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新时代 新指南
廉洁文化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特别关注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
图说纪事
燕阁观察 形势任务谈
学术研究
实证纪法
如何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对职务违法、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标准的细化要求
一得之见
正风反腐在身边
广角
名城话廉
七七草杂谈
监察史话
评论
社论
新时代 新指南
廉洁文化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特别关注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
图说纪事
燕阁观察 形势任务谈
学术研究
实证纪法
如何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对职务违法、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标准的细化要求
一得之见
正风反腐在身边
广角
名城话廉
七七草杂谈
监察史话
评论
从“顶牛”到“牵牛”
张潇潇 黎虹
三月的岭南,晨风中依然带着丝丝寒意,广东省封开县长岗镇光升村家禽育种基地却一派热火朝天。宽敞的车间里,人们正熟练地把一箱箱鸡苗搬出鸡舍、装上货车,爽朗的笑声和雏鸡的鸣叫汇成了一首欢快的乐曲。
“现在的村党支部有思路、有干劲,带着我们搞项目,日子越过越好,村子也越来越靓了!”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村民卢敬忠的脸上。
就在几年前,由于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这里还是一个发展项目少、集体收入少、干群关系紧张、村容村貌破败不堪的后进村。什么原因促成了村党支部的“蝶变”,让干群之间从“背对背”变成了“心贴心”?
广东省肇庆市田园风光。 肖志君/摄
总是对着干
光升村毗邻西江和321国道,土质肥沃、交通便利,发展优势明显。与光升村相邻的几个村,前些年都靠着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可光升村却一直顶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不见起色。
“那时候的村干部不行,光有致富的想法,没有路子和行动,我们也只能干着急。”回想起当年的情形,土生土长的光升村村民卢敬忠直撇嘴。他说,当时村里几乎没有集体收入,基础设施建设也长年欠账。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一盏路灯,年久失修的泥砖房和无人清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本村人都待不下去,有点能耐的全出去了。”
2016年,村“两委”换届,宾杰锋当选为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似乎让村民看到了曙光。当时,他和村干部们拍着胸脯保证,一年内修村道、装路灯、引进产业项目,让村子旧貌换新颜。“这番豪言壮语着实让我们激动了好久。”卢敬忠说。
但大家很快发现,村干部的承诺雷声大、雨点小。新班子上任之后,村道、路灯一点动静也没有,产业项目更是连影子都不见一个。实际上,为了帮助光升村尽快脱贫,上级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干部们提出了不少致富的门路,可宾杰锋等人总是拿缺资金、缺技术、收益不高为由推托,迟迟不见行动。
“致富没本事,脾气倒是越来越大。”卢敬忠说,宾杰锋平时就爱对村民吆三喝四,大家有事去村委会找他,他更是没有好声好气,不仅不给办事,甚至恶语相向。一次,一个村民去他办公室,要给村干部提些意见建议,他干脆摔门而去。
更让村民气愤的是,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宾杰锋一人拍板决定,从来不和大家商量。村务不公开,村民代表大会也没开过。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背地里送了他一个“烂仔”的外号。
就这样,光升村的干群关系越来越僵。“大家信不过村干部,谁都不愿意支持配合他们工作。”卢敬忠回忆说,2017年,镇里要求各村整顿村容村貌,村干部拿出的方案,村民们几乎全都投了反对票。入户动员的党员干部遇到的不是白眼就是闭门羹。
对于村民们的怨气,宾杰锋其实心知肚明。2017年下半年,扶贫工作组争取到一笔48万元的资金,计划在村里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本以为资金到位了,项目可以顺利推进了,可一听说项目用地需要村民表决,宾杰锋自知没戏,立刻就回绝了。
就这样,村干部和村民互相“顶牛”,让村里陷入恶性循环,发展停滞不前。2018年,光升村党支部被认定为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被责令限期整改。
翻看另一面
村民们看到的,是宾杰锋的不作为,但实际上,种种不作为的背后,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利用职务便利,宾杰锋把黑手伸向了西江的河砂,干起了盗采河砂的勾当,很快就捞得盆满钵满。
正是因为每天想着如何偷砂捞钱,宾杰锋对村里的事从未放在心上,推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更是无从谈起。
村干部胡作非为,为何无人监管?曾任光升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宾伯森用“三个不”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也不会监督。
“村干部都是乡里乡亲,发现问题我们也不好意思动真碰硬,谁愿意做得罪人的事情呢?”宾伯森说,按照要求,村“两委”必须定期公开村里的党务、村务、财务,可宾杰锋完全不把这些规定放在眼里。村监会多次提醒均不见效,只能不了了之。光升村的“三务”公开栏成了摆设,村里的钱花到了哪里,村民们一无所知。
宾杰锋的蛮横作风,更让村监会成员们对严格履行监督职责的“不良后果”心存忧虑。“万一惹得他不高兴,他给我们‘穿小鞋’,谁给我们撑腰?”宾伯森介绍,村监会名义上是独立的监督机构,可委员一般都是由村支书提名后才能上任,这也是宾杰锋敢于“拿捏”村监会的原因。
此外,一些关系全村利益的重大项目,无论是项目招标,还是资金管理,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村监会成员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监督起来也无从下手。2017年年底,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村委会打算对部分村道进行硬化。村民们对施工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希望村监会监督到位。可究竟从哪里开始监督、怎么监督,村监会一筹莫展,最后路也没修成。
由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处理,村监会的工作经常受到村民的质疑。曾有村民当着宾伯森的面质问他:“你们村监会一天到晚监督了些啥?你们到底会不会监督?”
