吃亏立身要吃苦”的家风,也为其后辈所继承。作为阎敬铭的孙辈之一,阎孝损一共有九个孩子,其中阎悌律等三人在永济老家,阎悌徐等六人生活在北京。文革后落实政策,政府归还了阎家的一些房产。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那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财富,但九兄妹视之淡然,简单商量后决定由生活比较艰难的兄妹继承,其他人分文不取。

  时至今日,阎敬铭所倡导的家风,依然对阎氏子孙有深刻的影响。出生在山西永济的阎悌徽,今年已81岁,是阎孝损的女儿,阎敬铭的重孙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阎悌徽和爱人在陕西米脂县医院工作。两人都是主治医生,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而且每逢出诊,阎悌徽和丈夫常要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跑几十公里路。“忙完以后,还能吃一顿四毛钱的补助餐,很美味。”在阎悌徽老人的记忆中,工作虽然累但并不辛苦,“看着病人脱离危险,心里满是快乐和欣慰。”在阎悌徽和爱人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子范涛也选择了从医,并通过刻苦努力、勤学不辍,成为了国内知名的脊髓脊柱疾病专家。(资料提供 阎悌律 阎悌徽 朱天运)

 

  

  楹联拾趣

  楹联也称对联,是写在布、纸上或刻在木板、柱子上的对偶句,因通常张贴悬挂在殿阁堂宅的楹柱上而得名。传统对联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楹联的诞生是桃符和联语相结合的结果。桃符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古时人们在新春将至时把神像画在桃木板上挂在大门两边,用于辟邪。而联语是由对偶句演变而来,但联语在结构和韵律上有更严格的要求。当人们把联语写在了桃符上,就产生了楹联。五代后蜀主孟昶在新年来临之际在桃符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楹联就已经诞生了。

  楹联在宋元时期还是文人雅士的专属,它真正走入民间则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推动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朱元璋在除夕之日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圣旨颁下之后,朱元璋还微服来到街坊,品读家家户户贴出的对联,与民同乐。从此,楹联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贴春联也成为了春节风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楹联文化在清代达到鼎盛,楹联的结构更加严谨,分类更加细化,用途更加广泛,逐渐成一种有别于诗词曲赋骈文的独立文体,更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和用途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以用途区分类别外,楹联还可按字数长短分为长联、中联、短联;按主题分为节令联、喜庆联、题赠联、学术联、杂感联等等。如果按联语来源来分,还能分为集句联、集子联、摘句联和创作联。

  一副好的楹联,不仅要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还必须文意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物、切时、切景。正是为了切题,人们常常在家中大门两侧、正厅、会客处、书房等地悬挂表明人生态度或用于劝勉的楹联。这些楹联往往承载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家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