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京西宾馆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
讲话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把目光转向了第一排最右边的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我看到她以后,心里就一阵的感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看到老阿姨和甘祖昌将军一起艰苦奋斗过来,现在仍然在弘扬这种精神,看到她又被选为全国道德模范,我感到很欣慰。就是要把这样一种革命传统精神弘扬下去,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向老阿姨表示致敬!”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位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呼为“老阿姨”的人,就是全国道德模范,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
甘祖昌、龚全珍,一位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被誉为“一心为民的农民将军”;一位扎根山村教育事业,捐资助学,爱心奉献,被誉为“永葆本色的将军夫人”。数十年来,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心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好作风影响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的故事从莲花县走向全国,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书写了近一个世纪的传奇。
龚全珍和孩子们
不言苦累,坚守平凡岗位——
“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不劳而获。”
翻开跨度近半个世纪的龚全珍日记,在娓娓道来的生活细节中,处处熔铸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和赤子情怀。“我做的还很不够”“我能干点什么呢”是日记中最常出现的字眼。
“你们家有学校吗?你们那里的学校缺老师吗?”1957年,在得知甘祖昌要回农村生活时,龚全珍问了丈夫这样两个问题。得到肯定答复后,她毅然跟随丈夫回到了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那一年,她34岁。
“只要有书教,再苦再累我都乐意。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只要是对人民有益就应当全力以赴并且永远不后悔地向前走。”龚全珍在日记中写道。她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克服种种困难,把大半辈子献给了教育事业,用无私的爱点亮了无数平凡的梦想。
在三女儿甘公荣的记忆中,温和而坚定的母亲从不以将军夫人自居,更喜欢别人叫她“龚老师”。近半个世纪教书生涯中,龚全珍以校为家,关心学生胜过关心子女,俨然一位“周末妈妈”。甘公荣笑称,“学生们有什么事妈妈都会立刻解决,有时甚至感觉妈妈是学生们的妈妈,而不是我们的妈妈。”
离休后,龚全珍也没有闲着,“只要还能动,还能讲,就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永不掉队”。她给自己定下规矩,只要走得动,就去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做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报告。对她来说,这是一份“特殊的责任”。数年累积下来,这些报告达到了1000多场。
深受父母的影响,甘家7个子女没人沾过“将军后代”的光。每个孩子从小就开始学干农活,放牛、插秧、拔草,“出工走前面,收工走后面”,还得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
工作后,尽管身处平凡的岗位,但甘家子女个个品行端正、爱岗敬业。甘公荣在县工商银行当储蓄员16年间,经手数亿元人民币,没出过丝毫差错,没从中牟取一点私利。孙女甘红梅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大专毕业后在深圳打工多年,现在萍乡开了一家花店,多次拒绝市里领导为她安排工作,宁可自力更生创业。曾孙女甘迪放弃城市高薪工作,选择回到家乡沿背村当一名普普通通的讲解员,讲述着祖辈的红色故事。“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享清福,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勤恳踏实。”甘公荣说。
不仅如此,二女儿甘仁荣和哥哥妹妹们,都曾在母亲的动员下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而失去了当兵或上学的机会。“父母一直要求我们,别人要的东西我们不要,别人不要的东西我们要,说白了就是只能吃亏。”
正是父母的严格要求,培养了子女自立、自强、向善的品格。在甘祖昌故居二楼,角落里有一间不起眼的屋子。步入其中,悬挂四周的满是甘家子女及后辈所获得的奖状、荣誉证书:女儿甘仁荣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甘公荣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外孙金峰被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外孙女李艺被评为省银监局知识型职工标兵……在言传身教中成长,“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观念早已在子孙后代心中扎下了根,各行业、各领域的一张张荣誉证书,就是对甘祖昌龚全珍精神的最好传承与诠释。
艰苦奋斗,践行勤俭作风——
“我选择了物质生活简陋而精神生活充实的路,而且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底。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
甘祖昌故居位于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桥头,是一栋简单朴素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这是甘祖昌龚全珍一家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
一进门,一个斑驳陈旧的藤条沙发映入眼帘,折射出岁月的痕迹。故居里陈设简单,和普通农家并无二致,甚至更加简陋。但墙上的照片里,夫妻俩和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脸的笑容。
