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1年第18期

社论

练内功提修养 争做栋梁之才

要闻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赵乐际同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检查委员会主任陈锦绣举行视频会见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刻把握伟大号召的丰富内涵

响应伟大号召 当好党和人民的卫士战士

聚焦主责主业 把伟大号召转化为实际行动

以高度政治自觉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

学习党史 跟着总书记学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大别山精神历久弥新

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伟大力量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福建:推进新时代巡视工作提质增效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巡视巡察工作

福建省巡视巡察“三级联动”迸发“溢出效应”

莆田市强化政治监督守护好“母亲河”

三明市做实交叉巡察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

厦门市巡察护航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经营

名城话廉

北京:京华清风吹送 首善正气升腾

正风反腐在身边

云南保山“乔老爷”的穷途末路

推动“打伞破网”长效常治

四川遂宁专项治理职业技能培训乱象

纪律作风故事 新时代新篇章

浙江省义乌市:“室组地”协作彻查违规审批背后问题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智慧监督云平台助推公租房审核管理规范化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久拖不决的扰民噪音消停了 

图说纪事

海岛上的民生“快递员”

实证纪法

如何准确把握《党纪处分条例》中规定的不重视家风建设行为

如何准确把握主动投案、主动交代等宽大处理情节

如何准确界定和处置违纪违法财物

动漫视频 贪官被查后违纪违法财物去哪儿了

书记说纪

打通堵点引“凤”来

案语

新任职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系列报道·之一

上位即贪的公安局长

一个清代知县的两月仕途

一得之见

以扎实工作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清廉家风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广角

图片新闻

地方动态

一线镜头 

明德风苑

金一南 抗战胜利是民族觉醒的伟大胜利

实招集萃

江西上饶市 “三务”公开向群众交出“明白账”等

评论

加强对新提拔干部的监督 

北京:京华清风吹送 首善正气升腾
陈明 黄媛媛
首页
1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北京城市辉煌依旧;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北京文化历久弥新。作为多个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廉政故事、涌现出众多清廉人物,形成了独特的廉洁文化。

北京国子监

浩然之气  千秋凛然

老北京有句俗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意思是说胡同太多,数也数不清。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古迹傲然屹立。位于东城区的“三祠”官德教育基地,包括文天祥祠、于谦祠和袁崇焕祠,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心系家国、不畏牺牲的内在禀赋。

府学胡同63号,一座面积近60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这是始建于明洪武九年的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其旧址为文天祥被囚于元大都(今北京)时的土牢。

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甚至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都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说完,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生前,他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死生安足论。”

文天祥忠贞爱国的精神随着《正气歌》的广泛流传,凝聚成浩然正气,滋养着首善之区。

在东长安街南侧的西裱褙胡同23号,曾住过明代的“纪检监察干部”于谦,这座四合院的学名叫“于忠肃公祠”,俗称“北京于谦祠”。

于谦祠第一展厅内景   王慧梅/摄

 

于谦24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了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提拔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他身居高位,但仍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宦官王振专权,官僚作威作福。一时间,朝局混乱。于谦看不惯王振擅权,从不逢迎。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地方官要进京朝见皇帝办事,必须得先贿赂朝中权贵。于谦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京城权贵。于谦听后,非常生气。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两袖清风!这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公元1449年,明英宗被太监王振怂恿率领大军“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骑兵活捉,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铁骑一路南下兵临北京城,大明王朝命悬一线。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明景泰帝继位,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站出来主持大局,力主死守北京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后景泰帝病重,英宗复辟,他以“谋逆罪”将于谦杀害。抄家的时候,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但打开来看,只有皇上赏赐蟒袍、剑器,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从此便有了“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的名联,赞扬了于谦生平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也有了乾隆御书的“丹心抗节”匾额,昭示了于谦的一片忠心。

在于谦祠东南方向三公里处,是“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的明末廉吏袁崇焕之祠堂。他曾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崇祯二年,袁崇焕率兵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却以“擅杀岛帅”“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袁崇焕死后,袁家遭到抄家没产,户部将这些财产全部估价,发现一共不过千余两,仅相当于从二品官员两年的岁俸。《明史》评述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毛泽东称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人物”。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但文天祥浩然正气以身殉志、于谦两袖清风勇担重任、袁崇焕清廉为官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却如同种子般在京华大地生根发芽,芳香四溢。

星星之火  百年流光

北京五四大街29号,红色思想在这里萌芽。

这座红色砖墙、红色窗棂的北大老校舍,经常被称为红楼、北大红楼或沙滩红楼的著名建筑,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繁华的街边。如今,依托该旧址,这里建成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为供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党史学习的市级廉政教育基地。

北大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五四运动中,这里更是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陈独秀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北大红楼的展陈,展示了李大钊等在学术、文化、革命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参观者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与新文化运动的先贤相逢,与“南陈北李”相知,与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进程共进,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以此明志。位于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讲述着他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活动,传颂着他崇廉尚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同时代的人曾这样形容他: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杉,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终第一个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

像李大钊一样牺牲或安葬在北京的仁人志士还有很多。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北京市全面从严治党政德教育基地,是国内目前最著名、规格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安葬着众多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革命烈士、国际友人,是民族精神与国家荣誉的象征之地,红色资源数量最集中、最丰富、最有典型性。

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长眠于此。1927年11月王荷波由于叛徒出卖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临刑前唯一遗嘱就是子女世世代代跟共产党走,千万别走与自己相反的路。

