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3年第14期

社论

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要闻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以实际行动把“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新时代  新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大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宅兹中国”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专访中国历史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路育松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福建:“点题整治”暖民心

“点”出群众关切   “整”出良好作风——福建省纪委监委连续三年“点题整治”群众急难愁盼纪实

题从哪来——把“话筒”交给群众

如何解题——同题共答促进担当“在线”

怎样结题——盘点验收后形成长效机制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这里的夜晚回归宁静

烧烤园易地重开张

特别关注

传承版本文化  讲好文明故事

文脉赓续  浸润人心

牢记初心宗旨  赓续中华文脉

学术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

纪检监察学

把握监督与治理的辩证关系

铁军风采

以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书写铁军风采

严声嘹亮

以“严”的举措保障“高”的标准——江西省上饶市专项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突出问题

“回头看”揪出高标准农田问题

义务监督员让监督下沉到群众身边

质量“高不高”必须现场看

图说纪事

以有力监督守护“蓝色粮仓”

正风深一度

甩掉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包袱”

填“会海”削“文山”为基层“松绑”

打包监督让干部轻装上阵

从挑灯夜战迎检到上门入户办事

实证纪法

如何把握监察证据中的瑕疵证据及补救措施

如何对行贿违法行为取得的不正当财产性利益进行认定处理 

案语

黑土地里揪“蛀虫”——吉林省四平市黑土地保护领域腐败问题探析

农发项目里的“猫腻”

整改切入有实招  黑土地保护见实效

广角

图片新闻

地方动态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南阳  古韵悠悠廉风长

一得之见

推进“四项监督”统筹衔接

把政治监督做深做细做实

知行话题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评论 

少搞形式  多干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1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眺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

  ◆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的讲话

  ◆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2023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