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10期

社论

把六次全会部署的重点任务一项一项落实好

新时代  新指南

沿着必由之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深刻认识“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意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迎接党的二十大

足迹·全面从严

 重整行装,从严治党治军再出发

记录·金色名片

 风腐一体纠治让铁规生威

感悟·监督向前

 守好监督“责任田”

故事·执纪为民

 为让晚霞别样红

风采·纪律部队

 用奋斗和奉献书写忠诚

七七草杂谈

不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

特稿

扛牢日常监督政治责任  推动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落地见效

牢记职责使命  坚持守正创新  以强化整改监督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加强巡视整改  强化成果运用  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压实整改责任  强化成果运用  切实履行巡视整改监督职责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以案促改促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运用“三不”一体推进方针方略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深夜警铃牵出“衡南社保基金案”——斩断伸向百姓养老钱的黑手

湖南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防风险堵漏洞专项整治——以案促治筑牢社保基金“防火墙”

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举一反三靶向纠治民生痛点

发挥好专项监督优势

兰台论策

如何精准有效发现问题·之二 

及时是关键

图说纪事

呵护科技创新的“产床”

纪检监察学      

新时代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

正风反腐在身边

驻市场监管总局纪检监察组与驻在部门同向发力

学培撷英      

以有力监督保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实证纪法

如何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中新增的指定管辖案件“双审理”的相关规定

如何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中从宽处罚建议的相关规定

一得之见

用新发展理念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广角

图片新闻  浙江浦江县  一线监督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

地方动态

名城话廉

海口  南溟拂清风  椰城寻廉根

知行话题

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向好的态势没有变

评论

领导干部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向好的态势没有变
1

  今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理解当前经济趋势,本期我们邀请三位专家学者谈认识体会。

  【态势向好】疫情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长4.8%。虽然距全年增长5.5%左右的目标有一定距离,但看待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逻辑前提是要看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首先应该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疫情冲击的修复期,还没有从疫情冲击中走出来。在疫情多点反弹的当下,一季度经济取得增长4.8%的成绩,是令人满意的。同时,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还没有完全消除,近期国务院常委会提出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有的超出预期,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是在原有三重压力仍在、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特别是疫情多点规模性反弹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十分不容易的。

  其次,看待经济形势,要看增长速度,但又不能仅看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快,有时不一定就是形势好,如高增长、高通胀,就不能说形势好。今年一季度,农业发展稳定,这对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十分重要,农业的地位是不能用增加值来衡量的。消费价格涨幅可控,但要防止输入型通胀层层传导带来物价失控。全部就业人口的失业目前还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但结构性的失业特别是高学历青年人口的失业问题需要高度重视,防止青年人口失业率进一步攀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要防止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持续乏力对受疫情冲击十分脆弱的居民消费带来新的减速型冲击。

  疫情反弹以及一些地区层层加码的防控措施是影响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疫情防控要求人静止不动,但是经济发展需要人动起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难度相当大。正因为如此,中央才提出要做到“两个最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既要控制住疫情,也要减少防控对人流、物流的层层加码式的限制。

  疫情以外,三重压力是当前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加以应对。

  需求收缩是指国内需求,基本上是短期性的。投资增速一季度特别是1、2月份已实现12.2%的常态化增长,只是房地产投资尚未恢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这些政策落地后,房地产投资会有所恢复。居民消费1、2月份也没有问题,只是3月份受疫情冲击有所下滑,疫情好转以及疫情防控完善,消费需求收缩的问题也会解除。最近进出口的形势发生变化,进出口增长回落过快,也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保持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从需求端看,我国的发展是以国内需求为主的,但也离不开外需,离不开进口,离不开初级产品的大量进口,必须防止外需减弱带来新的总需求收缩,促进内外需良性循环、相互促进。

