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北京城市辉煌依旧;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北京文化历久弥新。作为多个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廉政故事、涌现出众多清廉人物,形成了独特的廉洁文化。
北京国子监
浩然之气 千秋凛然
老北京有句俗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意思是说胡同太多,数也数不清。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古迹傲然屹立。位于东城区的“三祠”官德教育基地,包括文天祥祠、于谦祠和袁崇焕祠,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心系家国、不畏牺牲的内在禀赋。
府学胡同63号,一座面积近60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这是始建于明洪武九年的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其旧址为文天祥被囚于元大都(今北京)时的土牢。
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甚至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都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说完,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生前,他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死生安足论。”
文天祥忠贞爱国的精神随着《正气歌》的广泛流传,凝聚成浩然正气,滋养着首善之区。
在东长安街南侧的西裱褙胡同23号,曾住过明代的“纪检监察干部”于谦,这座四合院的学名叫“于忠肃公祠”,俗称“北京于谦祠”。
于谦祠第一展厅内景 王慧梅/摄
于谦24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了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他身居高位,但仍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宦官王振专权,官僚作威作福。一时间,朝局混乱。于谦看不惯王振擅权,从不逢迎。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地方官要进京朝见皇帝办事,必须得先贿赂朝中权贵。于谦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京城权贵。于谦听后,非常生气。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两袖清风!这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公元1449年,明英宗被太监王振怂恿率领大军“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骑兵活捉,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铁骑一路南下兵临北京城,大明王朝命悬一线。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明景泰帝继位,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站出来主持大局,力主死守北京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后景泰帝病重,英宗复辟,他以“谋逆罪”将于谦杀害。抄家的时候,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但打开来看,只有皇上赏赐蟒袍、剑器,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从此便有了“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的名联,赞扬了于谦生平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也有了乾隆御书的“丹心抗节”匾额,昭示了于谦的一片忠心。
在于谦祠东南方向三公里处,是“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的明末廉吏袁崇焕之祠堂。他曾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崇祯二年,袁崇焕率兵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却以“擅杀岛帅”“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袁崇焕死后,袁家遭到抄家没产,户部将这些财产全部估价,发现一共不过千余两,仅相当于从二品官员两年的岁俸。《明史》评述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毛泽东称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人物”。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但文天祥浩然正气以身殉志、于谦两袖清风勇担重任、袁崇焕清廉为官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却如同种子般在京华大地生根发芽,芳香四溢。
星星之火 百年流光
北京五四大街29号,红色思想在这里萌芽。
这座红色砖墙、红色窗棂的北大老校舍,经常被称为红楼、北大红楼或沙滩红楼的著名建筑,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繁华的街边。如今,依托该旧址,这里建成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为供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党史学习的市级廉政教育基地。
北大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五四运动中,这里更是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陈独秀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北大红楼的展陈,展示了李大钊等在学术、文化、革命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参观者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与新文化运动的先贤相逢,与“南陈北李”相知,与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进程共进,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以此明志。位于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讲述着他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活动,传颂着他崇廉尚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同时代的人曾这样形容他: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杉,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终第一个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
像李大钊一样牺牲或安葬在北京的仁人志士还有很多。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北京市全面从严治党政德教育基地,是国内目前最著名、规格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安葬着众多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革命烈士、国际友人,是民族精神与国家荣誉的象征之地,红色资源数量最集中、最丰富、最有典型性。
