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御史台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国家监察制度,在秦汉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到唐代则进入了较为成熟、健全和定型的阶段,其组织完备、分工清晰、职责明确,可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精华,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御史台制度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运转的?我们从权相元载的倒台来进行梳理和了解。
元载的贪腐专权——代宗起用刚直大臣出任御史台
元载家贫,但自幼嗜学,聪明又肯用功,博览群书。天宝初年,他考中进士,从此晋身官场,后成为宰相。在国家危乱之际,元载曾立过功勋,但后来独揽大权、培植亲信、排除异己、贪腐纳贿,他的劣行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元载在京城和地方要司遍插亲信,各地官员想要升迁,都不得不向他的儿子、亲信赠送厚礼,贪腐之风逐渐公开流行起来,史载“江、淮方面,京辇要司,皆排去忠良,引用贪猥。货贿公行,近年以来,未有其比”。他在京城长安的大宁里、安仁里兴建两处豪华宅第,能足够分配给京城百官办公居住,在东都的私家园林能被改建成一座皇家宫苑,足见规模宏伟,室宇奢广。
元载第一次被实名举报是在永泰元年。那一年,华原县令顾繇检举元载的几个儿子依仗父亲威势招权纳贿,代宗却依旧重用元载,反而将顾繇流放锦州。大历六年四月,成都司录李少良也上书实名举报元载弄权贪腐。这一次,代宗的举措耐人寻味,李少良被皇帝接到宫内,皇帝要听取李少良的详细汇报。这是一种元载最不希望出现的情形。其实,皇帝很可能意在保护李少良。没有想到的是,李少良自鸣得意,先将此事告诉了友人韦颂,韦颂又告诉了陆珽,偏偏陆珽是元载的党羽。元载得知后,编排了一系列罪名,将李少良等人杖杀于公府。从此,人们再也不敢公开非议元载,就算走在路上,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早在大历五年,就有消息从宫中传出,说皇帝对于元载的贪腐专权很是不满。但考虑到他任相多年,想让他得以善终,因而单独召见,加以劝诫,希望他有所收敛。元载却不思改过,装聋作哑,没往心里去。终于,代宗无法忍受元载的贪腐专权,暗中起用最信任的大臣来帮助自己,企图收回大权,并除去元载。当时,正逢御史大夫敬括去世,代宗便召河南尹张延赏入朝接任御史大夫一职。但在之后发生的朝臣李少良等弹劾元载事件中,张延赏称病在家,不敢对抗元载,致使李少良等人被定罪处死。这些事情发生后,代宗大感失望,遂外调张延赏为淮南节度使,在大历六年引拜秉性刚直的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入朝为御史大夫。
唐代御史台精舍碑原碑拓片
御史大夫的铁腕——不负众望拿下元载党羽
李少良事件是元载噩梦的开始。李少良死后4个月,李栖筠被调回朝廷,担任御史大夫。根据《旧唐书·裴胄传》的记载,李栖筠威望很高,“有重望”“代宗以元载隳紊朝纲,征筠入朝,内制授御史大夫,方将大用”。为什么要派刚直、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御史大夫查办元载,这就涉及唐代的御史台制度。
唐初,监察御史仍按汉代《六条问事》进行纠弹。武则天时尚书侍郎韦方质奉旨修订监察州县的四十八法,实行10年后,以其繁琐难以执行而中止。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唐玄宗年间,监察制度得到空前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其职责主要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是纠举百察,推鞫狱讼、入阁承诏、推荐、弹劾等事。具体职能为:“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曰西推,四曰东推,五曰赃赎,六曰理匦。”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其监察对象主要是殿廷之内百官的活动,以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可见,唐代的御史台是一个完整的机构,层次清楚,职责明确,权限严格。在整个唐朝,御史台名称虽屡有变易,但其机构却基本保持不变,御史台机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即便是在唐后期权臣当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恶劣政治环境中,也有御史敢于挺身而出,表明御史台制度在唐代近300年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代宗时期,唐代进入中晚期,而代宗在位的17年,有15年处于宦官或权臣“专权”状态。查办元载,始于大历六年,也就是代宗继位后的第9年。当时,为人刚直、不屈服于权势的李栖筠被召入朝初见代宗时,由于陈述明辨,没有阿谀之词,受到代宗喜爱,被直接任命为御史大夫。
那么,李栖筠担任御史大夫,工作成绩怎样呢?华原县尉侯莫陈怤因考绩优等被补授为长安县尉,按例前往御史台拜谒,被李栖筠询问起劳绩,侯莫陈怤神色不安,无法应对,于是自称通过朝臣徐浩、杜济、薛邕(都是元载的党羽)升官,并非真的考绩优等。李栖筠在大历八年二月上奏弹劾侯莫陈怤,连带揭露徐浩、杜济、薛邕三人的劣迹 。代宗当时虽然得到奏疏,但他无法决断。恰逢出现月蚀,代宗询问原因,李栖筠答道:“‘月蚀修刑’,如今欺上谋私者未得之罪,上天似乎是以此来警戒陛下吧?”后来,在大历八年五月,李栖筠不负众望,拿下元载党羽吏部侍郎徐浩、薛邕。贬徐浩明州别驾,薛邕歙州刺史。
此外,作为御使大夫的李栖筠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振台纲、立规制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按照旧例,皇帝在曲江亭宴赐百官,命教坊乐妓及戏谑之人错杂陪侍。李栖筠认为自己身任国家风宪之责,便独自不赴宴,自此之后,御史台将此举定为规制。
不过,李栖筠因病于大历十一年二月去世,查办元载的最终任务尚未完成。御史大夫由李涵继任,他后来参与了元载案件的审理。
皇帝的决心——元载倒台的最终动力
御史台制度是一套自上而下监察百官、整顿吏治的政治制度,御史台主要服务对象是皇帝,也须听命于皇帝。不要说御史大夫、御史中丞这样的正副长官,即使是八品的监察御史,都是要皇帝亲自任命的。因此,代宗成为元载倒台的最终动力。
在平定河北三镇后,代宗开始全力解决元载问题。他知道元载势力极大,所以一直秘密商议此事。大历十二年三月的一天,元载毫无察觉,照常上班。政事堂大门一声巨响被打开,吴凑带兵破门而入,先控制元载,再宣布皇帝命令。与此同时,其他地方都有行动,元载人马被一网打尽。元载被逮捕的第二天,皇帝就下达了“诛元载敕”,在历数元载罪恶的时候,有“纳受赃私,货鬻官秩”的罪行,还有“凶妻忍害,暴子侵牟”,这是说元载伙同家人犯罪,以致其妻和几个儿子同时被杀。
从权力制约的角度上看,御史台具有防止腐败的功能,作为监察官员的御史对于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官员及司法官员而言,是一种有形的权力制约因素,保障了政权在朝廷纲纪和律令法典范围内正常运行。有研究表明,唐代的大案要案不仅都是御史台处置的,而且多是御史台发现的。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官员,唐代御史台的威力足以解决问题。但元载是在安史之乱后逐步成长起来的政治人物,曾为朝廷立下功勋,而且朝廷的日常工作由作为宰相的元载主持,他能够在人事布局等问题上自由主张。因此,相较于其他官员,御史台的防腐功能在元载面前变得低下得多。所以元载案件,如果不是代宗的决心,御史台很难能够独立完成。
说到底,在历史上,古代监察制度尤其是唐代御史台制度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价值,而且在预防腐败问题上,可以说中国是最有制度创新性的。尽管唐代御史台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它对维护唐代统治秩序、净化官场风气、维护民众利益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此后宋元明清各朝的监察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