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3年第12期

社论

自觉接受政治体检

要闻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新时代  新指南

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宁夏:高质量监督保障先行区建设

以有力政治监督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铁纪护航筑牢绿色屏障

跟进监督守护黄河安澜

守住好生态建设发展“聚宝盆”

充分发挥政治监督服务保障作用

图说纪事

以“廉洁雄安”保障“雄安质量”

兰台论策

如何长期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

廉洁文化

甘肃用好本地资源  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成都大力推进“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工程  清风锦城廉意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教书育人环境  以廉洁教育护航师生成长成材

书记说纪

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点题整治“忧心事”

严防小微权力“跑冒滴漏”

清源疏堵解决“用水难”

正风深一度

营商环境关键看干部作风

以作风之变促营商环境之优

这些企业为何落户汕尾

好作风就是吸引力竞争力生产力

严声嘹亮

最严监管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安全“吹哨人”助力筑牢“防护网”

严查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宽松软”

靶向整治电动车上楼和“飞线充电”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烟台  廉脉悠悠贯古今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党员干部结交“政治骗子”违纪行为的定性处理

知行话题

深入学习《论党的自我革命》

评论 

积极改造主观世界

烟台 

廉脉悠悠贯古今 

王月鹏

1

  依山而立、因海而兴,烟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胶东红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山海间流传着“八仙过海”的传说、地雷战杀敌的传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豪情。悠久的历史长河里,这片土地上传说与传承精彩演绎,遗迹与典故相得益彰,涌现出一大批清官廉吏、英烈楷模,铸就生生不息的“烟台廉脉”。

烟台城市风光

  山情海韵 地灵人杰多贤士

  背倚昆嵛山,步跨黄渤海。山的厚重、海的博大赋予仙境烟台独特的人文气质。在这里成长奋斗的古圣先贤也以大忠、大直、大义回馈山海滋养,持廉守正、自律修身,留下的气节风骨历时千年而传颂不息。

  “为官最怕生贪念,清廉才能无愧天,宦海浮沉处处险,最险自己这道关……”“四知太守”杨震流传千年的事迹,就发生在赴任东莱(今烟台莱州)太守的路上。据《后汉书》记载,永初四年,杨震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之恩,深夜以十斤黄金相送。杨震不受。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的故事从此千古流传。

  在秀丽如画的养马岛上,长眠着一位与杨震同被纳入《二十四廉》的东汉名吏刘宠。这位东莱牟平的宗室后裔,位登卿相,却始终朴素省俭。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一钱太守”的故事。刘宠任会稽郡太守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受爱戴,后升职赴京,会稽百姓为表感谢,持钱相送。刘宠推辞不过,便先取一文,不却民之盛情,后投钱入江,璧还百姓,“一钱太守”的美名自此传遍天下。刘宠病逝后葬于家乡莒岛,即今养马岛。清监察御史杨维乔到此凭吊,写下“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持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的诗句。斗转星移,昔日凭吊处已被打造成“烟台廉脉”教学点,高高矗立的刘宠雕像提醒着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要不断锤炼修身律己的思想觉悟。

  漫步在烟台蓬莱的中小学校园里,“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琅琅诵读声不绝入耳,学生们对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事迹耳熟能详。明朝我国沿海倭寇猖獗,年仅17岁的戚继光世袭登州卫官职,担起抗倭使命。他任人唯贤,撤换一批、严惩一批,大胆启用务实能干的人,一手整肃兵马,一手修建水陆工事,带领戚家军从登州起步,横扫倭寇,立下显赫战功。如今,前来蓬莱戚继光纪念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豪情、“忠孝廉节”的家族门风、“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以其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照亮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前进之路。


  碧血丹心 忠魂熠熠耀千秋

  烟台,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烟台就建立了胶东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了胶东第一个县委。抗日战争时期,烟台诞生了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胶东第一个根据地,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烈士郑耀南、王文、理琪,海阳民兵英雄群体、孤胆英雄杨子荣、马石山十勇士……回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烟台人民用鲜血、汗水和智慧写就了一则则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作为著名的黄金之乡,烟台黄金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大产金市称号,这里的山川出产成色十足的金砂,这里的人民也有如金子般的忠诚。1939年,日寇入侵招远,占领了玲珑金矿,而此时延安也急需经费。烟台招远的党组织迅速成立采金管理委员会,通过组织采金、虎口夺金、秘密购金等方式与敌人斗智斗勇,向中央密送大量黄金作为经费,期间从未发生过一起携金叛逃事件,从未丢失过一两。

