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01期

社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挺膺担当

要闻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新时代  新指南

回眸2024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方向

奋进新征程  逐梦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导党纪学习教育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回眸2024   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纪检监察
一切工作

以有力有效政治监督推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着力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动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

充分释放巡视巡察震慑力穿透力推动力

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体系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铁军

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

特稿

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党的二十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
和腐败问题工作综述

特别关注

推进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学习解读

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提供法制保障

建立监察再派出制度   增强监察监督全覆盖有效性

准确把握新增监察强制措施的内涵   依法审慎适用监察强制措施

依法准确适用留置时间再延长和重新计算制度

建立禁闭制度   强化对监察人员的监督

图说纪事

回眸2024   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
担当作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工作剪影

正风深一度

回眸2024  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眼中的正风肃纪反腐

政治监督落细保障决策部署落地

正风肃纪反腐就在群众身边

监督者主动接受监督

书记说纪

回眸2024  推动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扛牢政治监督首责唱好“双城记”

紧盯重点领域深化腐败治理

靶向发力守护群众“洁净”空间

用纪律尺子划出“标准线”

激活监督“神经末梢”

破除风腐一体勾连的链条

中华好家风巡礼

传承千年   泽被后世
——寻访一代大儒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

清心不欺事   襟怀照古今
——从范仲淹家风家训看为官者的忧乐观

评论

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


传承千年 泽被后世 

——寻访一代大儒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 

本刊记者  窦克林  通讯员  刘建

1

  太白山下,渭水之滨,六棵参天古柏的掩映下,有一组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承载着世人对北宋时期一代大儒张载的纪念。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侨居于凤翔府县横渠(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并在这里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支脉关学的创始人,他不仅留有“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尊礼贵德”的人文价值、“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还注重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形成了“二铭”“四为”“六有”“十戒”等为代表的家规家训,影响深远。

  眉县人文景观

  碑刻铭记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教诲

  “张载创立的关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家规家训资源。”在眉县政协原主席、地方文化资深研究者卢文远看来,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既有理想情怀教育,又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适用于所有人开展家庭教育、道德教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走进张载祠,第一展厅外墙上镶嵌着一块于右任手书的“四为”碑刻。这就是被哲学家冯友兰称赞的“横渠四句”,虽只有简短的22字,却内涵丰富,既涉及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又强调道统传承、社会理想,不仅展现了张载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更蕴含着对有治学治世之力的英雄豪杰的崇高期许,是充满了家国天下情怀的家规家训。

  在张载祠第一展厅东侧,通道两边各有一块醒目石碑,名为《东铭》《西铭》,也是张载关学思想中蕴含的重要家规家训。其中,《东铭》主要是阐述《中庸》的“诚意”思想,强调做人要诚实,既不要欺骗别人,也不要自欺欺人;《西铭》主要阐述“民胞物与”的思想内涵,强调要有博大的胸怀,孝顺长辈,慈爱孤弱,救济天下困苦百姓。“东西二铭”讲述了修身养性、侍老扶弱等道理,对做人做事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规范,是家族弟子与横渠书院学生必须烂熟于心的座右铭。

  “张载还注重对家族子弟道德礼仪的培养和教育。”眉县张载祠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桂海介绍,针对家族人员,张载的关学思想中有“六有”“十戒”等规范,既注重正面引导,也划出底线红线,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在张载祠第二展厅门口,清代赵伯任书写的“六有”碑刻已成为热闹的“打卡点”。据记载,这是张载15岁时护柩回籍途中,在勉县拜谒武侯祠后的题言,意为说话应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有作为,晚上应静思,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即使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六有”是张载始终坚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他留给家族子弟成长成才的箴言。

  此外,张载晚年还制定“十戒”,为家族子弟划出言行举止的底线。界定清晰、可操作性强的“十戒”,明确了要规避的不良行为,明确了张载对家族子弟的要求,为后世族人的为人处世立下了规矩。

  “六有”碑刻与张载雕像

  千载传承中持续塑造家风社风民风

  思想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内涵丰富,还在于传承和延续。张载开创的关学,由他的弟子和后继者传承不息,成为关中地区流行的一个理学学派。与此同时,张载关学思想中蕴含的家规家训也在传承不息、泽被后世。

  改变社会风俗、恢复礼乐,是张载家规家训很重要的价值导向。庆幸的是,他的这一思想追求,被弟子蓝田吕氏兄弟(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继承和发扬。宋熙宁九年,吕氏兄弟将张载所传授的理念融会贯通,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目标,制订和实施了目前我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成文“村规民约”《吕氏乡约》。3000多字的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纲要,提出了乡村百姓行为处世须遵行的道德操守,明确了六种犯义之过、四种犯约之过、五种不修之过,规范了乡间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礼节习俗,并建立了民间自发互相救助的形式。这一乡约,从礼仪道德标准入手,对民众进行约束和教育,扬善抑恶,规正民风,是实践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的典范。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张载关学思想中蕴含的家规家训也深刻影响着其后世族人。由于战乱,张载的后裔四处漂泊,虽分散到陕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苏、江西、福建等多个省份,但堂号多以横渠堂、两铭堂、双铭堂、三风堂、惟孝堂等命名,且大都推崇先祖张载的关学思想,遵循“二铭”“四为”“六有”“十戒”等家规家训。明朝万历年间,御史张鹏是张载分散到商洛洛南县的后人。他秉承家训,为官期间大义凛然、敢于直言,曾检举揭发独石总兵李谦怯懦、亲督晋冀各地加强防守,也曾在回家省亲时用自己的积蓄搭棚施粥救济灾民。

  时至今日,张载的后世族人仍尊崇并传承着近千年前的家规家训。张世勤,是张载的第28代世孙,张子后裔宗亲总会会长,生活在眉县槐芽镇西柿林村。据他介绍,目前全国有80余万张载的后裔,“二铭”“四为”“六有”“十戒”是写入他们族谱的家规家训。

  俯瞰眉县张载祠

  传统齐家治世智慧焕发新的时代价值

  作为儒学重要的流派,关学蕴含着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先后十多次引用“横渠四句”“民胞物与”“玉汝于成”等张载关学思想中的警句名言。

  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近年来,作为张载关学思想的文化资源地,陕西省宝鸡市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深入挖掘运用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廉洁元素特别是家规家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着力推动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展现出富有时代内涵的精神价值,转化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文化滋养。

  从把弘扬张载关学思想及其家规家训纳入“德润宝鸡·家风建设”活动重要内容,到深入挖掘整理“六有”“十戒”等家规家训制作文化养廉专题片《正身当在立业先》,再到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剧团创作编排大型秦腔历史廉政剧《天地粮仓》和《县令张载》……宝鸡市纪委监委着力推动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焕发出时代气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追求崇德尚廉、自觉做到廉洁齐家。

  作为张载故里,眉县在挖掘运用张载关学思想的廉洁元素和家规家训上,也在持续深入探索。把张载“四为”思想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引导全县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传承优秀家风;运用“六有”“十戒”所蕴含的道理智慧深化对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把是否存在交友不慎、追求奢靡享乐、行事乖张跋扈等情况作为常态化廉洁家访的重要内容,并强化结果运用,综合分析评判党员干部……眉县纪委监委坚持深入挖掘运用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不断创新载体、拓展内涵,推动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眉县有两座高峰,一座是巍巍耸立的太白山,一座是创立关学的张载。”眉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唐云骅表示,要持续深入挖掘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资源,结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良好家风的文化滋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