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新时代 新指南
特稿
印象冬奥
燕阁观察 形势任务谈
新春连线基层
春节里的“疫”线坚守
特别关注
学术研究
正风反腐在身边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机关调查处置公职人员特定非职务违法行为的规定
书记说纪
一得之见
地方动态
明德风苑
七七草杂谈
知行话题
评论
社论
新时代 新指南
特稿
印象冬奥
燕阁观察 形势任务谈
新春连线基层
春节里的“疫”线坚守
特别关注
学术研究
正风反腐在身边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机关调查处置公职人员特定非职务违法行为的规定
书记说纪
一得之见
地方动态
明德风苑
七七草杂谈
知行话题
评论
乌蒙山的幸福年
本刊记者 徐莹莹
正月初三,贵州毕节黔西。一场寒冷的雨夹雪过后,乌江两岸云雾缭绕。江畔的化屋村,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林立,家家户户贴上了大红的春联、福字,烘托着春节的喜庆氛围。村民杨艳在自家的农家乐忙活了一整年,终于等到放假归来的一双儿女,迎来与家人共话团圆的时刻。
贵州毕节黔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民众在跳舞迎新春。
“现在跟以前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了我们村以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化屋”苗语称作“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群山阻隔,险流环绕,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曾是“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深度贫困村。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化屋村的乡亲们陆续告别了深山老寨,搬进了基础设施齐全的集中安置点。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这里,勉励大家,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心里暖暖的。他一直挂念着我们的生活,真的让人很感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杨艳难掩激动。
搬迁只是第一步,发展才是硬道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了让群众在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贵州省毕节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在稳住就业、壮大产业等方面聚力施策,成效明显。2021年以来,毕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明确162个市直单位参与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6819名。毕节市纪委监委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监督,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2021年,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近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1亿元,全村年人均收入达19304元。一年来,杨艳家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乌鸡养殖销路稳定,夫妻俩空闲时做的苗族特色刺绣蜡染备受游客追捧,村民们争相跟她学习。
对于搬迁后新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威宁县石门乡年丰村村民刘高敏也有着切身感受。连线接通时,刘姐正在老家跟许久没有见面的亲戚们团聚过节,欢声笑语从电话那端隐隐传来,一年的辛勤劳作在这一刻化作亲友间的互诉衷肠。“说实话,刚搬下来的时候觉得非常迷茫。”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刘姐一家从闭塞的农村搬到县城五里岗街道,一夜之间成了“城里人”。但长期在农村生活劳作的刘姐在城镇生活中缺少一技之长,一家老小的日常开销都成了大问题。社区组织的一系列就业培训和技能指导如同雪中送炭,帮她找到了方向。培训过后,在社区干部的建议和帮助下,手脚麻利、为人开朗的刘姐做起了包子。从三轮车流动摊位到固定门面,再到开设分店,如今刘姐带的两个学徒也开起了各自的包子铺。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政策的扶持下,刘姐和家人凭借勤劳的双手,过上了从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如今,刘姐的两间包子铺每天生意不断,她和丈夫平日里凌晨三四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每天纯收入高达1000多元,她为自家的包子取名叫做“圆梦包”。
乌蒙大地上,这样“圆梦”的故事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1年,毕节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年农业总产值880.7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1元,及时消除9.54万易返贫人口返贫致贫风险。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用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奔向乡村振兴的路上,日子越过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