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份凝聚全党智慧、承载万千期盼的报告,在广大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迅速掀起全面学习、深入研究、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部分专家学者,请他们畅谈学习心得,供读者参考。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许先春: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怎样理解这“两个行”?
许先春:“两个行”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作出的富有新意的阐述,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得出的科学结论,既揭示了坚持科学理论的重大意义,又昭示了坚持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为指导,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攻克了一个个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更在于创新,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新时代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理论上的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怎样理解做到两个“结合”的深刻含义?
许先春:“两个结合”揭示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律,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遇到的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正是在这种结合中得到充分彰显。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将变成教条,失去生命力。
其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相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同中华文化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相契合,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愿望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相呼应。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获得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党和人民认识规律、推动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种结合进程中得以激活其内在的基因和活力,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对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哪些新的更高要求?
许先春: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新的形势任务、新的实践发展,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树立强烈的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预含着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坚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上持续用力。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始终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想、抓着问题干,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松、解决不彻底不放手。要坚持缜密的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们党将其作为根本性、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于实践。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发展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各种因素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改革举措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关联耦合、良性互动,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群慧: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记者: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黄群慧:现代化是一种从不发达到发达的世界历史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变化过程,还是一种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路径。从现代化理论看,虽然成为世界先进、达到发达水平的目标,是各国现代化基本趋同的要求,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关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一些共同规律,各国需要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共同遵循。但世界并不存在一个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虽然对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具有借鉴意义,但后发外源性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与先发内源性国家现代化路径有所不同。即使就后发外源性国家现代化而言,也会有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可以说,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首要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成功的现代化道路一定是符合其基本国情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发达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和前沿这个各国现代化共同具有的量的规定,又有符合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这些基于自身国情的质的特性。就是说,在走向世界先进和发展前沿方面,中国遵循了各国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共同规律性特征,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个性化国情、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国情的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这四方面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行了全面阐述,应该怎么理解?
黄群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阐述,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性质和方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包括经济建设要注重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建设要注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建设要注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社会建设注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三是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四是从文明发展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文明新形态,是文明的平等尊重、交流互鉴、多元协调、开放包容、和合发展的结果。建设具有包容性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记者:党的二十大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鲜明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您怎么看?
黄群慧: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也是一个新的论断。这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千头万绪,最主要的还是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必须强调,发展一定要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成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阶段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质量高低要用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来界定和衡量。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创新,表现为区域、产业、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具有内在协调性,表现为绿色增长、人与自然和谐是发展的普遍形态,表现为全面开放、内外联动是发展的必由路径,表现为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炳权: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记者:“人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请您谈谈报告如何鲜明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王炳权: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人民”为主轴,详细描绘了未来五年我们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不断奋斗的壮丽画卷。报告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这些伟大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报告对未来五年的工作作出了安排,全面贯穿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化,人民在其中始终都处于中心位置,这与西方现代化相比,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经验已经表明,坚持人民至上使我们始终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这就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系统阐述和有力宣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透过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宏伟蓝图,人民群众可以更加期待怎样的美好生活?
王炳权:在政治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将进一步深化,人民当家作主能够更充分实现。人民可以更充分地参与国家治理、地区治理、基层治理,可以更有效地表达诉求,更加有序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特别是在基层,人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经济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未来人民将能够享有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共同富裕将是未来五年的一个显著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达到更高水平,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配置机制将得到更充分发挥,政府权力将会更加规范,营商环境将会更加优化,消费者权益也会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
在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产业事业将会更加繁荣,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会更进一步提高,更多脍炙人口的中国风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书画作品等将涌现出来,这些作品的国际影响力也将大大提高。人民的就业将更加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会更加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得到充分完善,失业风险进一步减小,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生活将更加有依靠,更加有保障。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对此应该怎么理解?
王炳权:首先,这一重要表述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就是人民,初心和使命更是系于人民。百年来,党的艰苦奋斗始终是为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为未来五年党和国家政治建设提出的核心目标。未来五年,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其次,强调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独特的民主形态。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正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地体现在价值理论层面和实践的各个方面。毫无疑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是进一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抓手。
再者,明确了未来党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具体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这三方面要求,要全面贯彻到未来五年政治建设的具体工作的谋划中,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统一战线等各方面工作。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毛胜: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怎样理解其中的深意?
毛胜: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在斗争中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如果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本领不强,就不能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宏伟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鲜明提出“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是对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的深刻认识,也指引和激励我们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记者:“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报告里的这句话令人非常振奋。您怎样理解?
毛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我们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历史性、世界性的成就和贡献,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赢得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我们的志气、骨气、底气,既来自长期奋斗的成就,也来自敢于斗争的精神。回望百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就一定能毫无畏惧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记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发扬斗争精神?
毛胜:斗争是一门艺术,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要加强思想淬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好、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要加强政治历练,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加强实践锻炼,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要加强专业训练,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掌握好履职尽责必备的专业技能,练就“几把刷子”,克服“本领恐慌”,在斗争中学会斗争,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祝灵君: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列专章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有着怎样的深意?
祝灵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党的建设从走“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以改革的精神把党的建设推向前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提出“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表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向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伟大实践聚焦,力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这意味着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得到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可,找到了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互促进、直至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根本途径;标志着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形成闭环,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必然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恒定方向,党的自我革命已经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要求,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首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必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大党建”格局展开,这体现了党的领导把方向、党的建设给力量,党的领导谋全局、党的建设促定局的基本规律,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落实到七大工作布局中,这七大布局体现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发挥统领作用、作风和纪律建设相融共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等规律。
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新观点新举措。如“大党独有难题”的观点,提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的观点,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观点,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观点,提出“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的观点,提出“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观点等。在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完善自我革命制度体系、干部人事工作、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方面都提出了管党治党的新举措。
记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请您谈谈对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解。
祝灵君: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根本政治任务,也是根本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着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报告第十五部分第一条用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标题,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发挥统领作用的成功治党经验。
过去五年的工作、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根本在于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经常同党中央对标对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奉献。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三个务必”,牢记“国之大者”,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记者:新时代我们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请谈谈您的感受。
祝灵君: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新时代是我们党焕然新生的十年,从根本上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这十年,人们普遍深刻感受到人际关系更加清朗简单,社会风气更加蓬勃向上,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健康有序,社会治安更加稳定和谐,党员干部走正道、守规矩的意识显著增强。我们党是走过百年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始终团结统一、先进纯洁,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党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始终坚持严的基调,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吹冲锋号,这极大振奋了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
(本组稿件由本刊记者陈杨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