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我们如约见到了王晓棠老师。一袭白衣、精神抖擞,奕奕目光中流露着温暖与坚定,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优雅与从容,铿锵言语背后尽显自信与豁达。韶光易逝,人生已近90载,岁月留给她的却只有美丽。
最初印象是她极度认真、黾勉从事。去年7月王晓棠同意本刊专访,今年7月得以成行。一年间,她阅读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直属媒体多篇文章,有真挚表扬,也有中肯意见;而此间,我参观了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史馆,重温了她主创的多部电影,聆听了她主讲的党课,与数位她身边人员进行沟通,修改了3次访谈提纲。这段历程,倍感压力,又十分幸运。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极致的人,是一双既亲切又严厉的眼睛。为演绎玉芬特点,她把家里铺满电线,练得熟练程度不亚于老通信兵;为展现银环性格,拍摄期间她无时无刻不浸入角色,心直口快的她日常说话都变得软声细语;为加强管理,任厂领导时她每天24小时待命,样片哪怕凌晨3点洗出来也要第一时间看。
她是百炼钢。面对党的事业,她浑身是劲,又浑身是胆;面对困境难题,她顽强抗争,又大胆破局。任厂长时,她常年奔波于办公室、拍摄地、剪辑室等地。她的车后座上总有个碗扣在盘子上,有一次当战友好奇地掀开一看却发现是王晓棠的工作餐——半个馒头、一块咸菜。她说:“干工作8小时远远不够,但想当官4小时就够了。”她敢于动真碰硬,铁腕反腐。有一次,在她查阅账目时,车队协理员向其他领导诉苦:“王厂长特别刚愎自用,不是我把发票烧了,是车队队长烧的。”王晓棠丝毫不退让,坚持查清了事实,发票就是他烧的!当记者问她怕不怕得罪人时,她说:“我要不得罪他,就要得罪制度,就要得罪人民群众。公生明,廉生威,这就是我的原则。”
她有绕指柔。这柔情,源于她对人民深沉的爱。越了解王晓棠“特殊复员”到怀柔林场、再着戎装和自编自导《翔》的两个6年,便愈加懂得她的那颗因“受了人民涌泉恩惠却只能滴水为报”的心。1984年任导演后,王晓棠便花自己的工资在每年3个传统佳节给生产区警卫排的每名战士买节礼,迄今已坚持40年。拍摄《老乡》时,她用光自己的编剧费、导演费购买当地特产,送给参与摄制的每个人。当年厂里流行着一句话:“王厂长花公家的钱,特别抠门儿;花自己的钱,特别大方。”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电影艺术家,王晓棠参与任何活动,从来不取报酬。她说:“为人民服务,情义无价。”
但王晓棠从不标榜自己,很多事都是通过熟悉她的人了解到的。原国防科工委创作室主任王宸评价她:“忘我无我、无欲则刚;腹有诗书、淡泊名利。”这源于党和人民的培养,也与她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王晓棠成长于抗日战争时期,两岁登台表演《义勇军进行曲》,三岁听苏武牧羊和包公典故,六七岁广读《西游记》《水浒传》,初中便读《新民主主义论》。如今她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一再讲到要多学习,尤其要学《习近平著作选读》,“习主席的话非常凝练又深入浅出,每一篇都要逐段逐句读”。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感叹,您都89岁了,怎么还这么敏捷?晓棠老师笑弯了眼睛:“89有啥稀罕?一百岁也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
哦,明白了,忠诚,让她在征途上,永远进取不停歇!(曹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