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1年第16期

社论

始终不负党和人民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度学习 深入贯彻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方略

学者视点 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化推进有更多的制度性成果和更大的治理成效

延伸阅读 “三不”一体推进的哲学意蕴

学知躬行 持续深化“三不”一体推进 全面提升正风肃纪反腐效能

         自觉站位全局 坚持“三不”一体推进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北京:以“三不”一体推进理念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清廉京韵浸润人心

沈志莉接受审查调查后

把廉洁文化“珍珠”打磨串联成美丽项链

用好家风铺就社会清廉基石

廉洁文化建设助力一体推进“三不”

学习党史

跟着总书记学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伟大长征精神

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走进展览

孕育红色理想 谱写红色序章

党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燕阁观察·形势任务谈

解码9500万党员之“钜”

特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第一批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

贺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案

夏某违规操办其子婚庆事宜案

王某组织公款吃喝并违规接受宴请案

张某退休后违规接受宴请案

兰台论策

提级监督进行时

以紧盯重点事关键人确定提级监督对象

以“级差”强化基层监督实效

以提级监督撬动基层监督合力

发挥“上对下监督”和“面对面监督”的优势

正风反腐在身边

呼和浩特: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翻身仗

精准监督为营商环境优化保驾护航

学培撷英

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反腐败斗争

学术研究

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

广角

图片新闻

地方动态

一线镜头

明德风苑

吴为山:把大写的中国人立在世界上

张丁:家书中的理想信念

一得之见

让好家风弘扬在新时代

最是初心见伟力

评论

大力弘扬英勇斗争精神 

张丁:
家书中的理想信念
本刊记者 宋梁缘
首页
1

红色信笺,纸短情长。近日,记者走进坐落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家书博物馆。该馆现收藏的6万余封家书中,有1万余封是与共产党员有关的红色家书。随着副馆长张丁的介绍,我们透过那些残破发黄的信纸、深深浅浅的笔迹,切身感受其中熠熠生辉的信仰之光。

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家书不仅记录着家人之间的情感传递,也是波澜壮阔革命史的一种折射。“一封封家书,为我们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通过革命年代先辈们的所说所想,可以真切地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张丁说。

“亡国奴的确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等等,实在痛心……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左权将军在193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小学教员姚稚鲁家书中的一句“乱世做人,简直不是人”真实反映了战乱年代普通人的悲惨境遇。

韩雅兰致父母亲的家书

 

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共产党人挺起民族的脊梁,点燃了熊熊报国之心。“儿已认清自己应走的正大的光明的道路……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作一点有意义的事业……”指着一封字迹娟秀的家书,张丁告诉记者,这是女青年韩雅兰于1937年写给父母的信。1936年底,她背着父母,抛弃了原本优越安逸的生活,赴延安抗大学习。为求父母谅解,韩雅兰在信中讲述了自己不告而别的缘由,希望“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韩雅兰的选择是那个时代先进青年的一种潮流。抗战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正如韩雅兰信中所说,在延安“什么话都可讲,很自由很坦白”“物质生活比较外面苦些,但精神方面则比外面快乐得多。”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在这里经过锻造淬炼,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

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一封封家书映照出一代代共产党人用忠诚信仰构筑起的精神长城。夏明翰在给姐姐的家书中写道:“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金方昌身陷日军牢狱仍威武不屈,就义前写下遗书:“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黄继光在致母亲的信中不忘报国志,“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

每每翻起这些家书,张丁都被先烈们舍生忘死的革命豪情震撼:“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无数革命先烈能够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张丁埋在书信堆里,潜心研究家书10余年,并把它作为奋斗一生的事业。

家书中的真情流露

“革命者写家书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其他人看,反映的往往是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张丁说。

每一封家书都流淌着醇厚的真情,带给人温暖和爱。其中,战士许英在1948年辽沈战役前致母亲的家书,让张丁印象格外深刻。

这是一封极富感情又写法特殊的家书。信的开头就是饱含感情的“母亲,我想你!”后面笔触一转,作者转换成母亲的角色,想象着母亲是怎样的思念自己:“十年来,我想着那出门在外远不知天边的山儿,我眼里含满了泪……起初,我还终日不断地悠念着我的儿子,现在十年了,也许他再不会存在于人间了……”紧接着,许英在信中用大段笔墨向母亲述说自己志向的坚定不移,“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他坚信“全国的胜利就在眼前,那时再见吧!”

对家人的留恋、对革命事业的坚守,两种情感在信中交织,让张丁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即与这封家书的保存者、许英的侄子许卓亮取得联系,才知道这封家书的由来。

1948年大东山战斗中,许英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喉咙,壮烈牺牲。当战友在他的衣兜里发现了这封家书,辗转送到盼儿归家的母亲手中时,许英却永远回不来了。如今,信封上的大字仍然潇洒飘逸,肃穆的灯光下,许英年轻、坚毅的面庞在27岁被永远定格。

张丁感慨地说,革命者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妻儿,生与义、家与国,舍弃任何一方都是痛苦的。但正是艰难抉择的背后,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家书就是这种选择的生动体现。

“面对敌人时,赵一曼是多么的英勇无畏,连日军军官都一次次地说她实在不像一位母亲,她表现出的只有男儿般的坚韧。然而对于自己唯一的儿子,赵一曼流露出最柔软的一面,为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职责而愧疚,更为永别爱子而悲痛。哪位母亲愿意抛下自己的孩子呢?”张丁说着不禁湿润了眼眶。忍痛割舍亲情,赵一曼将对儿子的爱融入家国大爱。她在留给儿子的信中深情地说:“儿子,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希望儿子能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这是她最后的心愿。

张丁还向记者介绍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考虑到最先看到遗书的是敌人,赵一曼又拿起笔写了第二封遗书。在这封信中,她伪造丈夫的信息,就是为了迷惑敌人、保护家人和组织的安全。”正因为如此,直到赵一曼牺牲20年后,儿子陈掖贤才得知母亲的真实身份,看到了这封迟到20多年的家书。

从家书中汲取精神力量

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也许很少有人保持写家书的习惯了,但家书所蕴涵的宝贵精神,依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传承红色基因,让后人们学习继承红色精神,是很多家书捐赠者的心愿。胡玉华老人曾将几封丈夫宋云亮于1949年前后写给她的战地家书寄给张丁。这些家书不仅是二人深沉爱情的见证,也是硝烟纷飞年代战士们革命情怀的缩影。

“老伴儿去世后,胡阿姨一直将家书视若珍宝,但她认为,如果把信拿出来,让人们了解背后的故事,将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她觉得非常有意义。”张丁说,家书抵万金,每一封家书都是一份纪念,他只有将家书故事宣传好,才能不辜负所有家书捐赠者的心意。

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近年来,随着家书博物馆被列为市级廉政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走进家书博物馆,从红色家书中感悟精神力量,接受思想洗礼。一位北京市的机关干部在参观后留言,“家书背后的故事,引发了我对大我与小我、信仰与坚守、责任与担当的深沉思考,从而增添砥砺前行的力量。”

百年信仰,青年传承。张丁在收集家书时发现,很多年轻人通过写家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志向,2020年不少暖心的抗疫家书就是“90后”“00后”所写。“在祖国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难道不正是我们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候吗?”“您的儿女都在为人民服务,时刻接受党的命令,即便不能相聚,我相信你们一定感到骄傲!”真情大义、家国情怀洋溢字里行间,让人们看到了理想信念在青年身上的接续传承。

每当此时,张丁觉得特别欣慰, “让家书里的精神代代相传,正是我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