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西省九江市纪委监委加大医疗卫生领域反腐力度,全市共立案查处涉及医疗卫生领域问题125件、125人,涉及县处级干部7人,乡科级及以下干部职工118人。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总结共性规律,市纪委监委对全市医疗卫生领域腐败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违纪违法环节集中。由于医疗行业相对封闭、专业性强,违纪违法问题集中在医保基金、补助资金使用,药品、医疗设备、耗材采购及工程项目承揽等环节。
“关键少数”涉案较多。药品、医疗设备、耗材采购等重要决策权大都集中于“一把手”,因此很容易成为被“围猎”对象。科室主任等中层干部在某一专业领域长期深耕,成为本领域技术专家,对本单位的药品、器械评价和使用起到重要作用,且更易得到患者信任,容易出现以权谋私现象。
“四风”问题较为突出,腐败手段隐形变异。从查处案件类型来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占比39.2%,违规公款吃喝、私车公养和私设“小金库”发放津补贴等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出现更加隐匿的腐败方式,如以考察、学习等名义安排境内外旅游,以给付技术服务费、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处理各种费用,通过中间人层层伪装行贿受贿。
原因分析
重业务轻党建,主体责任不到位。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到位,有的将经济指标作为“主责主业”,存在党建、业务“两张皮”的现象。部署多、落实少,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不够。一些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有所缺失,不重视思想政治和纪法教育。
诱惑大风险高,机制建设有偏差。药品、医疗耗材器械出厂价和采购价之间的差价较大,相关人员为了让产品进入医院并获得有利的价格,千方百计拉拢相关科室负责人员和处方医生。医疗卫生机构监管多为宏观规定,缺少实施细则,定价机制不科学、医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滋生了医疗行业腐败土壤。
专业强监督难,日常监管效果差。医疗卫生系统单位大、人员多、流动小,导致“熟人社会”好人主义盛行,往往不愿相互监督。医疗卫生工作专业性强,“外行”看不懂,作为弱势群体的患者难以进行监督。基层医保部门仍然依靠查病房、翻病历、问病人等传统手段,发现问题只能到点,难以及面。
投入少负担重,自身建设有压力。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收入来源进一步收窄,部分医院急于扩张,出现举债建楼、超编制招收人员问题,一些公立医疗机构也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为维持自身运转及发展,面对“可做”“可不做”的检查治疗项目,部分医院会选择性倾斜。
对策建议
扛牢主体责任,强化政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部门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担当好抓班子带队伍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履行好“一岗双责”,加强分管领域重点岗位重点项目的监管。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医疗卫生领域全行业、各环节,结合医疗卫生系统特点,因地制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建、业务互促共建。将党纪国法列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的必学内容,不断提升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纪法意识。
抓实监督责任,强化执纪问责。查处医疗卫生领域腐败问题和收受“红包”“回扣”等不正之风,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探索建立行贿人“黑名单”制度,斩断利益输送的腐败链条。紧盯关键少数,破除行业“潜规则”。督促医疗卫生系统落实“三重一大”议事规则、“一把手”末位表态等制度。选优配强医疗卫生部门纪检干部,采取跟班学习、以案带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履职能力;探索建立纪律监督、巡察监督、审计监督协作配合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落实主管责任,强化行业监管。加强日常管理,层层压实卫健部门监管责任,严格基建工程、药品、医疗器械招标采购程序,规范招投标环节。开展专项整治,坚决纠正医疗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对重点部门、关键人员进行严格监督,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推动卫健、医保部门共同推进三医联动,强化源头治理;对价格高、用量大和非必要的检查诊疗项目等建立重点监控目录,开展跟踪监控、超常预警,破解过度医疗难题。(作者:江西省九江市纪委监委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