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17期

  社论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

  习近平会见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代表

  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  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  新指南

  领航·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 “喻”论全面从严治党

  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迎接党的二十大

  足迹·全面从严

  清风正气护航出彩中原

  记录·金色名片   

  以公务接待收紧规范狠刹享乐歪风

  以上率下  鲜有不克

  感悟·监督向前   

  “治权之权”是这样运行的

  故事·执纪为民   

  吃得安全才有幸福味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磨剑·伟大变革  巡视利剑锋芒劲显   

  新时代巡视工作十年大事记

  深化政治巡视

  紧扣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能责任强化监督

  高质量推进巡视巡察全覆盖

  加强巡视整改与成果运用

  建立完善上下联动工作格局

  学术研究

  全面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新深化

  图说纪事

  护航“苗岭三峡”开工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关于职务犯罪案件指定起诉、审判管辖的相关规定

  如何根据监察法实施条例做好职务犯罪案件涉案人员的界定和处理

  一得之见

  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能力和水平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让群众真正从党的好政策中得到实惠

  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推动市县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广角

  图片新闻

  地方动态


  一线镜头

  实招集萃

  线上线下结合助力项目顺利推进等

  名城话廉

  桂林  悠悠廉韵寄山水

  明德风苑

  牛犇  始终做与党同心同德的人

  知行话题

  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评论

  纠树并举深化作风建设

桂林:悠悠廉韵寄山水

黄利明 周俊林

1

  桂林,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自秦始皇开凿灵渠,大一统的中国版图里开始有它;西汉设始安县,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它;唐至明清,广西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它;近现代革命长青之地,湘江战役红军青山埋骨处是它,日寇铁蹄摧不毁的抗战文化城还是它。

  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中多有怪石,鬼斧神工,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桂林人在这片山水之间,锤炼出“甲天下的精神”“独秀的品格”“嫉腐如瘴的价值观”和“积极的革命精神”,造就了桂林独特的人文气质。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桂林孕育出了丰富的廉洁文化,千百年来如水环绕浸润这座城市。

  桂林之廉,青莲可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北宋“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理学鼻祖周敦颐写下的这篇《爱莲说》,千年传唱不绝,还在桂林孕育了一个“百年清官村”,这就是周敦颐后裔繁衍生息的江头村。江头村位于桂林市灵川县的甘棠江西畔,在明清以后至民国初期的200多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周氏后裔出仕为官者168人,其中五品以上官员37人。所任官职上至代办两江总督、布政使、按察使,下至知府、知县等,任职地方遍布全国各省,形成了宗传数代的入仕传统,故有“父子进士”“四代翰林”“五代五知县”的佳话。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江头周氏子弟承袭先祖周敦颐的理学文化,做官以“贪一文断子绝孙,冤百姓男盗女娼”为警示信条,清官辈出。

  秀丽的山水孕育了桂林人的聪颖灵气,也锻造了桂林人“出水青莲、亭亭直上”的气节。据载,从隋大业三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近1300年间,历代广西中进士的人数共1119人,其中桂林占600余名,占据了半壁江山;广西考中状元12人,其中桂林高中了8位,占三分之二。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金榜题名的人才在担任京城高官和封疆大吏后,都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其中有写下《官仓鼠》讥讽贪官污吏的晚唐诗人曹邺;有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宋朝监察御史周渭;有从嘉兴调任河南按察副使时“惟簪履一笈”、得明朝万历皇帝赐“天下清官第一”的王贻德;有编纂古代仕宦之家家教重要教材《五种遗规》的清朝“岭南儒宗”陈宏谋……这些古代的圣贤清官,用他们的立身敦行,构成一幅古代八桂廉洁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令人见贤思齐。

  退役军人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参观。

  桂林是一座山水之城,也是一片红色沃土。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建成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曾为抗战前线开辟交通生命线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市中心的《救亡日报》旧址、三多路口的“三联生活书店”石碑、象山公园门口的国防艺术社浮雕、六合路口的巴金故居碑刻……遍布桂林的红色印记,见证着自1926年桂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宣告成立,开启桂林红色火种传播之路,到红军长征三次过桂北、红军突破湘江,写就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再到抗战时期陶行知、夏衍、欧阳予倩、田汉、巴金、艾青等众多文化名人云集桂林,掀起抗日文化运动的高潮,还有解放战争时期桂北人民武装斗争迅猛发展的历史。沧桑数十载,这些红色文化基因早已渗透于一山一水间,并成为推动桂林发展的强大力量。

  山水之外,桂林还有太多可深挖的风物文化,比如桂花文化就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传承。众所皆知,桂林,桂树成林。桂花,桂林市花。每到金秋十月,整个桂林都浸润在桂花沁人心脾的醇香中,更显得旖旎多情。桂林种植桂花的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前新石器时期,证据为考古学家在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桂花孢粉。在唐代,桂林的桂花已闻名遐迩。唐代诗人王昌龄在《送高三之桂林》中专门写道:“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宋代词人范成大在桂林为官时,曾大力推广种植桂花。清代诗人魏源在《漓江舟行》中写道:“百里榕成海,千年桂作窝。”可见桂林桂花成林之说早已名副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桂林开始大面积种植桂花树。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已是“无园不桂、无处不桂”,全市桂花树总量在1200万株以上。

