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本期邀请三位专家学者从基础前提、根本任务、内在要求等角度谈学习体会。
【基础前提】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好魂脉和根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中,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我们既不能丢了科学理论的“老祖宗”,也不能丢了民族文化的“老祖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典范,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之正,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新。从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到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到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再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等,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
从思想创立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一种普遍性的科学思想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这就需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如何让一种外来的思想融入本土思想文化进而推动本土思想文化发展,这就需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定要解决“中国化”的问题,要体现5000多年来积淀在中华民族生命和血液中的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愿望、中国思维,体现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贯穿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所使用的“矛盾”“实践”“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等基本概念就是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到协和万邦、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数千年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被充分吸纳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这样的努力不仅为新思想营造出一种熟悉的文化氛围与亲和力,更接续上了5000多年的文明之根脉而生生不息,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扎根中国社会的思想,成为中国人的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辛鸣)
【根本任务】理论创新要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的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
科学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问题是实践的矛盾所在、重点所在,只有及时回答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理论创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回答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回答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重大问题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在回答和解决重大问题中保持生命力、增强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由此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厚重的说服力。百年来,时代不断变化、任务不断转换、问题不断出现,对我们党来说,党的创新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高峰,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告诉我们,勇于提出重大问题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标志,科学回答重大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显著特征。
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向转化。问题来源于实践,科学回答重大问题,促进了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成果还要用于指导实践,深入解决重大问题,引领实践创新,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实践功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创新实践中,在科学回答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创新中创立和发展的,也正是在指导党和国家取得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伟大征程中,在解决复杂深刻的矛盾难题、推进划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彰显强大真理力量的。(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颜晓峰)
【内在要求】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因此,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体系是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党的理论创新体系化发展就是党的理论涉及的领域增多,不同领域理论之间联系变强,进而从多个维度、多重视角,用系统观念来阐释现实实践问题。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党的理论创新体系化发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原理性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境界。学理化是指将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创新学理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背景下,党始终重视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创新的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党的理论创新学理化与理论体系化是相生相伴的关系,党的理论创新学理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不同类型的实践之间必然会建立联系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理论创新也会随之形成体系化发展的趋势。总之,党的理论创新学理化与体系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深入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创新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在不断解决系统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在“两个大局”交织之下,必须要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坚持守正创新,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不断做出原创性理论贡献,切实推进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的深度与广度,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杨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