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07期

  社论

  在常态化学习党史中增强理论自觉

  新时代  新指南

  以坚定的历史自信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坚定历史自信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感悟百年党史  坚定历史自信  

  廉洁文化

  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  为“三不”一体推进提供内生动力

  以廉洁文化展陈推动廉洁理念浸润人心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高质量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室组”联动提升监督治理效能

  “室组”联动这样为监督赋能

  把监督合力用在刀刃上

  “室组”联动监督的时代考量

  以系统观念提升监督治理效能

  特别关注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

  看齐紧跟见担当

  辽宁  有的放矢推动重点突破

  江苏  在正风反腐中增强群众获得感

  河南  锻造担当有为的“铁肩膀”

  湖南  锲而不舍固堤坝

  四川  用心用情用力护航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部  精准监督助山更青水更绿

  图说纪事

  写好共同富裕“山海经”

  燕阁观察  形势任务谈

  坚定走好中国抗疫之路

  科学理性认识当前疫情形势

  学术研究

  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对“双管”公职人员的管辖规定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对缺席审判程序的相关规定

  如何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对职务违法、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标准的细化要求

  一得之见

  以廉洁文化护航高校健康发展

  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落到实处

  着力提升派驻监督质效

  正风反腐在身边

  从“顶牛”到“牵牛”

  以有效监督推动基层干部履职尽责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兰州:滔滔黄河水  廉音永不息

  七七草杂谈

  不做推诿扯皮的“圆滑官”

  监察史话

  清朝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弊病

  评论

  把党史学习作为必修课常修课

坚定走好中国抗疫之路 

本刊记者 黄月 王诗雨

1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每周报告新增病例均超过1000万例。在外部“压力差”之下,3月以来,我国疫情发生频次明显增加,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本土感染者累计突破7万例,本月确诊病例数就已超过去年全年。一边是新毒株强传染性、高隐匿性、高免疫逃逸能力,让防控难上加难;另一边是低毒力、低重症率、低致死率,让人容易心生麻痹。在严峻复杂、众说纷纭的形势之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对我们遏制疫情蔓延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抗疫政策是立足国情、历经百战形成的科学抉择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截至3月26日,全球已累计确诊4.8亿例。从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病毒不断更新迭代,传播力度几乎是早期的3至5倍,当下如果放任一名阳性病例和社会充分接触,10天就可能传染1000人。

  新冠病毒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对老人儿童、基础病患者影响较大。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 ICU床位仅为美国十分之一的医疗资源,如果参照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新冠死亡率进行估算,在当前条件下一旦彻底放开疫情管控,我国将可能有40万人死于新冠,这无疑会给无数家庭带来难以承受之痛、给社会带来医疗资源挤兑之患。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秉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在敬仰生命人文精神中延绵传承的东方古国,这样的国情文化注定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走一条与西方所谓的“群体免疫”不同的道路。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病毒,中国并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事实上,中国当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是在历经多场硬仗,在与病毒的阻击战、持久战中不断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道路。14亿人既要安全,也要吃饭,还要发展,必须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从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到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从创造性地改建方舱医院、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到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扎实做好“六稳”“六保”,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回望两年多来的中国抗疫历程,从突发疫情的应急围堵阶段,到常态化防控的探索阶段,再到目前的全链条防控“动态清零”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科学精准、动态阻击病毒的中国抗疫之路,“为各国防疫工作设立了新的标杆”。

  我国现行抗疫政策有效兼顾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在疫情持续肆虐,全球死亡病例超610万之际,中国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比医疗条件优于我国的一些发达国家,韩国确诊人数超总人口数的1/5,我国该数据约为1/10000;我国本土累计确诊病例约14万多,美国最高单日新增数就达我们总确诊数的近5倍,死亡人数更是超过百万,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数约60万,而我国自2021年1月份以来累计13个月无死亡病例。

  在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复苏举步维艰之际,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3%,欧盟、日本GDP同比分别下降6.4%、4.8%,我国却逆势上扬,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发力,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1%,人均GDP还突破了1.2万美元,首超世界人均GDP水平。在艰难时刻负重前行、逆水行舟,持续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在全球局势愈加动荡不安之际,中国以自身的稳定发展为全球抗疫合作和恢复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方面,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对外提供了大量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抗疫物资和超21亿剂疫苗。一方面,我国外贸在2020年刷新多项历史纪录基础上,2021年进出口规模连跨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有效弥补了全球供需缺口。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25%、位列全球第一,成为拉动世界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世界走出疫情阴霾注入了动力、提振了信心。

  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政治账、经济账、民心账谁算对了,答案不言而喻。连美媒近期都不得不承认,中国抗疫政策实现了死亡人数和经济干扰最小化两个目标。


image.png

  一位达到出院标准的治愈者和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加油鼓劲。

  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以最小代价实现防控效果最大化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全国疫情处于攻坚阶段,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有的地方连续多日每天新增感染人数超过1000例。正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所分析的,局部聚集性疫情的产生,正暴露出一些地方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症状轻、流感化,滋生了“歇歇脚、缓一缓”心态,在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上放松了要求。

  2020年3月在武汉,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大家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两年后,尽管我们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性成果,但要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同样需要这种坚持。

  一方面坚持总策略、总方针不动摇,另一方面在坚持中不断探寻防控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事实上,我国的疫情防控也一直在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变化和实际需要,不断优化措施与策略。比如,在医疗救治上,针对奥密克戎传播特点,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对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将全员核酸检测修订成区域核酸检测。在社会治理上,从省到市、县再到街道、社区,逐渐精准划定管控范围;努力优化封控应急保障方案,保障人民日常需求……种种举措,无不是朝着降低“动态清零”成本、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成效的目标而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大力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研发并进口新冠有效药物,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引导,逐步为尽早结束疫情、回归正常生活积累有利条件。众志成城,无坚不摧。我们相信,只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就一定能在坚持中赢得最终的胜利。

  【延伸阅读】疫情下的社会心态变化与引导应对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健康威胁和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心态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总的看来,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疫情初期的警觉反应期,疫区民众紧张焦虑,疫区之外多数人初期认为与己无关,后期逐渐密切关注疫情变化信息。第二阶段是疫情快速蔓延时的消极应对期,民众普遍担忧,较高比例的人出现恐慌、焦虑,在防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偏差、态度偏颇,少数人对防疫政策心怀抵触,对高风险人群有排斥歧视心理。第三阶段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的理性适应期,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人们开始积极调整心态,愿意配合政府防疫政策,主动进行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第四个阶段是疫情平稳后的恢复成长期,人们能够理性认识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身心健康的长短期影响,心态趋于理性平和。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波病毒从开始传播到清零的过程中,民众社会心态都可能在较短时间重复出现这种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奥密克戎低重症率、高传播性特点,给当前防控带来较大挑战,当西方国家陆续放松管控,在病毒面前“躺平”;当国内一些地区出现过度防控或麻痹大意,出现推脱责任、风险人群安置不当等情况时,就较为容易引发民众不良情绪。

  对于负性情绪等消极社会心态应积极引导应对。在笔者看来,民众应理性认识和看待疫情风险,积极配合国家的防疫政策,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出现情绪问题难以调整排解时,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对政府部门来说,在努力科学精准防控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疫情前端的社会治理,对于各类疫情防控重点人群,以及受冲击较大的群体,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把社会心理建设工作日常化、长久化,减少社会性结构紧张的负面风险。再者,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和防控专家应及时回应涉疫舆论,提高信息透明度,澄清不实信息,及时更新疫情防控新进展,缓解社会焦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谭旭运、   助理研究员张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