龚全珍在日记里写道,“我选择了物质生活简陋而精神生活充实的路。”从新疆回到莲花后,龚全珍和孩子们5年没有做过新衣服,哥哥姐姐的衣服小了就给弟弟妹妹穿,直到完全穿破没法缝补了,才拿去做袜底等小物件。对于甘家子女来说,上学的时候被同学嘲笑穿着破洞衣服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走过来,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要忘记过去,好的传统和精神一定要传承。”在生活中,龚全珍一直保留着艰苦朴素的习惯,对自己近乎苛责吝啬。她给自己定下规矩:超过三块钱一斤的水果坚决不吃,一百元以上的衣服坚决不穿,被家人无奈地称为“铁算盘”。甘公荣回忆,妈妈曾经把一条穿了20多年的毛裤改成一个椅垫,“实用又美观,她非常高兴”。
住院后,龚全珍拒绝特殊照顾,拒绝使用进口药物,坚持住普通病房、在食堂就餐。“妈妈的脚因为浮肿穿不上鞋子,我给她买了双新的,她生气地质问我旧鞋还没破,为什么要买新的。直到旧鞋实在穿不上,才不得已换上新鞋。”
好传统代代传,龚全珍家人身上都印刻着勤俭节约的烙印。“饭桌上绝不浪费、生活中绝不铺张是每个孩子从小就知道的道理。”外孙金峰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自己吃饭掉饭粒,外婆会捡起来吃掉,“从那以后自己也会很小心,吃饭不浪费”。外孙女李艺从小穿校服长大,不喜欢买零食和裙子,却在1998年抗洪中捐出了自己的所有零用钱,而这件事还是甘仁荣从李艺的老师口中听说的。李艺认为,“这就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没必要让别人知道。”
“爸爸妈妈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产,但我们却得到了比房子和金钱都要宝贵得多的精神财富,是传给后代的无价之宝。”甘公荣说,“每当家里有新生命诞生,都会送他(她)一套父母的书作为礼物,这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走出甘祖昌故居,对面的小广场上,一批来参观的党员干部正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远处,层层叠起的油菜花形成一片金黄色花海,与故居相映成趣,闪耀着夺人的光芒。
甘祖昌、龚全珍夫妇
心系群众,彰显初心本色——
“人民给了我们崇高的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的幸福富裕贡献一点儿微薄之力。”
谈起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三女儿甘公荣回忆,龚全珍的反应是“惭愧”。“妈妈说,她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和其他道德模范相比,她还做得很差。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教育子孙后代,跟她一起去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把甘祖昌精神在子孙后代中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种精神,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龚全珍的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生活中“吝啬抠门”,可帮助起别人来却慷慨大方。她是莲花有名的热心奶奶,多年来坚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捐助的钱物、帮助过的人已无法计算。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她把一笔笔特殊党费上交组织。她在日记中写道,“工资是国家给的,除了基本生活费用外,就要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马上开学了,你回去看看有没有学生需要帮助,不能让孩子们上不了学……”如今,98岁高龄的龚全珍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亲自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了,但病床上的她也时刻心系着困难学生。正月十五一过,她就叮嘱甘公荣去挨家挨户看看孩子们,直到女儿把看望、帮助情况告诉她后才能安心。
“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甘公荣始终牢记着母亲的话。每次走访,她都会仔仔细细询问困难群众的生活近况。“最近身体怎么样?还缺什么东西吗?”听到有什么困难,她都会或五百或一千地捐助,暂时解决不了的,就一字一句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一天下来密密麻麻记满了好几页纸。这样的走访,甘公荣已经坚持了很多年。
岁月更迭。如今,龚全珍的后辈们接过她的接力棒,沿着她的道路,践行初心、奉献社会。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早已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好传统作为家训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不忘初心真本色,星辉熠熠耀长空。在龚全珍志愿精神的指引下,龚全珍工作室、爱心救助基金会和志愿者协会相继成立。日常摸排走访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为留守儿童编织起安全网的“童伴之家”、服务孤寡和失独老人的“关爱困境老人”……500余个工作室、上千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尽己所能播撒着爱的种子。从十四五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从个人到企业,更多人的爱心正在被点燃。
“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都会和我说,我常常把我的经历分享给学生,希望他们乐观积极,以善心对待每个人。这也是我选择教师这份职业的初衷。”李松是萍乡市城厢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是龚全珍长期资助的对象。现在,她也是龚全珍志愿者协会的一员。“沿着龚奶奶的道路,将这种好传统和好作风传递下去。”
2016年10月,莲花县有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干部学院”——甘祖昌干部学院。以弘扬甘祖昌龚全珍精神为己任,以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涵养优良作风为主要目标,学院通过情景教学、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用一堂堂触及灵魂、感人至深的生动党课带领学员重温甘祖昌龚全珍长期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感悟共产党人高尚的政治品德和强大的人格力量。5年来,5万余名学员在此培训,“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心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广袤大地深深扎根、接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