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末,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考察,鼓励医务人员继续完善诊疗方案、继续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正在病房值班的重症医学科科室主任刘景院向总书记报告,“请总书记放心,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为患者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决不放弃一个生命!”
决不放弃一个生命,是承诺,更是行动。2020年2月5日,79岁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马奶奶转进地坛医院时,病情已经非常危重,呼吸极度窘迫,随时可能因缺氧昏迷。
安装人工膜肺(ECMO)设备、保护气道、清理肺内痰液、实施气管切开手术……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全力救治。3月3日,在ICU团队寸步不让地坚持了23个日夜后,马奶奶的病情终于好转,多次核酸检测阴性,肺部病变逐渐改善,ECMO成功撤离。5月3日,马奶奶彻底脱离呼吸机。5月13日,经历了98个日夜走钢丝般艰难救治的马奶奶康复出院。
无论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还是年过百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这就是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7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937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3602例。针对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建立多学科会诊制,通过多学科“一人一策”让患者的新冠肺炎救治和基础性疾病救治得到很好的兼顾和平衡。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
病房里的争分夺秒、决不放弃,背后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的舍生忘死。初冬时节,走进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陈志海指着广场上一座两层建筑向记者介绍,“这里曾是地坛医院停车场的一部分,疫情来袭时,施工单位仅用26天就改造成可容纳320张病床的感染应急病房。”
“相比其他科室,感染科就像‘特种兵’一样,接手的病种具有突发性,传染性更强、威胁更大。”陈志海坦言,“疫情初期,即使像我一样经历过SARS考验的医护人员对新冠肺炎也是知之甚少。面对未知,我们不能恐惧,要在危难时刻敢于站出来。”
集体查房、分析病情、研讨方案、进行诊疗,从科室收治第一例患者起,陈志海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岗位上工作12个小时甚至更长,在治疗新冠肺炎重型患者时,他们更是一刻不离。一天下来,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后,他们脸上的勒痕清晰可见。
“这就是特种兵的印记。”陈志海调侃道,“作为一名党员和医生,无论有什么样的困难,只要能救治患者,我们随时准备着牺牲一切。”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出示北京健康宝、扫码测温、酒精消毒、佩戴好口罩”,严格执行的防疫政策和社区墙上的防疫小贴士令人安心。
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华里社区调研指导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安华里社区党委书记侯兵依然激动不已,“总书记亲自到现场关心、慰问我们的工作,这让我们备受鼓舞、信心大增,更感到责任重大。”
22栋居民楼、2214户居民、15家物业、83家社会单位,这0.6平方公里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侯兵已经走过无数次。“我们建立起了一张动态排查网,每天挂图作战,实时动态更新。”侯兵介绍,“一天最多接到了近百人的排查任务,我们十几个人打了300多个电话、发了上千条微信消息、6层的楼来来回回走了10余次,确保不缺漏任何一个可疑点。轮流值班随时待命,让居民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安排,风险降到最低。”
采访结束后,侯兵一刻不停地赶往下一个会场,她要为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测试赛做好保障。随着冬奥会100天倒计时钟声的敲响,各类赛事组织工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离赛事场馆不远的安华里社区承担着重要的疫情防控任务,“我们将精益求精,坚决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冬奥保障任务圆满完成。”侯兵坚定地说。
游客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 。陈晓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