监督的困境不仅发生在村监会。由于人情干扰大、监督力量弱、监督水平低等原因,不敢、不想、不会监督的难题在镇街纪检机关同样存在,导致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级财务监督不力、产业项目不透明、集体收益分配不均等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当时村民在‘三务’公开方面问题反映最多,我们镇纪委把问题较多村的村干部集中起来,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整改,但从实际情况看,问题解决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长岗镇纪委书记孔垂盈如是说。
如何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管好村级“小微权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监督保障?成为农村基层群众高度关心也是纪检监察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广东省封开县家禽养殖户在检查杏花鸡的生长情况。 黎虹/摄
监督融坚冰
2018年4月,在群众的强烈反映下,宾杰锋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封开县纪委立案审查并开除党籍,光升村“两委”班子随即进行了全面调整。
虽说村“两委”换了新人,可村民对村干部的态度依旧冷淡。为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让村“两委”班子提高凝聚力,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领头雁,封开县纪委监委和县委组织部指导各乡镇党委、纪委组建专班,进驻各软弱涣散村开展专项整顿治理。
结合前期摸排的问题线索,县、镇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村“两委”干部,并用这些“身边人”做教材,对基层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在此基础上,一些长期存在于基层村居的“三务”公开不到位、“三资”管理使用不透明、党员干部监管不严格等漏洞也逐步被堵上。
针对村监会履职不力问题,封开县纪委监委组织乡镇纪委在各村遴选了一批有威信、讲公道的村民,组建村级纪检监察岗,由镇纪委对他们实施集中管理,指导他们履行对村干部的监督职能。“镇纪委委员定期跟我们联络,收集我们发现的问题。”在成为光升村首届纪检监察岗的一员之后,宾伯森说,“有了镇纪委撑腰,我们监督起来理直气壮多了。”
如何让村级纪检监察岗从监督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封开县纪委监委也下了不少功夫,除了定期组织纪检监察岗集中培训,学习招投标、财务管理等业务知识外,还安排部分监察岗成员参加对乡镇的交叉巡察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肇庆市纪委监委在全市推行的“县指导、镇制定、村落实”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化监督工作模式,对于解决基层“不会监督”的问题更是产生了显著效果。2018年年底,在充分收集村民意见后,光升村“两委”决定先把路灯建设的欠账补上。项目实施之初,镇纪委就要求宾伯森“贴身”监督。结合项目进度,镇纪委定期列出监督清单,让宾伯森照单核查。“过去不知道怎么监督,现在只需按清单内容打钩或打叉、填写数据就行,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了。”宾伯森说。
在有力的监督保障下,光升村悄然发生着变化。路灯点亮了、道路硬化了、贫困村的帽子摘掉了,村民们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更让人欣喜的是,村干部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能够一门心思地干事创业、为民服务了——
为了解决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吃菜问题,新任村党支部书记何海颜和党员干部利用村里的撂荒地开辟了“党员爱心菜地”,收获的蔬菜全部送给困难群众;为了解决光升村小学紧邻国道、学生上学放学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村委会在校门前专门修建了人行步道,家长们再也不用为孩子提心吊胆……
“看来,这一届村干部还是真心想为我们做点事的。”见到村干部的作风有了转变,村民们心里的坚冰开始融化,剑拔弩张的干群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合力奔振兴
“宾杰锋在任的几年里,村里只开过一次党员大会,30多名党员到会的不足三分之一。现在呢,我们坚持每月一次理论学习、每三个月一次党员大会,不仅党员们都能到齐,还会主动给支部班子提意见建议。”何海颜说,经过一系列整改,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提升。
受到感召的不止是党员,还有光升村的900多名村民。对于他们来说,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脱贫后如何防止返贫、特色产业怎么发展、收入如何持续增加。对此,村党支部与大家反复商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家禽养殖等项目。
这一次,村民和村干部不再“顶牛”,所有项目都得到村民的全票支持。之前对自家土地、苗木斤斤计较的群众,也纷纷积极让出土地、移走苗木,只为项目尽快落地。
雷厉风行,说干就干。2018年到2019年,光升村筹措资金96万元,先后建成总装机容量57千瓦的光伏发电厂和家禽育种基地,两个项目每年能为村里带来近7万元的集体收入。
村民也从项目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卢志荣家的年收入从2500元增长到15000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他不再满足于脱贫,而是积极寻找致富之路。2020年年底,他主动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种植40亩油栗和油茶,头一茬收成就让他再增收入3000多元。
曾经的脱贫户卢金新一家8口也从40平方米的危房搬进了140多平方米的水泥房,每年还能从项目中领到分红。他现在逢人就说:“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