  供给冲击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监管因素的,只要监管完善后,其供给冲击就会解除。如,去年部分地区拉闸限电导致制造业增长下行,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然而也不能过于乐观,缺煤缺电并非完全是监督因素,也有生产能力因素。近几年我国煤炭新增产能大体上在1亿多吨,加之部分地区出于安全生产考虑关闭了一些煤矿,煤炭供给总体上属于紧平衡状态。如果煤炭需求增长过快,国内煤炭供给仍可能出现短缺,若叠加进口受阻,煤炭供给缺口可能更大。芯片特别是汽车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供给冲击可能将延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是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必须面对的困难,这需要我们加快科技创新,尽快突破核心技术。

  预期转弱也有不同因素带来的,预期转变所需时间的长短也不同。从影响预期的因素看,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预期变化,经济增长下行,预期必然转弱;经济形势好起来,预期就会变好。二是政策因素带来的预期转弱,如果政策调整优化了,预期就会变化,当然这可能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个政策落实后,前期平台经济预期转弱的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三是方式方法因素带来的预期变化,这类情况不完全属于经济政策或宏观政策所能解决的。近年来我们出台的监管政策,方向上都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方式方法不当,时机、力度、效果没有把握好,也会引发企业和市场的预期转弱。所以,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正确的方针政策确定后,方式方法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各地区各部门要在经济工作中,不断增强经济治理能力,提高经济治理效能。

  我们更要看到,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但从长期看,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不会改变,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格局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和势在我们一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杨伟民)

  江苏省如皋市税务局工作人员在一家企业内普及最新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为企业纾困减负。

  【政策调节】宏观政策组合有力有效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单靠一种政策是难以化解的,而需要一套政策组合拳,既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三大宏观调控政策,也包括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行业监管,以及着眼于应对中长期挑战、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改革措施,同时还包括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社会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必须打好政策“组合拳”。如果政策协调不好、搭配不好,不仅容易出现政策打架、“合成谬误”等问题,而且还会降低政策效力、浪费政策资源,甚至有损政府威信。

  宏观政策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更是应对多重挑战必须运用好的“关键工具”。要使宏观调控有力有效,总的要求是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加大相机调控力度,及时动用各类政策工具储备,并适当靠前发力。具体来讲,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要继续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加快“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落地,推动地方专项债落地生效形成实物工作量。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在保证市场流动性的同时,持续引导融资成本下降,并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将就业与财政、货币并列为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本身就意味着将就业指标视为宏观调控的优先考量,要按照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以就业优先为导向,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融资成本等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稳就业,以保基本民生、稳增长、促消费。要确保宏观调控效果,就要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前提。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源源不断地出台一些细化的政策举措,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 

  同时,宏观调控还需要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改革相结合。传统理论认为,宏观政策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采用有针对性的逆向调节政策也就是逆周期调节,使实际经济增速尽可能与潜在经济增速保持一致。但现实中,有些问题是靠短期政策难以解决的。因此,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对经济进行跨周期调节,也是政策组合拳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着力打通经济运行关键环节的堵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提升经济运行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与模式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快速成长,以新技术、新经济、新动能的成长应对外部冲击和周期性下行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   杨光普)

  【靠前发力】政策发力重在靠前

  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今年以来,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成功实现了经济运行平稳开局。首先,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了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如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加大金融扶持等。其次,出台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增长的重大政策,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再次,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做好煤炭、重要矿产品等的保供稳价工作,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同时,多措并举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搭建了汽车、集成电路、医疗物资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最后,制定了一系列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的举措,如保障交通骨干网络高效运行,打通物流微循环,加强对货运经营者帮扶等。

  增量政策工具,意味着在现有政策工具箱中要增添新的“工具”。 以货币政策为例,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较足,增量宏观政策工具储备“篮子”丰富,有信心、有能力支撑宏观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近期,在降准释放的5300亿元低成本资金落地后,人民银行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这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将为企业创新发展撑腰鼓劲。接下来,货币政策应更好发挥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确保总量合理增长的前提下,继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更多信贷资源流向更有需求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我们采取相机调控的思路部署工作,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我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工具,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将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

  下一步,我们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继续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来部署各项工作。二是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熨平经济波动,避免大起大落。三是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潜力。四是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吴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