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胜利不仅是祖国河山的光复,更是民族精神的重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我们党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铸就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
坐落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一部抗战史,就是一部英雄史。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抗日英雄们奋不顾身,将热血洒在中华大地上。怀着崇敬心情,记者来到狼牙山五壮士事迹发生地——革命老区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回望那段烽火硝烟岁月,感受蕴藏其中的精神力量。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1941年开始,日军对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所在地易县实施毁灭性的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一分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狼牙山周边地区一片烽火狼烟。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葛振林,为掩护主力部队及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将日寇引向绝路,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弹后,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展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此,狼牙山成为了一座英雄的山。
英雄来自人民,人民哺育英雄。抗日战争是一次彻底的民族觉醒,激发起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爱国就是抗日,抗日就是爱国”的思想空前统一,谁浴血奋战、一心抗战,谁就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戴。
兵民是胜利之本。我们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晋察冀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老百姓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军民实现了空前的觉醒、空前的团结。老百姓打心底里把八路军当成自己的队伍,积极主动为八路军提供给养、传递情报、帮助部队保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专题展览中的一幅“晋察冀边区行军小米证”照片,也印证了那段军民团结抗日的历史。当时在晋察冀根据地,由于敌人经常扫荡,每年征集的公粮,并不将它集中起来,而是由边区政府秘密地将粮食分散储存在老百姓家里“坚壁”起来。部队需要粮食时,只要是在根据地范围内,不管是哪个村庄,也不管是白天黑夜,只要找到粮秣主任拿出边区政府粮票,就可以立刻得到所需的粮食。
没有退路、唯有前行,没有妥协、只有斗争。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我们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创造性地开展了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狼牙山往南80公里,便是“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冉庄位于冀中平原,以往多依托山地的游击战,能不能在平原地区开展?事实证明,山不遮人人遮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就是人山,这个山比任何山都更坚实、更可靠。1942年5月开始,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上,日军不仅实施大扫荡,还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对此,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摸索出了地道斗争方法,“化无险可守的平原,为不可攻克的要塞”。有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党的领导,冀中平原地道越挖越快,越挖越好。其中,冉庄地道集中了冀中平原地道的精华,长达16公里,成为主动抗击敌人的战斗地道网,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敢不敢动员人民、武装人民、依靠人民,能不能充分激发蕴含在广大军民中的最深厚伟力,是决定抗日战争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这是历史的经验,更是历史的昭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统一的,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坚持人民至上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也依靠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走过万水千山、战胜艰难险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