北平和平解放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决定对王荷波等烈士的遗骸重新安葬。经多方探查,人们在安定门外的杂草丛中收殓了烈士的忠骨。1949年12月11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移葬仪式,周恩来总理亲临主祭。

革命先贤的英雄事迹好似永不磨灭的火种,燃烧至今。

廉洁之风  万世永传

泛黄的信笺,用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等写就的手稿,有的字体灵动飘逸,有的娟秀端庄,有的刚劲有力,有的朴拙潦草……走进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就走进了一段段书信的流金岁月。

千余封家书手稿,几百幅老照片,日记、手札、票据,勾勒出中国传统家书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也串联起明末清初至21世纪,一个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温情记忆。这其中,不乏一封封红色家书。这些家书的作者有的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鲜血把家书染红,为我们的党旗、国旗和军旗增添了颜色;有的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发展贡献力量。由于这些家书质朴动人、真实可感,记载了当时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心声,成为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政教育的生动素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北京市纪委监委继续拓展全市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新增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等3家市级廉政教育基地,与原有28家基地一起,形成了“4+N”廉政教育集群。

宋庆龄故居中用旧毛线编织的毛腿裤,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中萧克将军租用群众的旧木箱,李大钊故居中的手工军棋、旧风琴和月薪表……一件件珍贵的物品,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沧桑而不改的初心,体现着首都红色资源中丰富的勤廉基因。2021年再版的《北京廉政教育地图》系统生动展现了31家市级廉政教育基地,涵盖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党史教育、古代官德教育、传统家风教育等多个维度,通过深入挖掘首都红色资源,为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廉政教育提供保障,促进全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崇德尚廉氛围不断增强。

北京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表达,立足北京特色,深入挖掘城市蕴含的廉政基因,从思想源头抓起,不断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营造不想腐的思想自觉,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助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廉洁之风吹遍首善之区。(作者单位:北京市方志馆;北京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北京市全面从严治党政德教育基地

 

【链接】歪钟变警钟

在北京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口明代天启年间的“歪钟”,其铸造于明代天启丁卯年,通高170厘米,重452千克。钟钮为蒲牢钮,肩部铸有莲瓣纹一周,钟体成筒状,钟裙部外撇。区域之间铸有铸造年款和“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祝颂吉语。因钟体上铸有“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虔铸”的铭文,也被称为“明魏忠贤铜钟”。一件古代铸钟工艺“意外”产出的“残次品”因何产生并被保存至今?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歪钟”变“警钟”的传说。

相传,魏忠贤到西山游玩时,发现了嘉靖年间大太监赵政所建的摩诃庵中悬挂着一口大钟,质地纯良,钟声悠远。羡慕之余,下令内织染局的掌印太监齐良臣为自己铸造一口大铜钟。钟铸成后魏忠贤就命人将它挂在东华门外,然后每天在宫中侧耳听钟声。可是,这口大钟的声音却无法与摩诃庵钟媲美。

明天启七年秋八月,皇帝朱由校驾崩,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崇祯皇帝素知魏忠贤的罪行,在经过近一年的论罪、打压之后,魏忠贤终被崇祯皇帝正法。人们本欲毁去那口魏忠贤铸造的钟,却因有“铸钟如做人”的说法而将这口钟保存了下来。从此,将它作为一口警钟用以警示后人,做人要“堂堂正正”。

经研究人员检测,发“明魏忠贤铜钟之所以是歪的,是因为铸钟时内外范套合时发生偏移导致钟壁一面薄一面厚钟纽在铸接时又没能保持在钟体上方的正中位置所以这口钟不仅形“歪”而且钟声也不如其他古钟优美动听。

 

【链接】传牌稿:抵制腐败风气的“宣言书”

清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55 岁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奉命赴广东查禁鸦片,引起全国瞩目。这天,正是他从京城启程的日子。一向清正的林则徐深知官场的腐败风气,他思索良久,决定在临行前正式启用钦差大臣官印,向此行第一站——良乡县,提前发出一道公文《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以下简称“传牌稿”)。

所谓“传牌”,类似于今天的“通知”,就是上级官员向下属发布命令或作出指示的一种下行公文。林则徐把它称作“传牌稿”,还有文章急就而成的意思,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件公文重要、紧急的程度。传牌稿只有短短400余字,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具体,从轻车简从、自费交通、简朴用餐、严管随从、不搞攀比、关心基层、执行期限、严厉问责等方面为公务出行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这些纪律要求,既规范了食、住、行等细节标准,又划定了随行人员的行为“红线”,更是一篇遏制当时官场迎来送往、奢靡浪费等陈腐习气的廉政“宣言书”。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传牌稿中的话不是说说而已,林则徐从第一站良乡开始,就以身作则,贯彻落实各项“纪律”。从林则徐日记中可知,他抵达良乡的当晚,入住清代京师第二大书院——卓秀书院。良乡县严格按照传牌稿的要求进行接待,没有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只安排两名县衙官吏在门口引导入住,饭菜也很简单。实际上,林则徐这么做也是用心良苦:一则卓秀书院位于县城东门外,可不打扰城中百姓生活;二则可与书院学子交流,便于开展调研,了解当地风土民情以及百姓对禁烟的看法;三则良乡是出京首邑,历来差役浩繁、供役甚多。明代良乡县令樊巍就曾诉苦说“寄语四方宦游客,选官切莫选良乡”,意思是良乡县人力疲惫、财力欠缺,奉劝想搜刮钱财的官员就不要到这里来了。而林则徐明确将住宿地选在良乡,就是用实际行动表明廉洁奉公的立场和决心。(北京市纪委监委   杨齐)

卓秀书院复原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