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长眠于此。1927年11月王荷波由于叛徒出卖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临刑前唯一遗嘱就是子女世世代代跟共产党走,千万别走与自己相反的路。
北平和平解放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决定对王荷波等烈士的遗骸重新安葬。经多方探查,人们在安定门外的杂草丛中收殓了烈士的忠骨。1949年12月11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移葬仪式,周恩来总理亲临主祭。
革命先贤的英雄事迹好似永不磨灭的火种,燃烧至今。
廉洁之风 万世永传
泛黄的信笺,用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等写就的手稿,有的字体灵动飘逸,有的娟秀端庄,有的刚劲有力,有的朴拙潦草……走进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就走进了一段段书信的流金岁月。
千余封家书手稿,几百幅老照片,日记、手札、票据,勾勒出中国传统家书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也串联起明末清初至21世纪,一个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温情记忆。这其中,不乏一封封红色家书。这些家书的作者有的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鲜血把家书染红,为我们的党旗、国旗和军旗增添了颜色;有的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发展贡献力量。由于这些家书质朴动人、真实可感,记载了当时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心声,成为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政教育的生动素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北京市纪委监委继续拓展全市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新增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等3家市级廉政教育基地,与原有28家基地一起,形成了“4+N”廉政教育集群。
宋庆龄故居中用旧毛线编织的毛腿裤,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中萧克将军租用群众的旧木箱,李大钊故居中的手工军棋、旧风琴和月薪表……一件件珍贵的物品,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沧桑而不改的初心,体现着首都红色资源中丰富的勤廉基因。2021年再版的《北京廉政教育地图》系统生动展现了31家市级廉政教育基地,涵盖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党史教育、古代官德教育、传统家风教育等多个维度,通过深入挖掘首都红色资源,为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廉政教育提供保障,促进全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崇德尚廉氛围不断增强。
北京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表达,立足北京特色,深入挖掘城市蕴含的廉政基因,从思想源头抓起,不断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营造不想腐的思想自觉,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助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廉洁之风吹遍首善之区。(作者单位:北京市方志馆;北京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北京市全面从严治党政德教育基地
【链接】歪钟变警钟
在北京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口明代天启年间的“歪钟”,其铸造于明代天启丁卯年,通高170厘米,重452千克。钟钮为蒲牢钮,肩部铸有莲瓣纹一周,钟体成筒状,钟裙部外撇。区域之间铸有铸造年款和“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祝颂吉语。因钟体上铸有“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虔铸”的铭文,也被称为“明魏忠贤铜钟”。一件古代铸钟工艺“意外”产出的“残次品”因何产生并被保存至今?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歪钟”变“警钟”的传说。
相传,魏忠贤到西山游玩时,发现了嘉靖年间大太监赵政所建的摩诃庵中悬挂着一口大钟,质地纯良,钟声悠远。羡慕之余,下令内织染局的掌印太监齐良臣为自己铸造一口大铜钟。钟铸成后魏忠贤就命人将它挂在东华门外,然后每天在宫中侧耳听钟声。可是,这口大钟的声音却无法与摩诃庵钟媲美。
明天启七年秋八月,皇帝朱由校驾崩,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崇祯皇帝素知魏忠贤的罪行,在经过近一年的论罪、打压之后,魏忠贤终被崇祯皇帝正法。人们本欲毁去那口魏忠贤铸造的钟,却因有“铸钟如做人”的说法而将这口钟保存了下来。从此,将它作为一口警钟用以警示后人,做人要“堂堂正正”。
经研究人员检测,发现“明魏忠贤铜钟”之所以是歪的,是因为铸钟时内外范套合时发生偏移,导致钟壁一面薄、一面厚,钟纽在铸接时又没能保持在钟体上方的正中位置,所以这口钟不仅形体“歪”,而且钟声也不如其他古钟优美动听。◆
【链接】传牌稿:抵制腐败风气的“宣言书”
清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55 岁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奉命赴广东查禁鸦片,引起全国瞩目。这天,正是他从京城启程的日子。一向清正的林则徐深知官场的腐败风气,他思索良久,决定在临行前正式启用钦差大臣官印,向此行第一站——良乡县,提前发出一道公文《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以下简称“传牌稿”)。
所谓“传牌”,类似于今天的“通知”,就是上级官员向下属发布命令或作出指示的一种下行公文。林则徐把它称作“传牌稿”,还有文章急就而成的意思,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件公文重要、紧急的程度。传牌稿只有短短400余字,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具体,从轻车简从、自费交通、简朴用餐、严管随从、不搞攀比、关心基层、执行期限、严厉问责等方面为公务出行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这些纪律要求,既规范了食、住、行等细节标准,又划定了随行人员的行为“红线”,更是一篇遏制当时官场迎来送往、奢靡浪费等陈腐习气的廉政“宣言书”。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传牌稿中的话不是说说而已,林则徐从第一站良乡开始,就以身作则,贯彻落实各项“纪律”。从林则徐日记中可知,他抵达良乡的当晚,入住清代京师第二大书院——卓秀书院。良乡县严格按照传牌稿的要求进行接待,没有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只安排两名县衙官吏在门口引导入住,饭菜也很简单。实际上,林则徐这么做也是用心良苦:一则卓秀书院位于县城东门外,可不打扰城中百姓生活;二则可与书院学子交流,便于开展调研,了解当地风土民情以及百姓对禁烟的看法;三则良乡是出京首邑,历来差役浩繁、供役甚多。明代良乡县令樊巍就曾诉苦说“寄语四方宦游客,选官切莫选良乡”,意思是良乡县人力疲惫、财力欠缺,奉劝想搜刮钱财的官员就不要到这里来了。而林则徐明确将住宿地选在良乡,就是用实际行动表明廉洁奉公的立场和决心。(北京市纪委监委 杨齐)
卓秀书院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