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社论

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度学习 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丰富内涵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告慰前辈:阜平正在富起来

         “半条被子”鱼水情

特稿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深化“室组地”协作配合

室组地为何需要加强协作配合

协作配合机制释放了哪些红利

如何深化运用“室组地”协作配合机制

实践应用 齐心协力揪出国企“蛀虫”

         “室组地”联合办案彻查渣土行业腐败

采访札记 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协作配合

巡视巡察

高质量推进巡视全覆盖 有效发挥政治监督作用

强化系统观念 深化贯通融合 完善巡视巡察工作战略格局

加强巡视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 充分发挥标本兼治战略作用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与时俱进深化政治巡视巡察

发挥巡视综合监督作用和联系群众纽带功能推动卫生健康领域系统治理

以高质量巡视保障推进世界领先企业建设

学习党史

重温经典 从伟人家书看干部子弟教育观

作风纪律故事·党史馆长讲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燕阁观察·形势任务谈

疫苗打还是不打 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

兰台论策

观察纵深 如何“三不”一体推进抓作风建设

实践有方 与时俱进抓好作风建设,有哪些实招硬招

正风深一度

靠“资料秀”怎能干好工作

案例 照片代表成绩 考核脱离实际

案语

年轻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系列报道之四:年轻的他们为何掉入“友谊”陷阱

十多年的“朋友”就是真情吗

在损友的圈套中滑向深渊

书记说纪

从政治上看“小官大圈”腐败问题

实证纪法

如何准确认定和处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失职失责行为

广角

重庆江北区:督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

一得之见

提高政治“三力”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明德风苑

李蓉:中央苏区是如何抓作风建设的

看《觉醒年代》 续红色血脉

初心故事两则

知行话题

开展党内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

评论

以有力监督确保生态环保责任落实 

李蓉:中央苏区是如何抓作风建设的
首页
1

 

李蓉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央视《百家讲坛》“党史故事100讲”主讲人,著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史》等。

 

中央革命根据地,也称中央苏区,是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下来后逐渐开辟的,位于赣南、闽西、粤北三省交界处。这块革命根据地因为1931年11月7日正式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而举世瞩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历史。在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和苏区干部依靠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爱戴和拥护,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佳话。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核心内容的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宝贵经验。

1933年11月中旬,毛泽东为了总结苏区乡苏维埃工作的经验,给即将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准备,率中央政府检查团到江西兴国县长冈乡进行调查。他在列宁小学召集乡和村的干部有支部书记、乡苏维埃主席、村代表主任、赤卫队长、贫农团主任等开调查会,还在同农民群众一起参加劳动中了解乡苏维埃工作和农民生活情况。通过为期一周的时间,他详细地考察研究了长冈乡的工作,并总结出长冈乡的经验: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切实关心群众生活,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紧密联系起来。

毛泽东在瑞金沙洲坝了解到当地群众缺水吃,亲自带领军民挖“红井”,切实地帮助群众解决了饮水困难。毛泽东还带领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和群众一起修了“红军桥”。毛泽东对警卫员说:一个领导者要把调查看作吃饭一样经常、重要,一天不串门,就像一天没有吃饭。在毛泽东等人的倡导下,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中央苏区的主旋律。苏区干部关心群众生活,他们执行党的土地政策,分土地给农民,组织耕田队、劳动互助组帮助群众生产,改善群众生活,把解决群众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读书上学、疾病卫生、架桥修路等问题都提上日程。而且他们很注意工作方法,丝毫没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那一套,而是与群众谈心交心,了解群众所需所盼,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并按照具体的环境,根据群众情绪,耐心地去做经济和战争及一切动员工作。苏区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慨:“共产党真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苏区时期,我们党正是凭借着忠实践行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由此形成了一道什么力量也无法打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图为苏区时期的漫画。江西省瑞金市纪委监委供图

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从一成立便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外有国民党的封锁和“围剿”,内有人民生活的需要,各种物资的稀缺。苏维埃政府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广泛开展了“节省运动”。

时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各级苏维埃政府要领导群众团体做节省一切开支以充裕战争经费的运动,政府中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如客饭,办公费,灯油杂费,都须尽量减少,尤其纸张信套,更可以节省使用”。强调在节俭的同时,还要使工作的效能更加增大起来。他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总是缀有好几块补丁,在饮食上也与干部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在夜晚工作时按规定可点三根灯芯,但他却只留一根,常在豆大点的光亮中伏案工作至深夜。当时,临时中央政府的10个工作部门,全部集中在瑞金叶坪的一个大祠堂办公,每个部只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村工作人员,除少量技术人员外,大家都没有薪饷。红军部队也按照最低限度的需要开支,以节省经费。

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倡导下,节省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1933年11月,中央政府各部预算总额12032元,翌年3月尽管增设了粮食部,但预算总额仍减到2831元,仅4个月就节省了9201元,约降低76%。

毛泽东还提出,“应该使一切苏维埃人员明白,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从1932年2月起,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止,中央苏区开展了以反对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建设运动。其重要举措之一是工农检察部控告局设置控告箱,悬挂在工农集中的地方。在这次反贪污反浪费运动中,查出贪污腐败分子六七十人,对其中情节较重者处以重刑,极个别的还判处了死刑。如中央苏维埃政府总务厅苏大工程处主任左祥云因贪污公款246.7元等罪行被枪决。瑞金县财政部会计科科长唐仁达因侵吞各种款项34项共折合计大洋2000余元(浪费未算入)被枪决,并没收其本人财产,等等。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要求:“各级工农检查委员会,必须经过各种群众团体,领导广大工农群众,来进行反官僚主义的以及反贪污浪费的斗争”。

“十带头”带出好作风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歌,不仅是苏区干部作风的真实写照,更表达了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好作风发自肺腑的赞颂之情。苏区干部在各项工作中以身作则,处处带头,兴国县最先提出的“十带头”精神就是一个典型。当时的兴国干部“政治学习带头,军事训练带头,执行勤务带头,参军参战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省粮食带头,优待红属带头,发展生产带头,移风易俗带头”,毛泽东亲自给兴国授红匾“模范兴国”,并称赞“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红四军军长朱德和战士们拿一样的津贴,吃一样的糙米野菜,穿一样的粗布军装。他像农民一样朴实,不认识他的人,常把他当作“伙夫头”。张闻天经常自带干粮去办公、走基层,有一次在瑞金检查工作,开饭的时候,他谢绝了客饭,而是掏出自己带来的又冷又硬的番薯充饥。陈云、邓颖超等23 名领导干部曾联合签名致信《红色中华》表示:每天节省二两米,一年不领夏季衣服,“把全部日常生活服从革命战争利益”。苏区干部们还十分注意不增加群众负担,下乡进村办公,都是自己带米带饭,带点霉豆腐,只是把饭放在群众家里热一热而已。

不仅强调干部作风优良,中央苏区还注重依靠严明的纪律和法律约束行为。毛泽东强调要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废止对纪律的敷衍塞责现象,他在中央苏区创建过程中形成的《古田会议决议》里严厉地指出:“如政治观念错误,吃食鸦片,发洋财及赌博等,屡戒不改的,不论干部及非干部,一律清洗出党。”

在井冈山时期,针对部队中发生违犯纪律的情况,毛泽东在湖南桂东县沙田集合部队,进行纪律教育,宣布和解释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其中大多数条款都是有关廉洁纪律和群众纪律的内容。以后又增加两条形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自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人民军队的行动准则。正是严明的军纪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处处维护群众利益,群众对他们“拥护又喜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苏区干部好作风”永远都是激励我们战胜风险困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本刊记者曹雅丽采访整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