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01期

社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挺膺担当

要闻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新时代  新指南

回眸2024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方向

奋进新征程  逐梦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导党纪学习教育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回眸2024   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纪检监察
一切工作

以有力有效政治监督推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着力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动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

充分释放巡视巡察震慑力穿透力推动力

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体系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铁军

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

特稿

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党的二十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
和腐败问题工作综述

特别关注

推进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学习解读

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提供法制保障

建立监察再派出制度   增强监察监督全覆盖有效性

准确把握新增监察强制措施的内涵   依法审慎适用监察强制措施

依法准确适用留置时间再延长和重新计算制度

建立禁闭制度   强化对监察人员的监督

图说纪事

回眸2024   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
担当作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工作剪影

正风深一度

回眸2024  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眼中的正风肃纪反腐

政治监督落细保障决策部署落地

正风肃纪反腐就在群众身边

监督者主动接受监督

书记说纪

回眸2024  推动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扛牢政治监督首责唱好“双城记”

紧盯重点领域深化腐败治理

靶向发力守护群众“洁净”空间

用纪律尺子划出“标准线”

激活监督“神经末梢”

破除风腐一体勾连的链条

中华好家风巡礼

传承千年   泽被后世
——寻访一代大儒张载关学思想中的家规家训

清心不欺事   襟怀照古今
——从范仲淹家风家训看为官者的忧乐观

评论

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


清心不欺事 襟怀照古今 

——从范仲淹家风家训看为官者的忧乐观 

本刊记者  曹雅丽

1

  1046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呈现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正是范仲淹忧乐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他家国情怀的最好诠释。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为官不欺事、治家有良策,为世代所景仰。如今,在江苏泰州、苏州、无锡,河南洛阳、邓州,陕西延安、彬州,浙江杭州,江西上饶,四川德阳,山东青州,安徽广德等地,都有为缅怀这位先贤而建的纪念馆、故居、祠堂或亭楼。近千年来,这一方方圣地弦歌不辍,传颂着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历史典故和持俭守廉的家风故事。

  苏州天平山先忧后乐牌坊   天平君/摄

  范仲淹以“清苦俭约著于世”。他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少年范仲淹来到山东长白山醴泉寺读书。他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等冷却凝固后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着十几根碎咸菜、半盂醋和少许盐一起吃。如此艰苦的生活,范仲淹一过就是三年。这就是“断齑画粥”的由来。成年后,范仲淹到应天书院求学,每天埋头苦读只吃点儿粥,却不以为苦。他的一位同窗见状,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不几日,却发现饭菜丝毫未动,大为不解。范仲淹致歉后说:“我多年吃粥已成习惯,一旦享受美食,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雕像

  步入仕途后,范仲淹依然清心洁行,时刻保持自省。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事。这年冬天,他打算将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下属为他筹集了路费,他婉拒道:“我还有一匹马,你把它卖掉,就有回家的路费了。”而后,他便从广德徒步前往苏州。1043年,政绩卓然的范仲淹官至副宰相,但他始终两袖清风,从未居功自傲。他妻子儿女的吃穿仅够自足,家里若没有宾客登门,饭菜不设“重肉”。每天就寝前,他都会计算衣食住行所耗之资与所做之事能否相称,如两相得称,则酣然入睡;如若不然,则终夕难眠,次日必做弥补。

  范仲淹廉俭治家,既有身教也有言传。在家书《告诸子及弟侄》中,范仲淹谆谆教诲子侄要“凡见利处,便须思患”“惟能忍穷,故得免祸”“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在范家子孙整理汇总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告诫后人“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范仲淹为官后持俭忍穷,并非因囊中羞涩。众所周知,当时正值宋朝鼎盛时期,官员待遇甚为优厚。范仲淹也曾说:“我官位不高,一年的俸禄却有三十万钱。”在他心中,当官在位若不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则与害虫无异。他一生克俭于己,慷慨于人,去世时家里没有余财,连入殓的寿衣和棺材都没有,却将俸禄及赏赐多用来周济穷人,设立义庄,兴教办学。此外,在《训子弟语》中,范仲淹提出48个莫为之事的训导,如交友莫滥,饮酒莫狂,耕读莫懒,奢华莫学,妄想莫起,待人莫刻,立身莫歪,国法莫玩,父母莫忤,子弟莫纵,非分莫做,言语莫尖……教诲殷殷,言辞恳切,正所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在家书中,范仲淹多次专门就为官之道垂诫后人。“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忠勇表丹诚”“清心做官,莫营私利”“勤学奉公,勿忧前路”“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大意是当官要忠诚担当,廉洁奉公,不能混日子,不能谋私利,不能放纵亲属乡亲仰仗权势经商发财。从政近40年间,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始终忠心国事、利泽民生。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当他发现海陵、兴化等沿海地区海堤年久失修导致海潮肆虐、民不聊生后,便积极上书,建议重修海堤。有人嘲讽他越职言事,范仲淹坚定地说:“我乃盐仓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此后,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并主持海堤修复工程。历时四年的曲折艰辛,终将海堤修成,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当地百姓感念范仲淹首倡并坚持修堤之恩,将海堤命名为“范公堤”。1034年,范仲淹奉命移知苏州,不仅治水有绪,还兴办苏州府学。范仲淹曾在苏州购得一块地,欲建私宅,风水先生看后称其选到了风水宝地,可保范家世代公卿。范仲淹听后说道:“与其让我范家独享富贵,不如让大家都来这里读书,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当即决定将地皮捐出,改建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

  杭州桐庐范仲淹纪念馆   程杰/摄

  在范仲淹影响下,他的四个儿子皆入仕,并以忠直清廉著称。次子范纯仁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终廉俭如一,被称为“布衣宰相”。他立下“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家训,与其父家风一脉相承。范纯仁之子范正平为官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处罚强占民田的蔡京二十斤黄金,即使后来被奸臣蔡京诬陷下狱也不移其志。范氏后人秉承祖训,人才辈出,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与其忧乐观紧密相连,范仲淹家风家训始终贯穿着治家、爱国、仁民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思想。他强调的忠孝仁义、勤俭廉明、勇毅担当、谦恭本分等价值观,不仅对家族的兴旺传承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也为从政为官者推进家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借鉴。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忧乐观,核心在为民,精髓在担当,关键在律己。纵观近年来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例,腐败分子的蜕化变质往往始于吃喝玩乐、奢靡享乐,认为吃顿饭、喝点酒、拿条烟、收张卡无伤大雅,最终在小事小节中步步“破防”。从范仲淹家风家训中汲取为官做人处世的营养和智慧,不仅要忠诚实干不欺事,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想得透、看得淡,做到荣辱不惊、悲喜不乱;也要清心忍穷不营私,坚持自找苦吃、以苦为乐,从吃穿、交友、待人、言语等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不断砥砺自己的为政之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