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04期

社论

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

新时代  新指南

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立足纪检监察职能职责  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加强政治监督  坚决防止和纠正政绩观偏差

古代清官能吏的政绩观  

特稿

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  推动新时代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

省委书记谈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守正创新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印象冬奥

为冬奥喝彩  为中国自豪

燕阁观察  形势任务谈

北京冬奥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美诠释

新春连线基层

倾听奋斗的脚步

逐梦飞天同守岁

爱心高铁让返乡路更暖

节俭清风扑面来

年味“廉味”一样浓

乌蒙山的幸福年

春节里的“疫”线坚守

特别关注

加强自我监督  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自觉接受严格的约束和监督

用严格标准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坚持刀刃向内纯洁净化队伍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强企业纪检监察队伍

严防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灯下黑”

学术研究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风反腐在身边

民心项目“复生”记

突出监督重点  保障乡村振兴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问责与党内问责关系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机关调查处置公职人员特定非职务违法行为的规定

书记说纪

把“围猎者”送进“黑名单”

织密“黑名单”数据网

让行贿人“黑名单”制度“长牙带电”

压缩行贿者的生存空间

一得之见

深化“三不”一体推进要真抓实干敢于斗争

地方动态

河北昌黎县  协同作战提升基层审查调查质效等

明德风苑

冯远征  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七七草杂谈

结党营私无善终

知行话题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 

评论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古代清官能吏的政绩观 

庄新

1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国古时历朝历代普遍重视对官员的选拔和政绩考核,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政绩考核制度和当官为民的朴素政绩观念,产生了一批为民造福、清廉务实、政绩斐然的清官能吏。借古鉴今,了解我国古代评价官员政绩的理念做法,对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摒弃错误政绩观有所裨益。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官员道德修养的高低、个人素质的好坏,是政治是否清明、吏治是否清廉的关键,所以注重选拔有德行的人担任各级官员,以保证吏治清明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由此形成一系列以德才选人任官的制度。如夏商时期的三宅三俊法考核官员;周代的六德、六行、六艺选官法。秦统一后,在德行方面制定“五善”“五失”的规定,更加注重对官员才能和实际业绩的考察。汉代将考核收归中央,注重考察官员是否执行中央政令,有无滥用刑法等。隋唐时期,国家对官员考课的专门机构、标准及法规相继出现。唐代的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对官德的要求,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按职位性质进行划分,用于考校官员的治事才能和绩效。两宋时期建立“凡职皆有课,凡课皆责实”的考课系统,考核内容及标准趋于规范化。明清时期以“考满”“考察”为主要考核方式,注重对官员道德品格、政务才能、治理业绩的综合性考核,并注重惩治贪酷等问题。 

  历史上政绩突出、造福于民的官员,其政绩观存在诸多共性特点。比如,以民为本。古代清官能吏普遍认可治理国家应该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宋代欧阳修为官主张节用,反对浪费,体恤民情,爱惜民力。至和元年,全国苦旱无雨,国穷民困,而宋仁宗还在大兴土木,营建不停。欧阳修尖锐斥责那些迎合皇上、鱼肉百姓,竭天下之财、兴无用之役的官吏,说他们是“但欲广耗国财,务为己利,恣侵欺于官场,图酬奖之功劳”。他坚请宋仁宗停修宫殿,养民力,节财用。欧阳修为官40余年,尽管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但他以民为本、刚直不阿的品格,始终不变。

  勤政务实。古代官员勤于政事,埋头苦干做实事都会为民称颂。唐代的刘晏既是廉吏,又是能吏,他曾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安史之乱后,王朝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京城米价飙升,百姓无米下锅。刘晏受命于危难之际,宵衣旰食,首先从改革漕运入手,疏浚河道,改革用工制度,很快解决了粮荒问题,粮价日趋稳定,同时取缔了南方产粮区人民承担的粮食运输的徭役,减轻了百姓负担。随后他实行一系列经济改革,使经济出现复苏的曙光。刘晏在漕运、盐政、常平等方面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清正廉洁。清廉自守、刚直不阿为古代清官的基本标准。东汉名臣杨震,先后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职,一生廉洁奉公广为称颂。前往东莱郡上任时,杨震路经昌邑县。此时担任昌邑县令的王密晚上准备了十斤黄金赠送给杨震。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杨震坚拒不受,王密深感羞愧而离开。从此,杨震被称为“四知先生”。

  注重长远。古代一些官员积极做一些打基础、作铺垫、利长远的事情,赢得了百姓爱戴。清嘉庆年间,阮元出任两广总督时,岭南地区还比较偏僻,文化不发达。阮元看到广东“束书不读,不立文字之流弊”,决定大兴文化之事。当时在粤兴文,推进过程比较漫长艰难,但意义非常重要。在粤近十年间,阮元修《广东通志》,创学海堂,建三水行台书院,培养汉学人才,开广东近代文化兴盛之端。后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感叹:“广东近百年的学风,由他一手开出。”

  保护生态。自先秦时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是政绩评价的重要标准。我国历朝历代的政绩考察均可见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内容,督促政府官员注重绿化,治理环境。明嘉靖年间黄河泛滥,泥沙阻塞河道,几名总督河道都御史均治水无效,后朝廷派刘天和治理河道。刘天和在一年间动员百姓植树280万株,在观察黄河泛滥与植被分布实情的同时,总结历代植柳固堤的经验,提出了“植柳六法”并广泛应用。之后,河堤两岸所形成的茂密防护林有效抵御了风浪冲刷和雨水侵蚀。刘天和的绿化、水利建设经验也为明清官员所继承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