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1年第9期

社论

学党史贵在开新局

 

要闻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

赵乐际出席全国巡视工作会议暨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动员部署会并讲话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度学习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走进古田:感悟信仰的力量

两弹元勋的峥嵘岁月:科学强国信念坚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抓好作风建设

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作风建设问题 更加有力有效纠“四风”树新风

北京:用恒温恒劲纠治“四风”

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把一件“小事情”做成作风建设“大文章”

国家电网:以优良作风护航优质供电

辽宁锦州:作风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推进器”

 

巡视巡察

坚持“四个融入” 扎实履职尽责——十九届中央第五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扫描

 

特稿

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不断把追逃追赃工作引向深入

 

学习党史

航拍伟大足迹·延安

——中国共产党朝气蓬勃的辉煌十三年

重温经典

《红岩》为什么这样红/朱军 陈思

 

作风纪律故事·党史馆长讲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一扇奇特的天窗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一颗“永是勇士”的“心”

 

燕阁观察·形势任务谈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以担当赢得主动

 

正风反腐在身边

厦门:医保异地结算长队消失的背后

 

学术研究

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复兴”主题

 

书记说纪

从一味说“不”到主动服务

 

实证纪法

为什么对党员公职人员追责问责没有追究时效?

 

图卡迷宫

党员干部被诬告陷害,该怎么办?

 

一得之见

在学习党史中传承弘扬好传统好作风

当用“秤”称什么

勿被“流量思维”所扰

 

广角

山东淄博临淄区:以有力监督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等

 

名城话廉·襄阳

一江碧水颂廉韵 千年古城扬政声

 

明德风苑

陈思思:唱响劳动者心中的奋斗之歌

驻村纪检监察干部的劳动节

梁秉堃:戏里处处看人生——回忆我的恩师曹禺

 

知行话题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

 

评论

决不让新项目成为新的腐败问题孵化器

 

 

陈思思:唱响劳动者心中的奋斗之歌
首页
1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亿万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平凡岗位创造了不平凡业绩,在迈向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焕发出磅礴力量。而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已演唱百余首讴歌劳动人民、礼赞党和祖国歌曲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常务副团长兼艺术总监、著名歌唱演员陈思思,请她为大家讲述她心中的劳动与奋斗,并谈谈她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经历和体会。在采访结束时,陈思思还通过视频的方式向读者朋友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常务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陈思思

 

讴歌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咱工人自己的文工团”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劳动”与“奋斗”:“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等。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的常务副团长,请谈一谈您理解的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

  陈思思: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奋斗者,在劳动中更有奋斗精神。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一脉相承。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有人曾将此称为“勤劳革命”,说的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全总文工团是“咱工人自己的文工团”,面对的是4亿多职工,舞台非常广阔。在过去的65年发展史中,文工团多次深入一线演出,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很多时候都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并与职工朋友们同台共演,共同展现他们火热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我来之后,收获颇多,每次到基层采风,接触一线职工,都真切地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幸福”这一真谛。如今,“五一”在我心中有两个标识,一个是5月的鲜花,一个是“中国梦·劳动美”,每年全总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型文艺晚会,早已是广大职工的精神大餐,更是用文艺作品在新时代为劳动者鼓与呼的具体展现。“中国梦·劳动美”这一主题所要传递的,就是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奋斗诠释中国梦。梦想不可能唾手可得,需要每个劳动者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讴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我们文工团的职责所在,去年我们还创作了大型情景歌舞史诗《奋斗者之歌》,唱响劳动者心中的奋斗之歌,用文艺的形式展现奋斗的接续。

  陈思思演唱《奋斗进行曲》。

  记者:《奋斗者之歌》是您主创的一部大型情景歌舞史诗,去年年底在北京首演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据悉,今年您还计划把这部舞台大戏送到车间厂房一线,在全国进行巡演,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部歌舞史诗。

