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社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要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新时代 新指南

把队伍建强 让干部过硬

以最严格的约束和监督为建设纪检监察铁军提供有力保证

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 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看家本领”

特别关注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聚焦“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

更好发挥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

坚持自我革命 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坚持人民至上根本政治立场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永葆斗争精神 增强斗争本领

学习党史 跟着总书记学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抗洪精神

把抗洪精神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扬新时代清风正气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伟大抗疫精神

从伟大抗疫精神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力量

专稿

“中国主张”推动反腐败国际合作迈上新征程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严从实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

以系统思维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铁军

“小册子”撬动规范化

“加”出监督合力来

联动协作铸就履职“撒手锏”

铁的纪律锻造“打铁人”

夯实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基础

正风深一度

晒一晒“象牙塔”里的那些官僚主义

学术研究

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书记说纪

用心做好谈心谈话

一次集体谈话让干部悬崖勒马

一次政治监督谈话把责任压紧压实

一次谈心谈话为干部卸下包袱

实招集萃

浙江省纪委监委驻省民政厅纪检监察组 将问题导向贯穿以案促改工作始终

重庆万州区强化系统思维构建监督闭环

河南驻马店市压实责任提升整改质效

一得之见

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赶考新征程

增强“三不”一体推进的行动自觉

以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应具备四种思维

纪律作风故事 新时代新篇章

编者按

“生态重构”焕新颜

小微信实现大监督

“辣味”谈话助推责任落实

广角

图片新闻

地方动态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泉州 涨海声中廉乃兴

监察史话

从皇权与士族的竞合看西晋监察制度及其实践

评论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泉州 涨海声中廉乃兴
丁毓玲 薄鲁晖
首页
1

作为国内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2013年获得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殊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宝贵的“晋江经验”,并指出这一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在“晋江经验”引领下,泉州连续20年领跑全省GDP,被誉为民营经济的乐园。中国泉州,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的蜕变发展进程,不仅伴随着亘古不息的涨海涛声,更一次次验证着“有廉乃兴”的因果必然。

泉州黄金海岸风光

向海而生  文化宝库

位于东南沿海的泉州,古称“刺桐”,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泉州开发于周秦两汉,唐景云二年改名泉州。10世纪到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也是著名侨乡,分布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950多万,数量在全国设区市重点侨乡中位居第一。

泉州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址为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在这一世遗项目中,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府文庙、洛阳桥、石湖码头、德化窑址等22处遗产点,在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包括爱民思想、廉洁文化等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着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繁盛背后的社会治理逻辑。

回望千年,泉州的历史扉页上镌刻着历代先贤达者开拓创新、爱拼敢赢、廉政为民的精神——在唐末,泉州刺史王审、王延彬父子大刀阔斧、励精图治,一改泉州当时蛮荒落后之风貌,与中原文明接壤;在五代,体恤民瘼的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专以勤俭养民为务”,把节省的费用用于改善百姓的生计;在宋元,真德秀、汪大猷、蔡襄、赵令衿、邹应龙、王十朋等一批主政泉州的官员,在扫除贪佞、革弊兴利、痛绳势豪的同时,在造桥铺路完善民生建设,以及打击盗匪维护社会治安上赓续不辍。在明清,庄际昌、俞大猷、李廷机、李贽、施世纶、陈庆镛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与思想家,更是倾其一生践行廉洁思想,将家国情怀融入个体命运的奋斗之中。

同时,深厚的廉洁文化也使得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官员,将廉政之风带到了每一处任职地。如明代泉州人李恺,早年出任广东番禺县令时,兼管通商口岸,这无疑是当时整个国家“最肥”的几个岗位之一。李恺上任后力推廉政,革除弊疾,简化对商贾的验货课税手续,最大程度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做到了“不封舶、不抽盘,责令自报其数而验之,严禁人役,毋得骚扰”。对此,外商们非常感激他,自发筹集了千金相赠,但李恺坚决不收。最终,外商们共同决定,用这笔“感谢费”在东莞建坊挂匾、筑亭立碑,名之以“却金亭”,即“却金不受”之意,以纪念李恺的廉政义举。

