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8期

社论

坚持高线 守住底线

要闻

习近平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王岐山在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严管就是厚爱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王岐山在福建调研时强调
全面从严治党 严明党的纪律 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赵洪祝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座谈会上强调
强化巡视利剑作用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保证

专题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锲而不舍 狠抓节点

中秋国庆纠“四风” 中央纪委再紧弦

各地各部门抓节点纠“四风”工作综述

中秋、国庆节前再访“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

“集体研究决定”难逃纪律处罚

临时工私用公车惹祸 一把手履责不力得咎

那个屡屡犯戒的村支书被开除党籍

打“擦边球”的心理要不得

切不可以身试纪

纠“四风”为什么要狠抓节点

节点最容易出哪些问题

抓节点,纪委“大招”有哪些

抓节点战绩大盘点

特稿

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侧记

践行“三严三实” 强化自身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特别关注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中央纪委转发河南省委通报震动当地
把自己摆进去 将责任扛起来

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谈落实“两个责任” 抓住了从严治党的关键

释放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不担责就要被问责

履责不力 必挨“板子”

以担当精神扛牢“两个责任”

在定责履责追责中扛起主体责任 

根本在担当 关键在落实 

打好从严管理干部“组合拳” 

必须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四个到位”推动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真追究倒逼真担当 

当好“啄木鸟” 做好“护林员” 

有虎气 勇担当 敢亮剑 

坚决履行好监督责任 

以勇于担当精神推动监督责任落地生根

短评:用问责这面镜子照照自己

时评

查处“南充案”再次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

谁在为顶风违纪者说情

压实责任才能避免监管缺位

监督“八小时以外”手伸得太长吗?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哪些“好处”不能沾

把“挺纪”特色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

洛阳:快查快办提高纪律审查效果 

枣庄:确保纪律处分决定执行到位 

临朐:聚焦问题立规矩挺纪律 

灌南:做好纪律审查“后半篇文章” 

巡视 

整改,与深化改革同向而行

释疑答问

张某的贪污数额是否应包含开票税费

纪律审查应避免三个证据误区

文化传承

“人生千万”小议

家,人格养成的第一课堂

德:循行察看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历史回放

烽火家书

写在毛巾上的爱国情怀

两个抗日名将的迥异结局

清风文萃

孔府家风故事三

 

两个抗日名将的迥异结局
王达阳
首页
1

  在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有段路叫张自忠路,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殉国的张自忠将军而命名的。而台湾五指山冷清的“国军示范公墓”上有一块墓碑,上刻:“国民革命军前第十军战士方先觉之墓”。张自忠和方先觉,同为战功卓著的抗日名将,因在关键时刻的不同抉择,最终结局迥异。

  张自忠——血战疆场证丹心

  张自忠,1890年生,山东临清人。他身处危世、心系救国,投笔从戎,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1933年在长城一线狙击日寇入侵,取得喜峰口战斗的胜利。喜峰口抗战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自此,二十九军与张自忠的名字声震华夏。

  长城抗战后,二十九军驻防察哈尔省。“七七事变”后,面对日军的突袭,二十九军防线溃败,整个华北局势非常不利。为掩护部队主力撤退,张自忠临危受命,留守北平。在此期间,他拒绝日方要他通电反蒋、反共的无礼要求,保持了自身气节。然而,世人眼里,他却是“卖国变节”的“汉奸、卖国贼”。

  不过,张自忠并没有“变节”。他寻机乔装逃出北平,辗转到了南京,遂被任命为暂代五十九军军长,“戴罪图功”。1937年12月7日,张自忠回到五十九军军部。

  此后,张自忠率部与日军作战,屡立奇功。1938年3月,临沂战线告急。张自忠奉命驰援,亲临前线指挥,经过数日激战,取得“临沂大捷”,沉重打击了向台儿庄增援的日军,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徐州会战后,由于在保卫武汉等战斗中战绩卓著,张自忠晋升上将,并升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不久又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打响。张自忠一面下令襄河东岸部队分头迎敌,一面指示西岸部队做好出击准备。他告谕五十九军各师、团主官:“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他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阻击日军大部队渡河西进。由于司令部电报被敌人截获破译,张自忠及所部一千五百余人被日军万余人包围,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突围失败。

  1940年5月16日下午,一代抗日名将张自忠,率领全体官兵死战到最后一刻。他全身多处中弹,壮烈殉国!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

  张自忠战前曾写下遗书,表达他血洗国耻、视死如归的气概:“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他“以死报国,以示清白”,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也是世界50个同盟国各战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殉职的最高将领,而且以集团军总司令亲临前线战死沙场者亦唯此一人。他的死,激发了中华民族抗日报国的更大激情,也赢得了人民的敬重。5月28日,蒋介石亲自主祭,为张自忠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毛泽东为张自忠题挽辞:“取义成仁”。周恩来所致悼词说:“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抗战军人之魂。”

