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04期

社论

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

新时代  新指南

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立足纪检监察职能职责  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加强政治监督  坚决防止和纠正政绩观偏差

古代清官能吏的政绩观  

特稿

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  推动新时代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

省委书记谈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守正创新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印象冬奥

为冬奥喝彩  为中国自豪

燕阁观察  形势任务谈

北京冬奥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美诠释

新春连线基层

倾听奋斗的脚步

逐梦飞天同守岁

爱心高铁让返乡路更暖

节俭清风扑面来

年味“廉味”一样浓

乌蒙山的幸福年

春节里的“疫”线坚守

特别关注

加强自我监督  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自觉接受严格的约束和监督

用严格标准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坚持刀刃向内纯洁净化队伍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强企业纪检监察队伍

严防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灯下黑”

学术研究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风反腐在身边

民心项目“复生”记

突出监督重点  保障乡村振兴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问责与党内问责关系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机关调查处置公职人员特定非职务违法行为的规定

书记说纪

把“围猎者”送进“黑名单”

织密“黑名单”数据网

让行贿人“黑名单”制度“长牙带电”

压缩行贿者的生存空间

一得之见

深化“三不”一体推进要真抓实干敢于斗争

地方动态

河北昌黎县  协同作战提升基层审查调查质效等

明德风苑

冯远征  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七七草杂谈

结党营私无善终

知行话题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 

评论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乌蒙山的幸福年 

本刊记者  徐莹莹

1

  正月初三,贵州毕节黔西。一场寒冷的雨夹雪过后,乌江两岸云雾缭绕。江畔的化屋村,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林立,家家户户贴上了大红的春联、福字,烘托着春节的喜庆氛围。村民杨艳在自家的农家乐忙活了一整年,终于等到放假归来的一双儿女,迎来与家人共话团圆的时刻。


image.png

  贵州毕节黔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民众在跳舞迎新春。

  “现在跟以前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了我们村以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化屋”苗语称作“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群山阻隔,险流环绕,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曾是“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深度贫困村。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化屋村的乡亲们陆续告别了深山老寨,搬进了基础设施齐全的集中安置点。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这里,勉励大家,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心里暖暖的。他一直挂念着我们的生活,真的让人很感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杨艳难掩激动。

  搬迁只是第一步,发展才是硬道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了让群众在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贵州省毕节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在稳住就业、壮大产业等方面聚力施策,成效明显。2021年以来,毕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明确162个市直单位参与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6819名。毕节市纪委监委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监督,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2021年,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近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1亿元,全村年人均收入达19304元。一年来,杨艳家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乌鸡养殖销路稳定,夫妻俩空闲时做的苗族特色刺绣蜡染备受游客追捧,村民们争相跟她学习。

  对于搬迁后新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威宁县石门乡年丰村村民刘高敏也有着切身感受。连线接通时,刘姐正在老家跟许久没有见面的亲戚们团聚过节,欢声笑语从电话那端隐隐传来,一年的辛勤劳作在这一刻化作亲友间的互诉衷肠。“说实话,刚搬下来的时候觉得非常迷茫。”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刘姐一家从闭塞的农村搬到县城五里岗街道,一夜之间成了“城里人”。但长期在农村生活劳作的刘姐在城镇生活中缺少一技之长,一家老小的日常开销都成了大问题。社区组织的一系列就业培训和技能指导如同雪中送炭,帮她找到了方向。培训过后,在社区干部的建议和帮助下,手脚麻利、为人开朗的刘姐做起了包子。从三轮车流动摊位到固定门面,再到开设分店,如今刘姐带的两个学徒也开起了各自的包子铺。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政策的扶持下,刘姐和家人凭借勤劳的双手,过上了从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如今,刘姐的两间包子铺每天生意不断,她和丈夫平日里凌晨三四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每天纯收入高达1000多元,她为自家的包子取名叫做“圆梦包”。

  乌蒙大地上,这样“圆梦”的故事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1年,毕节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年农业总产值880.7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1元,及时消除9.54万易返贫人口返贫致贫风险。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用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奔向乡村振兴的路上,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