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使命和时代重任,为新时代宁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必须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勇担职责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部署安排,扎实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监督保障先行区建设行稳致远,为守好祖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应有贡献。
以具体深入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发展阶段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大计。纪检监察机关必须聚焦“国之大者”,从切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提升宁夏发展质量效益的全局高度,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在先行区建设中承担的特殊政治使命,以具体化监督助力压责任、纠偏差、防风险、抓整改、促发展,全力服务保障先行区建设。
聚焦“两个维护”。“两个维护”是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政治监督具体化,本质上源于“两个维护”是具体的、实在的。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机关职能定位,时刻向党的核心看齐,自觉同党中央对标,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回头看”和常态化监督机制,让“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成为宁夏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遵循。近年来,宁夏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生态文明高地的硬仗打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扎实开展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落实情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情况、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了闽宁会议中心、丝路明珠塔等违规兴建楼堂馆所背后的腐败和责任问题,问责党员领导干部15人,其中区管干部7人,推动“两个维护”成为自觉、见诸行动。
聚焦“国之大者”。宁夏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全地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责任重大、使命艰巨。自治区纪委监委把政治监督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贯通融合起来,聚焦自治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三区建设”,创新驱动战略、产业振兴战略、生态优先战略、依法治区战略、共同富裕战略“五大战略”,“二十个重大项目”等先行区建设重点任务,跟进监督、精准监督,着力纠治不符合新发展理念、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要要求,出台《关于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政治监督工作方案》,列出7项重点监督目标任务,制定贯彻措施,实施挂图作战,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同本地区、行业、领域实际紧密结合,主动服务保障先行区建设大局。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政治监督,从每一项决策部署、任务举措和具体项目中,看贯彻的态度、落实的行动、取得的成效,做到见人见事见问题。
聚焦“关键少数”。雁行万里靠头雁。做实政治监督,必须突出“关键少数”。党的十九大以来,宁夏共查处县处级以上“一把手”417人,其中多人违反政治纪律。坚决查处了中卫市委原书记何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逡巡不前”“背道而驰”,在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中打折扣、搞变通,致使生态环境原本就十分脆弱的中卫市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的问题;坚决查处了银川市永宁县委原书记钱克孝政治意识淡漠、政绩观错位扭曲,对中央环保督察的辖区内泰瑞药业异味扰民问题虚假整改、擅自违规违法恢复生产等生态环保领域重大问题。根据落马“一把手”典型案例,制作了《权力之殇》《为官之箴》警示教育片,以身边人、身边事警示督促各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切实发挥好“头雁效应”。
以精准有效监督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
政治监督精准化,就是要聚焦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盯住重点人重点事,找准政治监督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靶向施治、精准发力,着力破除先行区建设中的“中梗阻”和“绊脚石”。
紧盯重点领域。先行区建设涉及领域多、部门众,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立足监督的再监督,有针对性地督促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水利水务等职能部门强化行业监管治理。比如,针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的“挖湖造景”问题,自治区纪委监委督促推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等部门和相关市、县(区)建立问题台账,有力推动全区50个“挖湖造景”问题项目彻底整改。以自治区实施“一河三山”(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黄河“四乱”和腾格里沙漠污染整改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紧盯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水资源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运用巡视巡察、日常监督检查等常态化开展全方位“扫描”,坚决防止出现新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锚定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督促有关部门重点督办查处污染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社会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督促有关部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清新空气、清洁水体、清净土壤成为全区人民最普惠的福祉。
紧盯关键环节。“十四五”期间,宁夏在水利、交通、能源、市政等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投资达到五千多亿元。先行区建设作为自治区“三区建设”战略任务之首,必然涉及大量项目资金,如何看好、管住、用活这些资金,是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查处的51名移送司法机关区管干部中,80%都插手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针对“一把手”插手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问题突出、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情况,自治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取得较好成效。以此为基础,必须紧盯先行区建设重大工程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资金拨付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开展日常监督、专项治理,严肃查处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等行为,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为先行区建设保驾护航。
紧盯干部作风。先行区建设是一场硬仗,能否高质量推进,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必须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紧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来一次学习大革命、党性大体检、效率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以优良作风保障先行区建设蹄疾步稳。必须严格纠治先行区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甚至说一套、做一套,推诿扯皮、庸懒散漫,违背绿色发展理念、违背经济发展长远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不顾大局搞部门和行业保护主义等问题。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促进形成“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蓬勃发展生动局面。
以常态长效监督推动完善监督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先行区建设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坚持从政治上抓、从政治上建,在政治监督常态化上下功夫,使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压实主体责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督促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比如,通过深化运用日常监督、专项督查、巡视巡察、廉情抄告等方式,督促各级党组织扛牢责任担当,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政策、思路、举措,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凝聚监督合力。充分发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推动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协作配合,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常态化监督,打通堵点、疏通梗阻、贯通壁垒。比如,以专项治理为抓手,通过“室组地”联合监督,协作区团队作战等形式,健全完善重大事项沟通会商、重要问题线索移送、重点监督措施配合、重要监督成果共享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责任落实体系;通过在党内监督主导下做实专责监督、贯通各类监督,深化推进“四项监督”统筹衔接,推动各项监督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作,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构建闭环链条。做好政治监督,必须注重常态长效,一以贯之,防止搞一阵风,防止虎头蛇尾。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在完善惩处、治理、建设全周期上持续发力,在推动教育、监督、整改全链条上一体贯通,着力形成发现问题、追究责任、督查整改的工作闭环。比如,在高压惩处的基础上,做深做实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对先行区建设中反复出现、普遍发生的共性问题找准症结,堵塞风险漏洞,完善制度机制,推动有关部门、地方同步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安全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执法机制,取得当下见效、持续推进、长久巩固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