蔡襄祠   肖新文/摄

勤廉合乐  义利并举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世遗系列遗产之一。这座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由“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造。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泉州这样一座海湾型城市则是“要致富,先修桥”。洛阳江原有渡口摆渡以济行人,名为“万安渡”。此处水流湍急,涉渡艰险,但受时代造桥技术水平的限制,搭建一座超长的跨海大桥,难若登天,泉州官方、百姓耗费漫长时间和大量钱财屡次尝试建桥仍无法建成,泉州百姓为谋生计只能被迫涉险渡湾。蔡襄曾无数次凝望着眼前那片风急浪涌的海湾,看着“沉舟被溺,死者无算”的残酷现实,下定决心要让天堑变通途。早在决定建造万安桥之前,蔡襄强忍丧妻之痛,已经在泉州完成了除陋习、教民众、肃吏治的“三大工程”,他坚信只要一心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钢筋,就开山采石架桥;没有水泥,就在桥墩上种牡蛎粘合;没有资金,带头自掏腰包往里捐。老百姓被蔡襄感动了,于是,从“太守要造桥”到“我们要造桥”,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参与其中。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历时达六年,万安桥通了!在《万安桥记》碑文中,蔡襄用“合乐”二字来做建桥工作总结。合乐者,合众人之乐,合百姓之乐。虽越千年,“合乐”二字与“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却有着无比震撼人心的历史共鸣!

泉州世遗另一处遗产点顺济桥遗址,也有着与洛阳桥相似的故事。此处过往商旅行人均济以舟渡,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南宋嘉定四年,泉州知府邹应龙主持修建顺济桥,长一百五十余丈,宽一丈四尺,计三十一墩,两翼作扶栏,大大方便了人们行旅。

除了道路、桥梁这样的基础建设完善外,古代泉州能形成“梯航万国、蕃舶辐辏”的盛况,良好的营商环境更是硬指标。位于泉州古城内的世遗系列遗产之一的市舶司遗址,见证了古代泉州开放宽松的市舶政策,公平规范的交易法则以及廉洁自律的执政队伍,也正因如此,刺桐港才能吸引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贾。

随着经济的发展,巨额的利润无疑会勾起一部分人的贪欲。一些胥吏甚至勾结豪强甚至海盗,压榨勒索往来商贾。时任泉州太守真德秀对此深恶痛绝,并决心铁腕反腐。在任期间,他罢和买、禁重征、惩贪吏,同时礼遇各国商贾,主动帮助他们合法营商。此外,他还倡导同僚们“修冰蘖之规、厉玉雪之操”,坚持修身立德,勉励大家为官为吏都要体恤百姓,恪守官德,宁可“身代其苦”,也不能“加之于民丝毫”。在真德秀的规范治理下,泉州被誉为“最佳商业友好城市”,屹立于世界东方。

泉州开元寺

爱民惜民  德厚流光

“爱民者,民爱之;惜民者,民惜之。”纵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行走在如今的泉州,人们仍能找到许多百姓们为纪念爱民惜民的清官廉吏自发建造、并一代代细心呵护至今的历史遗存,其中以祠堂与碑匾最为典型。

泉州惠安县西郊的科山上,有一座以“报德”为名的祠堂。这座距今400多年的祠堂,建成之时乃是一座“生祠”,即供奉活人的祠堂。人活着就能得到供奉,看似荒诞不经的背后,寄托着百姓们深深的爱戴之情。在报德祠里,供奉的是明代官员刘会。明万历年间,福建沿海倭寇四起,人口锐减、民不聊生。但当时的省府却以平倭需要军饷为名,追缴田赋。仅惠安一地,就要百姓补缴近二万两白银。刘会当时奉旨巡按广东途经惠安,在了解到民众疾苦后,他挺身而出,入衙署据理力争,最终减免了这一额外课税。这座生祠,正是百姓们出于感念,在之后的丰年里自发修造的。

