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在2℃到8℃之间的低温环境下运输……一批批安全有效的中国疫苗昼夜兼程、跨越山海,如同承载着祝福的漂流瓶,在热烈的期盼里运抵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去往一个又一个有需要的国家,来到一双双需要它的人手中。
中国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大幅提升疫苗生产能力的同时,对外提供和援助疫苗的脚步一刻也未停歇。截至2月底,我国向69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28个国家出口疫苗。同时,还决定向世卫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疫苗,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下一步将向更多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
为什么在西方一些国家奉行丛林法则、上演“疫苗民族主义”的时候,中国却在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尽己所能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有诺必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际践行
可能没有哪一年像2020年一样,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在世界各国深度交融、人员往来密切的今天,“同呼吸共命运”早已不是一种比喻,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谁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疫苗分配的贫富不均却在不断上演。一方面,超过75%的新冠疫苗接种都集中在10个国家,发达国家囤积了远超自己所需的疫苗;另一方面,仍有近130个国家的25亿人尚未获得任何一剂疫苗。“富国1人10剂,穷国10人1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种现象痛心疾首。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阐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烈火中更见真金。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中方愿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言出必行,有诺必践。从2020年11月中国12万剂疫苗运抵巴西,到2021年2月1日中国捐赠的首批50万剂疫苗抵达巴基斯坦,再到援助柬埔寨、委内瑞拉、津巴布韦……救人之急而非锦上添花,在全球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的时刻,对这些凭自身力量难以获得疫苗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疫苗送去的是安全、是健康,是社会稳定、经济重振的希望。正如有的外国领导人表示,中国疫苗犹如“隧道尽头的光芒”;有媒体评论,“中国疫苗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振兴经济的解决方案”。
越来越多国家正在接种中国疫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疫苗已经或将要抵达这些地方。
知恩图报——对帮助过我们的国家雪中送炭
追寻中国疫苗的世界足迹,我们会发现,中国疫苗率先到达的地方,正是那些曾在去年中国疫情最困难时给予我们物质、精神支持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巴基斯坦举全国之力“掏空家底”,无偿捐赠30万只口罩、800套防护服、6800副手套,率先向中国提供医疗物资捐助,还是去年3月埃及的卫生与人口部长访华时同机携带100万只口罩,并在埃及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上以灯光秀的方式展现鲜艳的五星红旗、以鼓舞中国抗疫信心,柬埔寨首相洪森临时变换行程,成为疫情暴发期间首位访华外国领导人,蒙古掀起“捐羊热潮”,塞尔维亚积极向中国捐赠物资……中国的老朋友用各自的方式伸出援手,送来鼓励与问候。
“待山河无恙,我们定涌泉相报!”中国疫情严重时期这一国内新闻媒体的标题,道出了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心声。在知恩图报传统文化中浸润绵延的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巴基斯坦成为我们第一个疫苗援助的国家,向柬埔寨援助100万剂,向埃及、蒙古各捐赠30万剂,向塞尔维亚出口了100万剂疫苗,第一时间拿到疫苗的塞尔维亚接种速度远快于欧盟,德国总理默克尔评价,“有了中国疫苗,塞尔维亚的疫苗接种速度是更快”……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中国用行动表达内心的感谢,让牢不可破的友谊再添深情。
休戚与共——对“伙伴关系”共同利益的切实保障
再沿着中国疫苗在世界的足迹出发,下南洋,来到缅甸、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往西走,前往阿联酋、约旦、土耳其、埃及……走着走着,总有种行进在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之感。这其实并非偶然。“一带一路”发展至今,中国与沿线国家无论在感情还是经济上,相互之间的关联都越来越深。
2013年至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总额超过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1100亿美元,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接近8000亿美元,一大批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相继落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海外中资企业已达5万多家,劳务人员约66万,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其他与中国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提供和援助疫苗,帮助相关国家尽快恢复正常发展秩序,也将为维护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和平安宁环境,保障海外项目正常运营起到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常讲,发展“一带一路”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随着经济往来之舟行稳致远,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各领域交流之花在“一带一路”沿线次第绽放,贸易之路早已走成了友谊之路。“‘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这一形容,正折射出中国与沿线国家日益增进的亲密关系。朋友有难,必当鼎力相助,“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艰辛的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其他与中国有“伙伴关系”的国家送去疫苗,体现了中国对伙伴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让“伙伴”二字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合作共赢——解决现实挑战的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深刻懂得“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等哲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指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胸襟与气度是要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融通,铸就了中国人追求共赢而非零和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处理外交事务的逻辑起点。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为什么要奉行双赢、共赢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从抗击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来看,各国人民合作抗疫才是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亦是如此。而这一理念,也始终贯穿于中国外交其他实践中。无论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还是倡议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合作共赢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应对各种世界性问题的基本政策取向。
在中国向世界贡献疫苗、与各国携手抗击新冠疫情中,合作共赢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凸显:它既是着眼人类未来的深邃思考,更是解决现实挑战的正确路径。