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1年第18期

社论

练内功提修养 争做栋梁之才

要闻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赵乐际同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检查委员会主任陈锦绣举行视频会见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刻把握伟大号召的丰富内涵

响应伟大号召 当好党和人民的卫士战士

聚焦主责主业 把伟大号召转化为实际行动

以高度政治自觉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

学习党史 跟着总书记学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大别山精神历久弥新

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伟大力量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福建:推进新时代巡视工作提质增效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巡视巡察工作

福建省巡视巡察“三级联动”迸发“溢出效应”

莆田市强化政治监督守护好“母亲河”

三明市做实交叉巡察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

厦门市巡察护航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经营

名城话廉

北京:京华清风吹送 首善正气升腾

正风反腐在身边

云南保山“乔老爷”的穷途末路

推动“打伞破网”长效常治

四川遂宁专项治理职业技能培训乱象

纪律作风故事 新时代新篇章

浙江省义乌市:“室组地”协作彻查违规审批背后问题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智慧监督云平台助推公租房审核管理规范化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久拖不决的扰民噪音消停了 

图说纪事

海岛上的民生“快递员”

实证纪法

如何准确把握《党纪处分条例》中规定的不重视家风建设行为

如何准确把握主动投案、主动交代等宽大处理情节

如何准确界定和处置违纪违法财物

动漫视频 贪官被查后违纪违法财物去哪儿了

书记说纪

打通堵点引“凤”来

案语

新任职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系列报道·之一

上位即贪的公安局长

一个清代知县的两月仕途

一得之见

以扎实工作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清廉家风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广角

图片新闻

地方动态

一线镜头 

明德风苑

金一南 抗战胜利是民族觉醒的伟大胜利

实招集萃

江西上饶市 “三务”公开向群众交出“明白账”等

评论

加强对新提拔干部的监督 

伟大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汤涛
首页
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在那个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面对极其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对这一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深刻阐述。2014年9月3日,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此后,他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等重要场合多次论及抗战精神,强调“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指明了方向。

  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抗战爆发后,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筑成共御外敌的坚固长城,汇聚起气势磅礴的伟大力量。无数热血男儿,别妻离子奔赴战场;无数爱国妇女,巾帼不让须眉,“甘将热血沃中华”。据1940年统计,当时仅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就有200余万妇女参加自卫军和民兵,参与承担起放哨巡逻、掩护群众,直至直接对敌作战等各项艰巨任务。国难当前,甚至连小学生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当时的一篇报纸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这些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决定国家民族前途的伟大斗争中,共同谱写出一部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今天,我们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迈进,每一名中华儿女都需要积极投身其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传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在血与火的抗日战争中,无数抗战英雄挺身而出,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1941年8月,伪军包围冀中献县东辛庄,抓走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他们对马母威逼利诱、百般折磨,强迫她给儿子写劝降书。但这位英雄母亲大义凛然,严词痛斥道:“我是中国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最终绝食七日,壮烈牺牲。消息传出,抗日军民深感悲愤,也对马母英勇不屈的精神万分感佩。朱德等同志专门致电冀中军区赞道:“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母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回民的光荣,中国妇女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绝不灭亡最具体的例证。”当时,千千万万的中国抗日英烈,无不表现出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牺牲一切之精神。他们的英名事迹,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广泛钦敬。1942年2月,丘吉尔如此感叹道:中国人民独立与可憎之日本侵略者作战四年半之久而使侵略者仍彷徨于战场之上,显示出了“中国人民之奇异实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赓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在异常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始终无所畏惧,奋战到底,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1940年,杨靖宇在濛江西南保安村三道崴子陷入日伪军的重重包围。此时,冰天雪地中孤身与敌周旋五昼夜的他,早已极度虚弱。但是,面对强敌,他激战至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敌人砍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竟没有一颗粮食!这种英勇顽强、百战不屈的英雄气概,令日本侵略者大为震惊。在对日斗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日英烈。1940年,抗日英雄董天知不顾众寡悬殊,率部对敌展开激战,直至全部壮烈牺牲。1943年, 29岁的抗日战士孙晓梅不幸落入敌手,面对严刑拷打, 她历数日本侵略者罪行,最终英勇就义。这些抗日英烈表现出的英勇无畏、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今天,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锐意进取,接续奋斗!

  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在这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高度。这种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来自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来自誓死不做亡国奴的铮铮誓言,来自对国内外形势和敌我实力对比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1938年五六月间,面对“亡国论”“速胜论”错误观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中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深刻揭示了中国经过持久抗战、最后夺取胜利的客观根据,极大振奋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正如有人所感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依据,详细地制定了怎样对一个起初较强大的侵略者进行持久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全民族抗战爆发时,日本侵略者曾一度扬言,中国事变只需要一个月时间即可解决,妄称“中国如同儿童所弄之轻气球,不值一击”。但他们最终发现,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英雄的中华儿女都始终坚信“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更加凝聚起对侵略者抗击到底的空前斗志。而正是凭借这种必胜信念和顽强斗志,中华民族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今天,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必须时刻秉持必胜信念,奋勇搏击,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直至取得胜利!

  不知不觉,抗日战争已经过去76年了。但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伟大的抗战精神却将永远伴随并鼓舞着我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抗战精神正是这一精神谱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抗战胜利为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让我们在伟大抗战精神激励下,继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