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会场外,四集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热播,引发热烈反响。透过专题片,我们看到新时代新征程反腐败斗争持续发力、纵深推进的生动实践,更读出我们党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一刻不停正风肃纪反腐的坚定决心。
四集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热播,引发热烈反响。
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打赢攻坚战持久战
反腐败关乎民心向背,关系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一场只能进绝不能退、只能赢绝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刀刃向内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消除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与此同时,从查处腐败案件的情况看,存量尚未见底、增量仍在发生,暴露出的问题形形色色。
专题片中,原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福生少量多次收取红包,在牌桌上坦然“赢”钱,总额达数千万元;连续掌管辽宁省公安系统长达20年的三任厅长李文喜、薛恒、王大伟前“腐”后继,导致辽宁公安系统出现高层次、大面积、持续性的腐败;青海省举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期间,有6名干部竟然在省委党校学员宿舍聚餐饮酒并导致一人酒后死亡……这些案件再次印证,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经解决的问题有可能死灰复燃,一些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
有的人可能会问:“怎么老抓?没完没了。”对这样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就回应过:“只要存在就没完没了,就是要永远进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对于反腐败,我们既不能一味悲观,认为腐败是“不治之症”就放弃努力,也不能盲目乐观,指望见好就收、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腐败问题的暴露不仅是因为其“存在”,更在于我们对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深入、手段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科学。专题片中就提到,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有大量隐形的、变异的、新型的腐败,其自认为动了“脑筋”,但在专案组眼中却不难看透。纪检监察机关在近年来查处大量金融腐败案件的同时,总结掌握金融腐败的新形态、新特点、新表现,形成了穿透式审查调查的系统性方法,在这个案件上直接就得到了运用。
永远在路上,坚定向深行。“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反腐败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再次强调要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对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新动向有清醒认识,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有清醒认识,不断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党中央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对此要有必胜的信念,决不能认为打几个冲锋就万事大吉,决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念头,必须持续发力,把反腐败斗争推向纵深。
以精准发力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李铁靠行贿“上位”,中国足球协会原主席陈戌源收受多家俱乐部钱财累计达数千万元,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中国足球协会原党委书记杜兆才“靠体育吃体育”“靠足球吃足球”,对足坛乱象听之任之……专题片深度起底足球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引发广泛关注。
2023年,金融、国企、高校、体育、烟草、医药、粮食购销、统计等重点领域反腐向纵深推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协助党中央首次制定的《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工作规划(2023—2027年)》提出“坚决清理风险隐患大的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进一步明确了反腐败斗争的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查处什么,哪里工作薄弱就向哪里发力,用好专项整治这一抓手,推动反腐败从个案清除、重点惩治向系统整治、全域治理转变。
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必须瞄准靶心、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的深度广度。就在今年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一个重中之重——持续盯住“七个有之”问题,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列举了几个重点领域——深化整治金融、国企、能源、医药和基建工程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清理风险隐患;提到了几类重点人群——“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严肃查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坚决防止搞‘小圈子’、‘拜码头’、‘搭天线’,有力打击各种政治骗子”。专题片中,与商人老板过从甚密的吉林省政协原副主席张晓霈,担任“一把手”时任性用权的福建省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陈家东,由风及腐、甘于被“围猎”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原副总经理李东等人,正是反腐败要精准发力的对象。
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不仅要在“惩”上用劲,更要在“治”上做文章。“以案促改促治”是专题片中的一个高频词,反映的即是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的努力。在一地一域拨乱为治的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将“全周期管理”理念方式贯穿其中,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形成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的完整闭环,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以粮食购销领域为例,经过两年多的整治行动,危害粮食安全的陈年积弊得到起底,严的氛围持续形成,政治生态得到净化修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案件的同时,会同多家相关部门,纠治一大批突出问题,推动完善一大批制度,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实践证明,坚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攻坚,专项整治已成为落实一体推进“三不腐”的有效载体。
以正风肃纪反腐新成效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正风肃纪反腐的目的是为了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过去一年,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营商环境,到重点项目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把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作为政治监督的重中之重,以具体化确定监督任务,以精准化纠治突出问题,以常态化推动贯彻落实,有力保障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政治监督有的放矢,就要善于从工作偏差中发现政治问题。从实践看,仍有一些地方、个别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力,无视党中央三令五申,罔顾实际任性施政,造成严重后果。在2023年被查处的中管干部党纪政务处分通报中,“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坚决”“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背道而驰”“违背新发展理念”等类似字眼并不鲜见。专题片披露的贵州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再勇即是一个典型。在担任六盘水市委书记期间,李再勇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大肆举债兴建23个旅游项目,使当地新增债务达1500余亿元,仅债务利息一项就给国家造成了9亿多元的重大损失。这些旅游项目有16个已经被贵州省列入低效闲置项目,给当地发展留下极其沉重的包袱。
揭示是为了警示。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担当作为、苦干实干。李再勇案反映出的问题提醒我们,必须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严肃纠治、集中治理“新官不理旧账”“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等问题。2023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连续公开通报一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充实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违背新发展理念、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处分规定,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由违反群众纪律调整到违反政治纪律,释放的正是这一信号。
破“潜规则”、立“明规矩”,正风肃纪反腐消除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负能量”,注入的是让干部敢作善为的“正能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持续正风肃纪反腐,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以管党治党的新气象新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