  陈思思:《奋斗者之歌》以音乐舞蹈加情景讲述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奋进新时代跨越半个多世纪时间里的广大劳动者的奋斗史,礼赞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对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这部歌舞史诗以《劳动畅想曲》为序,体现劳动催生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第一幕《奋起篇》以《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等作品展现工人阶级在党的带领下为新中国的发展而拼搏奋起;第二幕《奋斗篇》以《金梭和银梭》《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作品展现出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三幕《奋进篇》生动展现大国重器的力量风范以及快递小哥、货车司机、护工等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最后以一首《奋斗进行曲》作为尾声。我们希望以这样的结构体现时代的纵深感,也希望通过艺术的实践、艺术的表达,来诠释“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之精神。

 

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时代,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记者:近年来,您出版了《中国梦》《我的祖国我的家》等专辑数十张,演唱了《十谢共产党》《雪恋》《不忘初心》《幸福小康》等歌曲百余首,无不讴歌劳动人民、歌颂党和祖国、礼赞中国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请结合作品创作和自身经历谈谈感受与心情。

  陈思思:我既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歌者,用歌曲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时代,是我的使命和责任,更源于我发自肺腑的对党的热爱。《十谢共产党》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农民自编自创的一个花灯戏,在民间尤其是农民中广为传唱。“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以前有病无钱医,现在医药能报账”……从吃饭、穿衣、住房、上学、看病等10个方面做了今昔对比,歌词里没有溢美的辞藻和华丽的语言,却句句透露着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当贵州有关部门找到我,希望我们重新编曲与演唱时,我欣然答应。后来,我走进了田家沟,与当地百姓促膝相谈,了解到他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他们对党由衷的感谢与热爱,我觉得,我有责任将这种变化和老百姓的感情通过自己的演唱表达出来,并传播出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我们文工团早就着手准备。我们已经面向全国职工文艺参与者和爱好者征集“百年留声金唱片”,将于5月后评选并推出20首献给党的作品、21首歌颂劳动精神的作品。同时启动《奋斗者之歌》全国巡演的出征路,将走进上海、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地的大剧院和工厂车间开展慰问演出,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增强演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记者:“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一份振奋人心的喜报,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然而,实现持久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脱贫,还要文化脱贫。您认为在文化扶贫中,文艺工作者肩负着怎样的职责使命?

  陈思思: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化的力量是无形而强大的。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文化扶贫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身体力行。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力所能及捐款捐物,更应有文化的输出,用文艺作品润物无声地去感染人们:幸福生活不是“等靠要”得来的,而是用双手去浇开的幸福之花。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实实在在地深入一线,贴近群众,真正与人民交朋友,汲取群众的智慧,用文艺创作记录他们的故事,反映他们的生活。同时要加强对这些地区文艺团体的引领,既送文化,又种文化,带动当地文艺团体艺术水平提升,共同为人民群众送上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精品。

 

承继传统特色,创新引领中国新民歌领域发展热潮

  记者:民歌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作为最早提出与实践“新民歌”概念的民歌手,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唱响中国民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陈思思:近年来,流行音乐凭着不断推陈出新,占领了音乐届半壁江山。究其本质,流行音乐只要和着时代节拍、追赶时代浪头,往往就能获得大众的喜爱。相比之下,民歌要取得这样的成绩,所要走的路崎岖艰难许多,因为民歌承载的是传统文化长久以来的历史积淀,显得有些厚重和遥远,如果民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有的发挥和燃放,它就可能会一点一滴地暗淡下去,或成为部分人“怀旧的情怀”,而无法进入音乐的主流。

  基于这种思考和作为民歌者的责任感,我在民歌演唱的实践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在打造《美丽之路》时,融入富有时代气息的舞蹈,让人在品味传统民歌精华中感受时尚的旋律;演唱《拥军爱民》时,借助具有时代感染力的场景,使得这首歌动感十足、气势撼人……这些形式,得到了大众的首肯和喜爱,被大家称为“新民歌”。于我而言,这只是一种自我摸索和创新,获得的也只是一些粗浅的体会,若想取得更大进步,还需要更多文艺创作者的协作与努力,共同在承继传统特色、传统风格的同时持续创新,使中国民歌成为艺术园林中当之无愧的“常青树”。(本刊记者曹雅丽采访整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