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3年第12期

社论

自觉接受政治体检

要闻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新时代  新指南

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宁夏:高质量监督保障先行区建设

以有力政治监督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铁纪护航筑牢绿色屏障

跟进监督守护黄河安澜

守住好生态建设发展“聚宝盆”

充分发挥政治监督服务保障作用

图说纪事

以“廉洁雄安”保障“雄安质量”

兰台论策

如何长期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

廉洁文化

甘肃用好本地资源  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成都大力推进“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工程  清风锦城廉意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教书育人环境  以廉洁教育护航师生成长成材

书记说纪

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点题整治“忧心事”

严防小微权力“跑冒滴漏”

清源疏堵解决“用水难”

正风深一度

营商环境关键看干部作风

以作风之变促营商环境之优

这些企业为何落户汕尾

好作风就是吸引力竞争力生产力

严声嘹亮

最严监管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安全“吹哨人”助力筑牢“防护网”

严查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宽松软”

靶向整治电动车上楼和“飞线充电”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烟台  廉脉悠悠贯古今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党员干部结交“政治骗子”违纪行为的定性处理

知行话题

深入学习《论党的自我革命》

评论 

积极改造主观世界

铁纪护航筑牢绿色屏障—— 

贺兰山下果园成 

本刊记者  黄武  通讯员  杨博

1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宁夏人民亲切地称为“父亲山”。曾经一段时间,对煤炭等资源的大规模无序开采使山体地貌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愈发脆弱。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启动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工程,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加强政治监督,重点监督检查落实整改主体责任、重点问题整改落实、相关部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确保真改实改、全面整改,全力推动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提高政治站位  打响贺兰山综合整治“保卫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都突出强调要加强贺兰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须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彻底解决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总书记殷殷嘱托、字字千钧,赋予了宁夏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吹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的号角。

  坚持从政治上看、严格按照政治要求办,自治区党委自觉主动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要求对标对表,编制《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系统推动改善贺兰山生态质量、提升生态功能,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主动加强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沟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的基础上,对综合整治推进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督办,通过监督执纪问责倒逼铁腕整治取得实效。

  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情况作为工作重点,是纪检监察机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挥监督保障作用的重要举措。自治区纪委监委健全完善贺兰山生态系统治理监督执纪问责制度,针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指出的“相关单位在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开发活动点位”“大面积破坏地表植被,矿坑没有回填,未对渣堆等实施生态恢复”等突出问题,严肃追究责任;健全问题线索移送制度,督促职能部门及时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坚决终身追责。

  中卫市中宁县北部山区属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延伸区,2021年12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曝光了该地非法采矿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中卫市纪委监委成立专案组,对背后可能存在的监管不力、失职失责等问题深入开展调查核实,共对20名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进行了问责处理,并责令中宁县委、县政府分别向中卫市委、市政府作出深刻检查。

  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充分发挥生态环保问责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和治本功效,督促案发单位以案为鉴、举一反三、查漏补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全程跟进监督  打好贺兰山综合整治“歼灭战”

  顺着蜿蜒山路向贺兰山深处行进,目光所及皆是绿意,偶尔能看见岩羊在山壁陡峭处腾跃的身影。如今,没有了一辆辆出入繁忙的运煤车,听不到接二连三的爆破声,一切回归最初的宁静。

  这份宁静来之不易。在综合整治工作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监督责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监督、最果断的措施”,聚焦问题、全程跟进、铁腕执纪,为打好“歼灭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纪法保障。

  一打到底,严查黑恶势力“保护伞”。此前,在原神华宁煤集团公司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阴坡采区,发生一起特大盗窃国家煤炭资源案,30多名盗窃人员分工配合,进行了长达10天的大规模盗采。经审讯,涉案人员交代了其涉黑犯罪事实,其中充当“保护伞”的少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进入纪检监察机关的视线。为此,自治区纪委监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问题线索汇报,挂牌督办此案,同时举一反三,深挖彻查综合整治过程中涉黑涉恶案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对黑恶势力“关系网”“保护伞”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截至目前,共查处相关责任人10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3人,组织处理18人。

  “保护区的人类活动点整改完成后,生态恢复进展如何?如何跟进监督防止反弹?”为保障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自治区纪委监委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部门对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现场走访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甄别、研判,向职能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建立区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包抓重点问题整改机制,加强约谈提醒、严肃问责追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各项整治措施落实落地离不开干部担当作为,尤需过硬作风支撑。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坚决亮剑,通过用好联合督查、专项督查、下发纪检监察建议等监督方式,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督促党员干部时刻绷紧作风弦。在贺兰山下三个园区428家企业大整治中,平罗县纪委监委牵头,围绕各包抓企业干部到岗履职情况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督导检查,对13名作风不实和履职不力干部作出处理,现场督促整改问题80多个。

  截至目前,自治区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50多亿元,治理修复面积40.5万亩,贺兰山历史“疮疤”逐渐愈合,自然生态逐步恢复,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整体提升。2021年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作为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公开发布。

  在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推动下,贺兰山生态廊道和葡萄酒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绿色发展带来丰厚回报。图为游客正在体验采摘酿酒葡萄。

  持续巩固提升  打好生态系统治理“持久战”

  车至贺兰山东麓,漫步在葡萄种植基地旁,到处是绿色海洋。循着小路往葡萄园深处走去,“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石碑矗立田边,生动诠释着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的相得益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贺兰山东麓一直是周边主要的砂石料来源地。多年前,袁辉也曾是贺兰山下采砂大军中的一员,虽然借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也目睹了挖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后,他决心用种树改善生态环境,并建起了源石酒庄。如今酒庄累计开荒1.8万亩,绿化覆盖率超过80%,昔日废弃砂石坑变成紫色“聚宝盆”。

  从采砂、造林到发展特色产业,源石酒庄的故事只是贺兰山东麓矿区整治修复的一个缩影。如今,酿酒葡萄种植将35万亩荒地变成了绿洲,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同时还带动文化旅游、物流、电商等相关产业发展,产区酒庄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

  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还深度挖掘贺兰山历史文化底蕴,推动银川和石嘴山等地废弃矿坑和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逐步建设为文体公园、生态果园、工矿旅游等“生态修复+”项目,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在宁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不断展现出实践价值,也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

  “虽然贺兰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状况得到扭转,但是我们的监督不会止步。”自治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持续发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纳入常态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在相关县市区大力推进矿山恢复、土地整治、湿地保护、封山育林等领域专项监督,同时加强与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对重点产业项目、重要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廉洁高效推进,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