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北京市颐和园东北一隅的霁清轩,主题展览“这片山水这片园”静静陈列在眼前。不久前,这里刚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古典园林与现代生活”的线上沙龙直播。今年以来,类似的直播活动已举办 11 场,累计观看量达 156.8 万人。难以想到,这里多年前曾是让游客望而却步的高档会所。
2021年世界读书日,第16届文津图书奖在北京颐和园霁清轩揭晓。
变化始于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随之而来的会所整治等一系列“组合拳”,给这些隐匿于美景中、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场所一记当头棒喝。2013年,北京市启动公园私人会所及高档餐饮场所专项整治,市公园管理中心对摸排出的 14 家会所和高档餐饮场所,开展停业整顿,实施经营转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霁清轩,历史上由于自身资金不足,一度由社会单位出资维护,并签订长期使用合同。2014 年 1 月,霁清轩停止营业,两个月后与承包公司提前终止合作。
“腾退只是第一步。让会所向公益化转型,使公园真姓‘公’、为民服务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据颐和园党委副书记秦雷介绍,修缮后的霁清轩在 2018 年底正式对外开放。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院落历史文化价值,公园方面推出“一园一展”系列,结合小微展览举办文化沙龙活动。从2021年世界读书日,中国国家图书馆第16届文津奖颁奖仪式首次走出国图就来到霁清轩,到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霁清轩举办“世界遗产在北京”文化沙龙活动,这处集山水园林与人文历史的阅读空间,正成为市民众享的心灵休憩之地。
纷纷转型回归大众视野的,远不止北京昆明湖畔的霁清轩,从杭州的西子湖滨到广州的白云山麓,再到成都的望江楼下……昔日的奢华会所,或成为大众茶馆,或转作公益机构,或变身文创空间。以整治“会所中的歪风”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的重要突破口,各地持续清理占用公园内公共资源设立的私人会所,拆除违建、移除“禁止入内”等不当提示牌,让公共绿地、公共美景回归公益属性。小细节折射大改变。还园于民、还景于民、还绿于民的变化可见可感可得,不仅有力宣示“公共资源只能为公、决不可为私”“公共资源永远归益于百姓”等理念的回归,也大大压缩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生存土壤,顺了民意,也暖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