  方先觉——失足成恨毁清誉

  方先觉,1903年生,安徽萧县人,毕业于黄埔三期。他为人耿直豪爽,带兵有道,能深入了解士兵疾苦,并身先士卒,很受将士们的拥护。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方先觉率部辗转于上海、徐州、九江等地担任防务守备,出色完成任务,多次升迁。1941年至1942年的三次长沙会战中,方先觉所率的预十师阻击日军十分出色,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预十师与日军短兵相接、白刃相向而岿然不动,方先觉甚至写下遗嘱、誓死守土。最终,他们顶住敌人两倍于己的兵力和凌厉的攻势,坚守长沙不退,促成了“长沙大捷”。“长沙大捷”是在同盟国部队接连失利的情况下取得的,大大鼓舞了同盟国对日作战的士气,被蒋介石称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方先觉因此被提为第十军军长,名扬天下。他不为功利所诱,自有主见,面对何应钦、陈诚的拉拢,他说:“值此抗战危难之时,我只知道报效国家,决不为私人私利所用!”凛然大义,不失英雄本色。

  至此,年近不惑的方先觉可谓战功赫赫、声名远播。随着战局的风云突变,方先觉迎来了平生最为艰苦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衡阳保卫战。在这次战役中方先觉功亏一篑,坚持抵抗47天后投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污点。

  1944年6月下旬,衡阳城四面被日军包围。方先觉所率第十军担任防御任务,总兵力约1.8万人。进攻衡阳的是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凶悍无比,扬言“三天攻下衡阳”。6月23日,两军交火,这一仗一直打到8月8日,打得惊天地、泣鬼神。日军兵力一度由数万人增加到21万人之多,他们动用大量重武器,搞地毯式轰炸,乃至施放催泪毒气弹、在水源投毒等。方先觉将生死置之度外,交战过程中坚决不后撤,大声说:“我与阵地共存亡!”为将士们树立了不怕牺牲的榜样。到了后期,双方阵地犬牙交错,战况惨烈,敌我双方死伤之众,盈街累巷,血凝满地。8月上旬,衡阳城内粮弹库大部被烧毁,没有补给。有生的战斗兵力也只剩下1200多人,还在抵御敌人的第三轮总攻。蒋介石承诺的援兵久久未至。

  8月6日,鏖战40多天的衡阳城被破,日军突入城内,巷战开始。此时方先觉所率官兵死伤累累、弹尽粮绝,城内废墟一片。绝境之下,6日下午,方先觉向重庆发出“最后一电”,说:“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来生再见!”正气凛然,令人动容。

  然而,发完电报,本打算以死报国的方先觉架不住手下再三劝说,开始讨论投降条件。一方面,方先觉顾及城内八千多伤兵,担心他们会遭到敌人屠城杀害;另一方面,他对援军迟迟不至非常恼怒,本来蒋介石嘱咐他“固守衡阳十天乃至两周”就发动相应兵力开展会战。如今,衡阳鏖战40多天,仍未有友军驰援,当时集结于衡阳周围的中国军队是日军的2倍以上,受命解围的各部却消极自保、行动缓慢,坐观第十军覆没。方先觉喟然:“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而是国家对不起我们!”遂于8月8日晨带着余部投降。

  颇让人感慨的是,就在方先觉投降的第二天,国民党的援军驰抵衡阳。然而一日之差,大势已去,衡阳城终归陷落。

  后来,方先觉经营救逃回重庆,并得到蒋介石的嘉奖和重用。然而,衡阳投敌一事给他蒙上了沉重阴影。他对《大公报》的记者说:“我虽然回来了,但惭愧却难免;因为我既未成功,又未成仁!”他回到军队却再没有机会与日寇作战,一雪耻辱,后半生也因投敌一事屡遭抨击,郁郁寡欢,苦度余生。

  公允地说,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中固守该城40余日,重创日军,大大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是抗战后期最为著名的一次守城战例。然而,在日军突入衡阳的生死关头,方先觉又率部投敌,成为抗战后期投降日军的最高将领,也是唯一投降的黄埔将领。他集英雄与降将于一身,令无数人喟叹不已。很多人将方比作唐朝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的张巡,认为方先觉“如坚持到底,以身殉职”,则名扬史册,“奈何当最后关头,以一念之差,由民族英雄一变而为降将军,留此百世不能洗磨之耻辱”。历史不存在假设,方先觉本非贪生怕死之辈,亦有死国之心,却一念之差而降敌,失足成恨。

  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是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张自忠和方先觉同为军人,都为守我国土、抵御外侮立下汗马功劳,但是面对敌寇做出的不同抉择,使两人结局迥异。张自忠以死报国,用鲜血证明自己为国家、为民族死战的决心,成为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方先觉悲愤之下投降了敌人,确是不顾民族大义,丧失了军人气节。历史是公允的,现如今,为国死志者,风光霁月,享誉至今;投敌失节者,自毁清誉,抱憾终身。(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