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要闻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王岐山在修订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座谈会上
强调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
专题 深化“三转”永无止境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风纪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社论
要闻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王岐山在修订廉政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座谈会上
强调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
专题 深化“三转”永无止境
特别关注
深度解读
巡视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时评
锐评
风纪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清风文萃
“龙”属于象形文字。——这是甲骨文中的“龙”字,是带有冠饰的、巨头大口的、身体蜷曲的长虫形象。
《说文解字》中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另一部字书《广雅》则依据龙的外部特征,将它划分为五类:“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所以,它被认为能够随时变化,民间甚至有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古汉字中,“龙”有七十多种写法,就是对它易变、善变特征的反映。
中国的龙文化非常久远,可以从历史与传说中追根溯源。
远古时代的人们相信图腾有一种超自然力,不仅能保护自己,还可以从中获得力量和技能,因此,他们将图腾视为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据传,在古代的部族首领中,伏羲是第一位称王的人,也是中华民族“三皇五帝”中的第一位。那时候,伏羲以龙来命名官职与部族,例如他手下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北龙氏等部族,还设置了春官青龙氏,夏官赤龙氏,秋官白龙氏,冬官黑龙氏,中官黄龙氏等官职。
有学者研究认为,也是从伏羲时代开始,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被视作龙的化身。两条龙繁衍了古老的东方民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
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一直是人头龙身的形象。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帛画上,以及在其他地方发现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都有兄妹二人人头龙身的图案(如图)。
马王堆的汉墓中还发现了记录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帛书——《二三子问》,孔子在这篇文章中感叹:龙能够顺天应人,随机应变,又能变成蛇,又能变成鱼,天上飞的鸟,地下爬的虫,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但是又不失去本来面目,龙的神能真是到了极致啊!
作为想象出来的动物,龙之所以能成为民族的象征,是因为它具有高贵的品质,能够与时偕行、随机应变,它能隐能现,能升能降,能大能小,能够与环境和谐相处,同时不失去领袖本色。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化,寄托了我们美好的理想与情操。
一直以来,中国人习惯以龙来比喻杰出的人物,例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见到老子后,把老子比喻成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也把诸葛亮比作因时变化的龙:“儒生俗士,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
从龙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中,也衍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据《易经》记载,当时机不成熟的时候,龙的传人要学会“潜龙勿用”,有了条件要“见(现)龙在田”,在奋斗过程中,要像龙那样“朝乾夕惕”,一旦时机成熟,要“飞龙在天”,大展宏图,同时要警惕“亢龙有悔”。
正如达尔文所说:“不是最强的物种能生存下来,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龙,具有非凡的领袖气质与通变、革新的精神。“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绝如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久弥新,与民族图腾“龙”的诸多精神内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