同样在生前就享有“入祠受供”的,还有泉州清代官员施世纶。一部《施公案》,让施世纶成为了与包公、狄公齐名的“施青天”。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的爱民情怀与廉洁品格,从《清史稿》中的一小段记载就能窥见:施世纶任江宁知府时,其父病故,按礼制他必须离职三年,回家丁忧守孝。临行,上万名百姓前来恳请他留下,但他还是坚持回家守孝。民众于是每人自捐一文钱,在府衙门前建亭怀念,取名“一文亭”。老百姓说:“施大人为民父母,却不滥取民一文,我等自捐一文建一文亭,要永远记住这个清官!”就连康熙帝也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深知施世纶为官廉洁,将钱粮这类事交给他最合适”。在泉州晋江的施氏大宗祠中,排在正堂最前的牌匾,是百姓与族人们为纪念施世纶而高悬的清官匾。可见,“清廉”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除了“入祠受供”以外,以人来命名城市的街巷,也是百姓们表达爱戴与敬意的方式。在泉州的西街,有一名为“贤相里”的古巷,其得名于明代大学士李廷机。李廷机一生清廉至极,常将家财捐助给贫苦穷人。在内阁任职时,有学生向其请教为官之道,李廷机说:“当官三事,清、慎、勤,清居首。”并反复告诫,当官不能想着明哲保身、想着为家族牟利、想着有高官厚禄、想着要荫蔽子孙,除安分拿自己该拿的俸禄,干好本职工作外,其他啥也别折腾。

李廷机告老还乡后,更是将毕生积蓄用来购置“义田”,以租谷收入来救济贫病交加的乡民百姓。以至于在其死后,连棺木都是他的学生自发筹钱购买的。爱民惜民到“棺材本”都毫无保留,李廷机的事迹成为一代代泉州人教育孩子“学做人”时必讲的经典范本。

“站着像东西塔、躺下是洛阳桥”,这是每个泉州人心底的座右铭。正直如塔,刚毅不阿;担当如桥,负重蜿蜒。而泉州的母亲山,恰巧又名“清源山”,正本方能清源。泉州,这座古城,清廉正直、拼搏担当的历史品性,早已以山勒名、以海为誓。州南有海浩无穷,在新时代的澎湃巨浪中,泉州正以拼搏为桨、以廉政为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舵,乘风破浪驶向浩瀚璀璨的梦想之洋。(作者:福建省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泉州晚报社总编室副主任兼评论部主任

以“犭贪”为戒  安守清廉

庄志阳

 

在泉州西街有一面照壁,壁上有一只身披铜钱甲、脚踩八宝、怒目圆睁的怪兽,活脱脱一副野心勃勃、欲求不满的样子。古人称其为“犭贪”(读tān,音同“贪”),石壁也由此得名“戒贪壁”。

古代的官宦人家常常会在堂前门后的照壁上绘上“犭贪”,以此来警示自己和族人戒除贪念,清正为官。在山东曲阜孔府院内的照壁上就绘有一副《戒贪图》。在泉州安溪县的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故居前,亦有一座“犭贪”雕像,首部与身体是断开的,李光地把断首的“犭贪”摆在门口,以告诫后裔:为官若贪,便会“掉脑袋”“身首分离”。

与许多官宦人家为告诫自身和后代,在家里摆设“犭贪”有所不同的是,泉州的“戒贪壁”却为民间捐赠所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活动,是民间对清廉政治的诉求。

“犭贪”与贪同音,‘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虽都近乎一笔之差,却天壤之别,莫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泉州戒贪壁前,细细品味,不禁感慨古人先贤之教导智慧:“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也给广大党员干部带来启示,唯有修身正己、清廉自守,树好家风,方能得人生幸福真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