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特稿
专题
时评
监督
论坛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被“奖金”点燃的贪欲
——江苏省徐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张引案件剖析与警示
对于“奖金”贿赂,张引从拒到收,法纪防线逐渐失守,这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作为受党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张引很清楚收受奖金有悖法纪。
“当时我只是区长,想着大家都有,书记肯定也有。”面对记者,张引低声说道:“再加上有文件规定,所以就拿了,只是拿多了。”狱中的张引到现在还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不是“拿多了”,是根本就不该拿!
在此之前,张引一直是以谨慎为自我标签的人。步入仕途后,张引始终同商人老板保持距离。他对记者说,那时候“老板们排着队请我吃饭”,可“我不想欠私人账,忌讳和他们交往”。曾经有开发商送他纯金坐佛、金条,他推脱不掉只好收下,第二天就让司机送了回去。
张引的谨慎与其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他的父母都是老革命,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张家的家训是:做错事情不要紧,但不能破坏纪律和规矩,更不能在思想意识上犯错。
严格的家教和相对宽裕的家庭条件,使张引对金钱没有太多的概念,在工作上也表现得非常积极上进。特别是在部队的14年里,“思想单纯、一心向上,想做好每件事情”,“满脑子都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违反党纪的一些人和事都痛恨不已”。
但是,随着职务的提升,张引逐渐变得浮躁,自我开始膨胀。对党内文件一目十行,看过就丢,各种书籍更是放在书架上当成摆设。学习流于形式,导致他对党的方针政策、党纪党规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甚至闻所未闻,是非界限变得模糊。
思想蜕变后的张引,想百姓的事少了,想自己的事多了,为百姓办实事少了,为自己及少数人谋私利多了。尤其是看到一些老板出手阔绰纸醉金迷,自己作为地方官员,在招商引资时还要陪笑脸,心理产生了不平衡,享乐主义思想占据了上风,放松了自警自律自省。
“获取金钱、贪图享受占据了我的思想、侵蚀了我的灵魂,平时所思所想就是如何赚钱,如何获得更多的财富,我的思想意识里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了,因此在物质面前,我放弃了抵抗,而是敞开大门,最终倒在了陷阱里。”
良好的出身和教育,曾使他处事谨慎并保持廉洁,但是,张引在权力上升的同时并没有筑牢自己的思想防线,坚守义务和责任,反而变得目无法纪,想尽办法借权力攫取利益。
身为领导干部,其政治底线应当更高更严。尤其作为地区领导,是当地风气的风向标,党风政风正气洋溢,社风民风自然一派和谐。张引不仅没有把握好风向标的方向,反而随着坏风气“顺流直下”,这无疑引火自焚。
张引的悲剧还源于当地对领导干部监管的漏洞。
作为区主要领导,张引非常清楚第一责任人的重要性。不仅大会小会都讲廉洁自律,逢年过节要区里下文严禁收受钱物,严禁互相吃请,还多次主动请徐州市纪委、检察院的领导干部,来给区里的干部讲法讲纪。
一面高调倡廉,一面大肆贪腐。张引的表现,与很多落马官员并无二致。对于下属主动送“奖金”上门,张引心里非常清楚,“这些下级单位的负责人送钱给我,其实是想和我搞好关系,希望让我在个人和单位等方面能给他们关照”。
所谓的“关照”,指的是私下里帮助下级单位在资金拨付、评优评先等方面提供支持,或是对下级单位领导干部的职位调动、家属工作安排给予帮助。“这是很明显的权钱交易”,无锡市检察院的办案人员一针见血地指出。可即便如此,事发前,上级单位对张引没有任何警示和监督,这足以说明监管的缺失,也反映了滥发奖金在大多数人眼里并不构成犯罪。
也正是在这种权力“真空”和从众心理的自我麻醉中,张引对“奖金”的管理漠不关心,在“奖金”收取上肆意妄为,在“奖金”发放上搞“一言堂”。他早已忘记党员干部应当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以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假如,在知晓泉山区“奖金”贿赂的风气盛行之初,上级单位就加强对该地区领导干部的监管,并以法律手段堵塞文件漏洞,杜绝区里送“奖金”的现象,正风气立规矩,也许泉山区的风气会大为改善,也许张引的人生就不会在55岁时陡然转向。
对于这些,身处狱中的张引感受深刻,他痛哭流涕地忏悔:“党员领导干部,就应按党规党纪的要求去做,偏离一点就会犯错,越走越远只会毁了自己。如果当时清醒一点,我又何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
张引案件的查处,再次给党员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党纪国法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碰不得的高压线,千万不要等到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再换回对它的重新认识。(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