  “埋好地雷端起枪,满山遍野摆战场……”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雷战》其原型就是烟台海阳民兵英雄群体。1940年,日军入侵海阳,海阳县委带领群众实行自救,民兵大胆探索地雷使用方法,研制出“脚踏雷”“绊雷”“子母雷”“真假子母雷”“天女散花雷”“滚石雷”“前踏后炸雷”等30多种地雷及埋设方法,出神入化的战法炸得敌人寸步难行。民兵英雄赵守福参加战斗200余次,伤亡敌伪183名,虽立大功却从不自傲,解放后又当回农民。晚年赵守福身患重病,仍不愿给组织添麻烦,坚持就近在海阳市中医院治疗。弥留之际,老英雄最后的心愿是“把我埋在信号山上”,那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一根刻满地名的小竹竿见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小竹竿的主人是唐和恩,胶东地区莱东县(今烟台莱阳)人。淮海战役期间,唐和恩与其他民工支前援战,自己吃“三红”(红高粱、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子弟兵吃,雨雪袭来,脱下棉衣、蓑衣盖在粮车上,淋湿自己也不能淋湿军粮,运送伤员时将御寒的狗皮铺在担架伤员身下。从踏出家门开始,他就用针尖在竹竿上刻下支前走过的地点,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跨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共27个县、70多个村镇,汇聚成长约4000公里的支前路线图。现在,这根小竹竿已成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烟台人民不怕流血牺牲、坚定跟党走的忠诚和坚定。

  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历经腥风血雨的洗礼,烟台这片革命热土积淀下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忠诚坚定、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无私奉献……一个个饱含热血的精神标识,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激励烟台人民不断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山东黄金玲珑红色教育基地展厅

  实业兴邦 鲜美烟台启新程

  作为较早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烟台在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浪潮中也书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酿出中国第一瓶葡萄酒,并问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成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1915年,李东山在烟台创办宝时造钟厂,是我国第一家机械制钟工厂。1930年,烟台三环锁业成立,锁具用料讲究、质量可靠,广受国民信赖。与此同时,罗锅香皂、飞轮罐头等一批民族品牌相继建立。烟台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崇尚实干也积淀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秉承崇尚实干的精神,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烟台人民始终以实业报国,涌现出了不少动人事迹和先进典型。三线建设时期,烟台机械厂、轴承厂、机床厂等7家企业搬迁部分设备和职工到呼和浩特、平阳等地建立分厂。改革开放后,正海、氨纶、冰轮等企业快速发展,为烟台经济繁荣做出贡献。进入二十一世纪,烟台更以实干推动科研创新,形成了万华、中集来福士、南山、通用东岳等一批企业方阵。

  尤为让人敬佩的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更是以其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生动诠释了烟台崇尚实干的精神特质。为培育出高产玉米,他克服孤寂、高温和蚊叮虫咬,连续几十年在海南搞科研,培育出的新品种如今还在刷新世界纪录。他虽然创建了市值数十亿元的上市企业,平时却仍然穿几十元的衬衣、百余元的西装,吃粗茶淡饭、咸菜酱瓜,还把住玉米地旁边的“风摇楼”——小草棚作为生活乐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抠门”的人,却心甘情愿把投入两亿多元的科研成果无私分享给农科院校、科研单位、育种单位和科研人员使用。

  以廉洁护航实干精神,以文化滋养担当作为。进入新时代,烟台市纪委监委挖掘理清本土廉洁文化源流,整合蕴含廉洁元素的历史古迹、展馆基地、村居村落等,打造32处“烟台廉脉”教学点,串点成线形成特色知名廉洁教育专线,使“烟台廉脉”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情可寄,并拍摄33部短视频,生动讲述教学点上的清廉故事,组织编写《烟台廉脉》一书,让廉洁文化在新时代薪火相传、赓续延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昂扬奋发、建功立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磅礴力量。

  “昨梦乘风破浪去,满山灯火是烟台。”这座港口城市,将继续传承“烟台廉脉”,激荡奋进力量,将廉洁精神内化于心、消化为能、外化于行,持续擦亮“清廉烟台”城市名片,奋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作者:山东省烟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链接】养素好家风 清廉济世长

  在烟台市福山文博苑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块珍贵的清代文物——被称为镇馆之宝的“养素碑”。碑长约1.4米,宽约0.7米,碑上从右向左写着繁体“养素”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赐予当时的闽浙总督王骘。“养素”出自嵇康的《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本义为修养很高并保持本性。

  王骘,字辰岳,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人。据记载,王骘在四川任职时,“不食民间粒米,不取民间束草”,日常费用皆取于家中,监督通州中南粮仓时,公私分明、杜绝陋规,按律审办、积弊一清。康熙二十四年,京城重修太和殿时,工部下令向四川采集木材,王骘深知此举将给百姓带来徭役,于是冒着被罢官的风险,毅然上疏求免,感人的疏词打动了皇帝,得以恩准免征,川民感激他的恩德,便绘制了他的肖像祀于七公祠中。康熙皇帝南巡时在江苏镇江召见了王骘,并赐给他一块匾额,匾额上刻有御笔题写的“养素”二字和康熙大印,并勉励他“尔任总督,实心任事”。

  在王懿荣纪念馆的展室里,还陈列着王骘书写的一副对联:“有子能文何必贵,做官致富不如贫。”王骘要求王氏子孙做到博学多才、文采斐然,与其车尘马足、高官厚禄,不如甘做清贫之人,淡泊一生。王氏子孙谨遵教诲,勤勉读书,后世有“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才优守洁”的湖广总督王检,执法廉明的三任臬台王显绪等大批优秀为官为学之人,养素清廉的优良家风,在王氏一族世世相袭、代代相传。(段彤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