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珍藏着一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刘志丹穿过的大衣。
刘志丹穿过的呢子大衣
大衣是用黄呢面料制作的,里衬为黄市布,衣身内填充棉花,衣襟上有三个扣纽孔,现在仅剩了两枚牛角纽扣。这件大衣,是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在陕甘地区国民党军阀部队中搞兵运工作时得到的。在艰苦的战斗岁月里,刘志丹不仅将它当衣服穿,晚上还常常当被子盖。
1936年2月,为了扩大、巩固西北革命根据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开始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东征。3月下旬,刘志丹奉命率领红二十八军,从陕西神府根据地出发,勇取沙峁头,强攻罗峪口,而后直奔康宁镇,在曹家坡给敌人以重创,打出了红二十八军的威风。
有一天,部队在寒气逼人的夜色中行军。刘志丹发现队伍里有人披着被子,就上前把他拉到一边询问道:“你的衣服哪里去啦?”这位披着被子的战士,就是由他统一指挥的第二十七军第八十一师党委委员、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高维嵩。“我把大衣送给一名刚入伍的战士了,他们还没领到冬装。”高维嵩解释道。
刘志丹当即表扬了他关心爱护战士的做法,并表示将尽快解决大家的冬装问题,随即将自己身上穿的黄呢子大衣披在了只穿了一件单衣的高维嵩身上。高维嵩见刘志丹穿得也不厚实,推辞不要。“你个头大,穿上正合适,留下穿着行军打仗利索方便些。”刘志丹亲切地命令道,并坚持把大衣披在了高维嵩肩上。
从此,这件大衣就陪伴高维嵩征战沙场。革命胜利后,1953年,高维嵩将大衣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1960年的春节,高维嵩带着妻子儿女回到延安。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他看见了那件黄呢子大衣,向孩子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久久不愿离去……
这件大衣很普通,却凝结着革命队伍里官兵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深厚情感,彰显了共产党人先人后己的精神风范。正是这种情感、这种风范,铸成了中国共产党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刘志丹从投身革命起,就把“生而益民、死而谢民”作为夙愿,他关心部属、爱护群众,深受根据地军民的拥护。当敌人来了时,他的部队“拿起枪杆子是红军”;敌人走了,“放下枪杆子就是农民”,乡亲们亲切地称他“老刘”。
延安革命纪念馆航拍
1936年4月,在东征前线,这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刘将军英勇牺牲。刘志丹牺牲的噩耗传出后,毛泽东挥泪写下“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作者:陕西省延安市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