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本次清查,全县共清出村集体未掌握未利用资源31.98万亩,占全县可发包资源的21%,以目前市场最低价每年每亩40元计算,预计每年可为各村集体增收1280万元。”这是我们肇源县开展农村“三资”清查以来统计得出的数据。仅一心村发包清查出的一部分资源,承包费就收入21万元。而此前,该村集体2022年全年的收入也不过15万元。如果没有“三资”清查,村里自己都不知道还有这些土地资源的存在。结果让人激动,但经历的曲折艰难、顶住的压力,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
在以往的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农村的违纪案件多集中在资源违规发包、“白条”入账、违规处置资产等方面,其中“三资”问题是影响我县村级经济发展,造成信访矛盾的主要症结。据有关部门2010年至2022年统计,我县信访部门共接待农民上访8934人次,反映“三资”问题的就有6958人次,占比77.9%;县纪委监委共查处农村类案件1919件,涉及“三资”问题有1453件,占比75.7%。村集体资源具体底数不清,县里相关职能部门在对账和处理农村“三资”问题总处于被动,因此在去年召开的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专题整治工作会议上,县委领导强调:摸清“三资”家底刻不容缓,要立即成立清查工作组,县纪委监委全程督导检查,务求不落一亩地、不缺一项资产。
县纪委监委随即成立了4个督导组,任命我担任第三组组长,临行前领导把我叫过去谈话,他说:“要全力推动这次‘三资’问题清查彻底,同时做好‘后半篇文章’——监督完善制度,规范建档,促进‘三资’管理工作长效化。”明确要求督导组成员要到一线去“沉入式”监督。
可不曾想到,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在公营子村资源底数清查核对时,发现《村级划界面积图》显示的村集体土地资源面积,比实际掌握的竟然多了1800多亩。
“我们村没有你们说的这些地,是不是自然资源局划界面积不准,把面积整大了?”面对询问,村干部满脸不服气。“这是卫星图,应该不会错,想要弄清楚咋回事儿,咱们只能去现场踏查一下了。”我对村干部说。
在前往荒山勘探测量时,由于地形复杂,山高路险,我们两个人脚底打滑滚了下来,当时所有人都被吓着了,跑到我们跟前查看情况,得知并无大碍,才放下心来,但看到我们俩浑身是土的狼狈样子,不禁哈哈大笑。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得见了“消失”土地的“真容”: 一处荒草地,一处土坡,一处坑塘。我们将其拍摄成了经纬度照片,并督促村里建立了台账。
把卫星图确认的土地资源数与村集体掌握利用的土地资源数进行比对,再结合实地踏查核对确认,我们将这次经验全面推广,对全县的135个行政村的集体“三资”清查工作进行监督督导。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线索大排查、大起底。截至目前,一共查处相关违纪案件95件。
家底清楚了,基础数据准确了,关联农村“三资”方面的工作也就好干了。比如,县农业农村局就利用本次清查成果完善了“三资”管理系统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从之前等着各村上报资源交易信息,变成现在的平台主动监管、按时交易。另外,通过本次督导中发现的问题线索,我们加强分析研判、快查快办,将某些苗头性问题及时遏制住。
不怕自己脚上沾泥,就怕工作出问题,就怕百姓心里有“疙瘩”。在“三资”清查工作中,我们经历过核对数据的“面红耳赤”,经历过对账困难的“心急火燎”,经历过分析线索的“抓耳挠腮”。在这过程中,我逐步意识到,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只要有利于群众,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再难都要顶上。(黑龙江省肇源县纪委监委第二监督检查室主任 朱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