  清风廉韵,山水同辉。桂林深厚的廉洁文化已经成为桂林2000多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廉桂林建设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活水。在街头巷尾走走,停停,看看,你就会发现,自古至今的清廉精神如山、如水,支撑起桂林人对廉洁文化的历史自豪与价值认同。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文化历史中追寻修身、齐家、为官、治学的借鉴,汲取打造桂林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前进力量。(作者: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 桂林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

  桂林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诗文咏山水

  “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桂林自汉元鼎六年设始安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历代文人墨客深深折服于桂林山水之美,创作的桂林山水诗歌达五千余首。这些诗歌咏叹桂林山水之美,也让桂林山水深具人文历史气息。

  桂林日月双塔夜景

  若论桂林山水诗之滥觞者,当推南朝宋时的文学家颜延之。颜延之,字延年,文词显于当世,史称“文章之美,冠绝当时”。颜延之在桂林任职期间,挥笔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据考证为历史上第一句描绘桂林山水的诗文。桂林主城区主峰独秀峰之名由此而来。短短十字的一句残诗,既写出了独秀峰的形,又写出了独秀峰的神,堪称形神兼备。

  自颜延之后,因桂林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气质,从古至今,诗家们便不吝溢美之词,吟出了一篇篇、一首首动人的诗章。

  桂林山水诗以唐代诗人的作品最为出名。宋之问、王昌龄、白居易、杜甫、张籍、韩愈、李商隐等大文豪都为桂林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山水诗。比如杜甫的“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白居易的“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李商隐的“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王昌龄的“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距颜延之到桂林约800年后,南宋的官员兼诗人王正功在桂林吟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绝句,并流传至今。巧合的是,又过了近800年,这首《鹿鸣宴劝驾诗》于1983年在独秀峰颜公读书岩洞口岩壁的一处摩崖诗碑被文物工作者发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出处得以大白天下。

  到了现代,桂林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也深深折服了诸多名人。贺敬之深切吟咏:“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徐悲鸿为桂林山水所震撼,“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叶剑英留下“春风漓水客舟轻,夹岸奇峰列送迎。”董必武则赞,“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昙天结伴游。两岸奇山看不尽,碧莲峰下泊行舟。”(周俊林)

  桂林宝鼎瀑布全景图

  石刻镌清廉

  “唐碑看西安,宋刻看桂林。”桂林除了山水甲天下外,石刻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唐代以来,大量文人士大夫到岭南来,寄情山水,题名赋诗,摩崖殆遍,给桂林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

  如果你闲庭信步于桂林七星公园内,就会看到龙隐洞、龙隐岩两处摩崖石刻群。这两个石刻群以“摩崖殆遍, 壁无完石”的洋洋大观,令世人拍案叫奇,被推为“八桂岩洞之冠”,1965年被辟为“桂海碑林”。桂海碑林共有石刻220余方,所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年代最早的石刻,是唐昭宗乾宁元年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瑶光峰岩壁上的《龙图梅公瘴说》石刻。

  “龙图梅公”,指的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梅挚,曾任龙图阁学士。他在景佑初年担任昭州(今桂林市平乐县)知府时,感慨于当时到岭南的官员畏于遍地的瘴气,在官位上碌碌无为甚至残害百姓,写下了寓意深刻的《五瘴说》,该文全篇不过120字,列举了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帏薄之瘴,以岭南“瘴气”比喻官场的不良“瘴气”,是一篇抨击时弊、寓意深刻的反腐佳作,被誉为警醒为官之人的“官家药石”。150多年后的南宋绍熙元年,广南西路转运使朱颜认为梅挚的这篇文章切中时弊,亲自撰写跋语加以评论,将其刻在当时官员们时常光临的龙隐岩口最为醒目的位置,希望对后世的为官者起到警示作用。由于《龙图梅公瘴说》有着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自北宋到现代,文人学者均对其高度赞赏,并广为传颂。 1963年3月,郭沫若到访桂林,参观了《龙图梅公瘴说》后留下诗云:“榕树楼头四壁琛,梅公瘴说警人心。”

  在龙隐岩《龙图梅公瘴说》石刻旁的是另一件宋代石刻《世节堂》,它的题写者是三次出使金国的官员方信孺。嘉定六年,方信孺由广西提点刑狱改任转运判官。巧合的是,方信孺的父亲方崧卿也曾任此官,在任期间,方崧卿在桂林多行善政,赢得了民心。百姓听闻方信孺来任职时,“父老迎拜悲喜”。嘉定八年,方信孺为了彰显父亲的功绩,也为了警醒自己,修缮了其父办公的地方,取名“世节堂”,以示世代节操永葆,也表达了自己以父亲为楷模,为官勤政为民的决心。(王健勇)

  桂林龙脊梯田景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